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露 張旭

【摘要】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在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被隨機分為預見性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組病例數均37例。常規護理組患者行一般護理,預見性護理組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于護理干預后調查2組患者危險行為發生率。結果 在危險行為發生率上,預見性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依次為10.81%、24.3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危險行為發生率。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預見性護理;危險行為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1
精神分裂癥患者因心理、意識障礙,常會出現直接傷害他人身體或破壞其他物體的危險行為,予以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預防危險行為發生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47例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74例,排除合并癲癇疾病者、合并其他精神類疾病者及不能配合完成臨床觀察者。患者一般病歷資料分布:性別:男38例,女36例;年齡17~65歲,平均(30.45±3.24)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5.15±0.31)個月。根據入院編號奇偶數,74例患者被分為預見性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組病例數均37例。通過比較2組患者上述一般病歷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37例患者行一般護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病情監護、床旁護理等。預見性護理組37例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即除常規護理措施外還實施如下護理措施:(1)情緒管理。通過情緒管理方法中隱喻的手法和情緒疏導的方式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狀況,協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在促進患者情緒穩定的基礎上幫助患者認識、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提升患者的情感理解、情感傳達和移情能力,并學會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防止過激行為的發生[1]。(2)提高護理人員應急能力。于患者容易發生危險行為的高發階段,適當增加看護人員數量及巡視次數,密切監測患者心理、行為的變化。同時,提高護理人員應急能力,在患者發生危險行為之前加強警惕,沉著冷靜,將有暴力行為的患者及時隔離,以預防危險行為的發生。(3)完善病房及活動區布局。于病房及活動區內加強安全管理,適當增加床位間距離,并保持病房內安靜,減少不良因素對患者情緒的刺激。同時,嚴格加強危險品的管理,嚴禁患者攜帶危險物品[2]。
1.3? 觀察指標
于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調查并統計患者危險行為的發生率,包括傷人、毀物、自傷自殺、突然出走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中文版SPSS 20.0軟件予以2組患者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本研究中統計數據均為計數數據,表示形式為(n/%)百分率形式,數據間的對比處理用x2檢驗,P<0.05提示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由表1可以看出,在危險行為發生率上,預見性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依次為10.81%、24.3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預見性護理是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發生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性干預措施,在危險行為發生前將其扼制,以降低危害的護理模式[3]。本研究中,常規護理組患者行一般護理,預見性護理組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在危險行為發生率上,預見性護理組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危險行為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金平.預見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的影響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09):94.
[2] 邱國亮,謝仲英,程國強,楊? ?婕,戴小玲,江錦萍.預見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的護理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8,25(09):1241-1242.
[3] 孫晶靜.預見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