【摘要】本文論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轉變策略,通過教師滿堂灌輸向師生交互學習轉變,教師單一傳授知識向激發學生自主提問轉變,由“課堂活潑”向提高學習效果和質量轉變,強調對學生內在情感的激發、人格品質的塑造、意志信念的培養、行為實踐的引導和法治意識的樹立,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互動 提問 活潑 質量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融合知識與說理、政治與法治、精神與現實、觀念與道德、素養與情懷等豐富內容為一體的、目標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與其他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是以一定的知識為載體,但側重于對學生內在情感的激發、人格品質的塑造、意志信念的培養、行為實踐的引導和法治意識的樹立。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是“認知”“明理”“導行”的和諧統一,是“知識”“信念”“行為”的認同和樹立,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品德、情感、處事、行為的培養,對促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顯然,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對學生一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學科。但目前的現狀是,初中生無法迅速適應初中學科增多、內容變難、課堂信息量大、作業耗時久等新情況,再加上道德與法治是新納入中考的科目,考試題型尚未確定,分值占比也相對較少,導致不少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輕視”的態度。因此,通過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該解決好的問題。
一、從教師滿堂灌輸向師生交互學習轉變
“灌輸”是課堂教學最為常見和普遍存在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基礎教育的邏輯起點,不少教師認為,如果不“灌輸”,無法把基本原理、基本概論講透徹、把道理講明白,學生也不能入耳入腦,思想政治教育就無法落地、無處著手。課堂是教學和學習的主陣地,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課本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往往是簡單地“我講你聽”。學生基本上都是被接受,往往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學習的主體與客體關系發生偏差。一味地“灌輸”扼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顯而易見,依靠重復、機械單一、外部強化式的教學方式,不僅難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無法促使學生產生深層次的情感體驗,難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和初心。
如何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自覺地學習,關鍵在于教師。詩人韓愈《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懂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真諦。在教學中,教師擔任“引導者”“輔導者”的角色,要讓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一知半解到孜孜不倦。教師應該通過恰當的課堂改革創新各種教學形式,讓學生能夠有條件動腦、動心、動手、動身,有興趣融合所學知識,增強環境的教育功能,點燃學生追求夢想的火把,調動學生全身“細胞”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中,讓道德與法治課程內涵在行動中融入學生的價值體系。
筆者經常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協同探究的學習行為和方法,打破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傳統,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不僅促進師生互動,而且增強生生互動,讓學生有效參與課堂,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有更緊密、更深入、更自覺的合作。除了教師引領的講授教學、課堂提問、課后練習、完成作業、學生自學等環節,小組辯論、無領導討論、合作協同探究學習等形式,在課堂師生互動中同樣至關重要。比如,在學習“量和質”的關系時,筆者請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經驗加以說明。學生回答很踴躍,有的說:“學英語背單詞我認為不困難,因為我今天背十個,明天背十個,積少成多,天長日久,量變肯定會達到質變,質變過后我就成功了。”還有的發言:“我每天堅持練習書法,字越來越好,這也體現了量和質的關系。”這樣的熱烈討論,說明道德與法治課完全可以融合各學科知識,把學生培養成愛學習、會學習的人,而不是一部部死記硬背的學習機器。
二、從教師單一傳授知識向激發學生自主提問轉變
學生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筆者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受到,大力培養學生敢于提問和善于提問的能力,是促進師生互動的關鍵所在,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激發學生自主提問、回答問題并參與課堂教學互動,表現自己的才能和個性,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幫助學生科學、辨證地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的基本概論、觀點和原理,對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應該適時適量,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提問既要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廣度與深度,也不回避教師的傳遞和主導作用。比如,筆者在講“精神家園”時,先引導學生回家后向家人請教,收集大量的故事和素材,第二天的課堂既熱烈又感動,同學們紛紛發言,講雷鋒精神、鐵人精神、三線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深圳特區的故事等,效果特別好,收獲特別大,學生的潛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對國家的認同得到升華,對民族的熱愛得到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得到了強化。
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像“導演”一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夢想的追求和正確的思考方法傳遞給學生。鼓勵和引導學生收集、處理、加工各種信息和素材,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走進課堂,讓學生敢于提問且善于提問。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訓練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學生敢提問、會提問、善于提問正是與教師有效互動的充分體現。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性工作和前提條件,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上,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抓手。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教師的教學活動才算正式開始。提問需要勇氣,這種質疑精神難能可貴,是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主要方式方法。教師在啟發、提問、雙向、多項、協同等互動活動中,引領學生樂學、活學、會學,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激發其反思的興趣,才能點燃學生對生命、知識、智慧的熱愛,形成與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拓展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過程中,提升其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向著健康發展的方向前進。
三、從“課堂活潑起來”向提高學習效果和質量轉變
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選取有時代特色、豐富生動、吸引學生眼球的素材作為課堂補充案例,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討論,教師再加以循序漸進地講述有關道理,往往能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思考。如引導學生聯系現實,列舉生活中的實例來記憶教材內容;采取生動鮮活、喜聞樂見的方式用好案例教學等,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講《少年有夢》時,筆者以科學家袁隆平為例,介紹他對國家糧食安全懷有赤子之心,講他如何把對祖國的熱愛結成飽滿的稻穗。袁隆平曾說過,自己熱愛的中國,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動力,也是所有夢想的終極目標。學生紛紛表示,長大后也要成為袁隆平爺爺這樣的人。再比如講《青春與成長》時,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場,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思有感,主動與老師互動、與同學分享,筆者在課堂上以“身邊的榜樣”要求學生發言討論,即以入選2017年度全國“最美中學生”“最美中職生”的深圳最小五星級義工——鹽田高級中學刁××同學,和曾就讀于福田中學成績優異的腦癱少年王××的故事作為案例。學生爭先恐后舉手,講身邊的故事、講榜樣的力量、講同伴的做法,這些故事既樸實又打動人心,自然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及感悟,使道德與法治課不僅僅局限于書本,而是深入學生內心,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還可以轉變授課形式,通過開放傳播讓新聞進課堂、讓音樂進課堂、讓新媒體進課堂,使道德與法治課視野寬起來。新聞進課堂能夠把課本知識與時代性和時效性相結合,做到“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如“學習強國”App里的新思想、時評、思考、法紀等欄目內容適合傳播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音樂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如在講七年級上冊《感受生命的意義》這一課時,筆者以歌手汪峰的名曲《存在》作為課前閱讀背景音樂,音樂的感染力加深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此外,在課堂教學中對新媒體的有效利用,已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最期待的就是每堂課相對應的觀看視頻環節,根據課程需要,筆者會截取1分鐘至3分鐘(特殊情況可稍長)不等的最新相關新聞報道或電影片段在課堂播放,如講到八年級上冊《敬畏規則》這一課時,筆者截取了《我是演說家》欄目中主持人馬丁的演講,富有感染力的演講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再加上筆者對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不僅課堂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統一。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任課教師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能以應付考試或考高分為主要目標,教條地、僵化地傳授書本知識,應當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協調,特別是對教學方法的選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各種教學手段的配合,都要系統地進行組織調配,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梁艾曦(1989— ),河北邢臺人,一級教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與技術融合。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