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敏
摘? 要:幸福是一個關于人的存在及其意義的基本道德范疇,也是一種對生命的理解和領悟。儒家的傳統幸福觀蘊含著豐富的內在意義和現代價值,對當今社會幸福觀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儒家;幸福觀;幸福感;啟發
一、引言
在道德哲學中,幸福是一個關于人的存在及其意義的基本道德范疇,通常被理解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由于實現了人生的重大目標和需要時而產生的滿足感和愉悅感。無論古代還是當代,幸福都是個體生活追求的永恒主題和國家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幸福觀的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幸福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對生命的理解和領悟,并且幸福與道德有著復雜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儒家的“孔顏之樂”可以說是中國式的幸福觀的典范,其深刻影響了傳統中國人尤其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在孔子看來,物質上的滿足并不重要,粗茶淡飯足矣使其幸福快樂。但這也并不是鼓勵人們去追求貧窮的生活,不去有所作為,而是強調在追求財富和地位時要用合乎道德的方式來獲得,這樣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孔子極為稱贊并推崇弟子顏回的簞食瓢飲居陋巷的快樂。這是一種超越了一切人生的世俗利害關系而達致的內心幸福。
周瑋在對儒家思想的研究中認為其“樂”包括兩個境界:第一層境界是生存的基本物質得到滿足,是一種感性之樂。第二層境界強調主體精神的自我體驗和感受,是知、情、意合一的一種主體情感意向性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理性之樂。[1]如今,幸福感、幸福指數成為炙手可熱的名詞。人們都為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停地奔波。如何能夠達到幸福,這有一個過程。最基本的是能夠解決個人生存的物質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之后才會更多地考慮個人精神修養境界的提高,與他人關系的和諧以及國家利益。
在當代,每個人對幸福觀有不同的理解。它會受到各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人們總是會根據自己眼中的世界來構建自己的幸福觀。人們通常會根據自己所看到的、所經歷的形成某種關于世界的觀念,在此基礎上推導出某種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念并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而當追求到這種價值時則會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感,意味著獲得了幸福感。
三、傳統幸福觀對當今社會的價值
傳統幸福觀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現代價值,對當今社會幸福觀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張方玉指出,以“孔顏之樂”為典范的儒家幸福觀以其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想主義特質,正可以賦予現代精神生活超越性的意義。[2]
《易傳》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個人品質上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有為;在國家層面,則體現為大國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我們說儒家是入世思想,主張積極作為,盡自己的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遵守社會規范。而在道家思想中,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強調“不爭”、“致虛極,守靜篤”,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作者認為,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的“有為”,而實現幸福需要靠我們自身的剛健有為。在現實生活中,幸福則意味著人生的某種狀態,是對“人應該如何生活,達到怎樣的生活狀態”追問的結果。
人生千奇百態,人們在生活中體味到的快樂、幸福都離不開食物、健康、住宅、工作、愛情、事業、成功、受到尊重等等這些簡單而普通的東西。在努力追求這些東西的過程當中,會收獲不同程度的快樂,得到不同程度的幸福感。當然,也會有憂慮、痛苦等。因此,生活中也需要各種“心靈雞湯”來撫慰受傷的心靈。這些“心靈雞湯”的內容多為吸取佛教的智慧,教人清心寡欲、靜心無惑。
達摩祖師曾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你內心安適,就會俯仰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活得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豐子愷在《豁然開朗》中寫道: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執著于某一時或某一物,就會患得患失。煩惱也會接踵而至;如能看開一切,心無掛礙,就會無所畏懼。人生往往是怕什么來什么,當你看淡得失、無畏成敗的時候,反倒順風順水、遇難成樣。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遠離渾濁,平靜如水,不為世間無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四、結語
我們需要佛系的“心靈雞湯”來調諧生活,也需要吸取傳統儒家幸福觀的智慧滋養。
參考文獻:
[1]周瑋.從儒家“樂”思想到幸福觀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3.(7).
[2]張方玉.“孔顏之樂”與羅素“幸福之路”比較[J].理論探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