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這個快速多變的時代,作為一線教師,還是只站在自己的學科本位來思考教學、實踐教學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嘗試著跳出自己的專業圈、舒適圈,多維度地去認識這個時代,以幫助孩子們為想象不到的未來做好準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鑒于傳統教學中教師的過分主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幫助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經濟學界曾經有過一場經典辯論,同是北京大學出身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張維迎隔空交戰,大戰三百回合。對于太過專業的內容,我們很難理解,但其中一個引起了我的關注:政府應不應該干預市場。
張維迎支持亞當·斯密(“經濟學之父”,著有《國富論》)的觀點,認為政府做好“巡夜警察”,防范暴力、偷盜、欺詐并保護履行合同和提供公共事業,就可以了。至于經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會利用人的自私性、趨利性,最終有效地配置資源。林毅夫支持凱恩斯(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并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的觀點,他們認為,任由市場自我調節的代價是貧富差距懸殊,大量失業發生,社會不再安定。那只“看不見的手”很危險,需要國家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的控制,才能讓經濟走勢不會脫離正軌,減少患“經濟危機”這個癌癥的風險。
其實就是這個問題,對于我這個小學一線語文老師來說都過于宏大。只不過從這場辯論,我想到了正在如火如荼推行的課改——老師該不該干預學生的學習。站在亞當·斯密的角度,老師保障好學生在校人身安全,提供幫助其學習相應的服務,就可以了。我們以前不就是“包”得過多,導致教師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成了跟隨者。至于學生成長,應該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推動其進步。至于有優有劣,都是一種正常現象,老師不必過于糾結,大可不必非要讓后進生多學點,非要讓優生更優秀。站在凱恩斯的角度,那只“看不見的手”很危險,學生成長的質量也參差不齊,需要用好教師這只“看得見的手”,才能讓學生的學習不脫離正軌,極大可能減少“兩極”懸殊,降低教育失敗的風險。
這讓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個例子。記得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教材中有一篇課文,題目叫做《藍色的樹葉》。故事講的就是一個小孩把樹葉畫成了藍色的,同學們都笑話他,只有老師鼓勵了他,讓他從藍色的樹葉中收獲了獨特,也收獲了自信。那么,由此類推,當出現了紫色的樹葉、黑色的樹葉這樣的想象是否也是合理的呢?老師究竟是該保護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置之不理甚至是給予肯定,最大可能地保持孩子的學習、創意興趣?還是應該立即干預,用一個合乎常理的規范去指引孩子的想象,幫助他學會觀察,學會合情合理地想象呢?
無論是經濟學方面還是課程改革方面,我想這兩種聲音、兩種觀點在短時間內都不會有一個定論。不過,它們共性的地方我們還是不難發現,就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從經濟學還是教育學的觀點看,都是希望學生發展得更好,讓他們擁有學習的能力、思考的能力,遇到任何問題能夠調動學過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嘗試,甚至是創造性地解決、處理。至于其他,還是留給時間去驗證吧!
另外,再說到查理芒格,可能有人不是很熟悉。但說到他的搭檔,相信大家都久聞大名,那就是著名投資人沃淪·巴菲特。查理芒格正是巴菲特的工作伙伴,也是一名著名投資人。大家稱他們倆為黃金搭檔。查理芒格曾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領域,哪個年齡段。激勵學生大量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成了我的一項重點工作。所以,我從兩方面來著力,以期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堅持課前三分鐘的讀書分享活動,讓學生全體卷入,激發閱讀興趣;二是建立了一個“一起讀書吧”的學習群,讓一部分真正愛閱讀、能堅持閱讀的孩子先跑起來,我們一起共讀一本書,分享讀書的心得、困惑等。希望通過這兩項舉措,能幫助孩子們在閱讀方面有所收獲。
那么,是不是學生們大量閱讀就夠了呢?這讓我又想到了一名已經畢業的學生。這位小杜同學語文不好,因此他媽媽要求他每天早起讀課文,甚至把每篇文章背下來。生活中,他也愛看書,經常犧牲休息時間抱著書一直看。不過,小杜同學的語文成績一直得不到提高,不溫不火。當然有人會說,看書跟語文成績又沒有必然聯系。但無論怎么說,大量的閱讀至少應該反映在某些方面吧。但是并沒有。有個著名的理論叫做“一萬小時定律”,它認為一萬小時的練習能讓平凡人變成大師。小杜同學迷茫的是:為什么我讀了很多書,依舊學不好語文。
混沌大學的創始人李善友老師講過一個關于掘地蜂的故事。掘地蜂是一種看起來很智能的昆蟲。它先把蟋蟀麻醉,然后將失去行動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最后讓自己的幼蟲吃著這只蟋蟀長大。但掘地蜂把蟋蟀帶回洞穴時,它會先把獵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進洞勘察一圈,確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科學家非常驚嘆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針對這個細節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趁掘地蜂進洞勘察時,把獵物拿遠一英寸。他們發現,掘地蜂從洞里出來后,會把獵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進洞偵查。科學家重復同一個動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獵物直接拖進洞里去。這說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為背后,其實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發的行為。
針對掘地蜂,哲學家丹尼特提出了一個發人警醒的問題:“你憑什么確信自己不是掘地蜂?”這也恰好就解釋了小杜同學的問題,為什么看上去那么大量的閱讀無法引起質的改變,我們做了掘地蜂。而低水平的重復不能使“一萬小時定律”成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如果僅僅靠閱讀是不夠的,還能做什么來幫助學生們提高真正的閱讀能力呢?英語里有句話:Black belt is a beginner(黑帶只是初學者)。黑帶(空手道的最高級別)也僅僅是個初學者。先練到黑帶,才有資格說:武術,是門藝術。所以,所有的頓悟,是學遍古今后的豁然開朗,是苦練十載后的無招勝有招。頓悟就是騎車,摔了無數次后,最后突然控制住平衡的那一刻。
是的,閱讀能力是頓悟不出來的。刻意練習才是訣竅。李小龍說:“我不怕對方會一萬招武功,我最怕對方把一招功夫練習一萬遍!”閱讀也是如此。刻意練習指向兩個階段:一是學會閱讀;二是通過閱讀學會。有了這個方向的指引,我在教學中也更有了方向感。在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后,把閱讀時間還給學生,把閱讀方法教給學生。教學生單篇閱讀的方法、群文閱讀的方法,甚至是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是我接下來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芒格也說:“人類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發展;我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成為高手”。回頭再看,查理芒格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與財富,一定與他們愛讀書、會讀書分不開。
世界發展得太快,或許我們的教育還沒做好準備迎接技術的突飛猛進。思科前全球CEO錢伯斯曾在舉辦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上大膽預測,對于現在還在上小學的孩子來說,等他們畢業的時候就會發現,65%的工作是以前不存在的,是技術發展產生的新工作。所以,無論是學生還是我們自己,想要進步,唯有多多讀書!通過讀書,通過高質量地讀書,來拓展認識這個世界的維度,掌握更多的方法來應對已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