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品賢 覃碧瓊 覃金蘭 莫小櫻 馬洪武 黃華田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心肺康復訓練應用于老年機械通氣患者護理工作中的實際效果。方法 對照組予以臨床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心肺康復訓練。結果 研究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率(91.11%)高于對照組(62.22%),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老年機械通氣患者予以早期心肺康復訓練能夠有效縮短其機械通氣、ICU住院時間,有利于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老年;機械通氣;早期心肺康復;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機械通氣是現階段臨床用于改善機體通氣狀態、保障機體氧供的主要措施,但老年機械通氣患者存在長期臥床、身體機能差、需服用鎮痛藥物等情況,將不同程度影響其肺功能,對脫機過程也將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提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機械通氣患者肺功能并使其盡快擺脫各種治療儀器已成為廣大護理人員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0例老年機械通氣患者中男:女=48:42,年齡62~96歲、平均(78.31±0.16)歲。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90例老年機械通氣患者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45例,兩組上述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臨床常規護理嚴密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定時檢測血氣分析指標及肺功能指標并上報結果,遵醫囑為患者提供對癥治療藥物,給予必要的營養支持。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心肺康復訓練,其中常規護理方法、實施人員均同對照組,早期心肺康復訓練如下:①呼吸訓練:指導患者行腹式呼吸、擴胸、縮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鍛煉,每日2次、每次5~30 min,訓練時應循序漸進初期訓練幅度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以患者可耐受且未感覺疲乏為宜;②運動訓練:初期予以體位改變、四肢被動運動為主,之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可允許其床上主動運動并逐漸過渡至下床活動(帶機);③氣道廓清:協助患者移動氣道、清除氣道分泌物,利于提高氣體交換效果,每日2次手動輔助咳嗽、每次5~10 min,每日4次機械振動排痰、每次20 min;④心理干預:告知患者早期心肺康復的內容、目的及意義,指導患者完成相關訓練,提供舒緩音樂緩解患者負面情緒及生理不適感。
1.2.2 觀察指標
①護理效果:記錄兩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②滿意率:待患者由成功撤機并ICU轉移至轉入普通病房后,指導其以獨立、不記名的形式填寫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該問卷由本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共同參與擬定),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涉及ICU護理相關工作,如關愛患者、基礎護理、服務態度、工作能力等,問卷得分(0~100分)越高、評價者對本次護理服務滿意率越優(正相關),即問卷得分80分以上滿意、問卷得分60~80分一般、問卷得分60分以下不滿意。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護理效果相關指標屬于計量資料(x±s)、護理滿意率調查問卷評價結果屬于計數資料[n(%)],數據傳入版本號:SPSS.19軟件行t/x2檢驗,P<0.05表示對應數據對比差異存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護理效果兩組經不同方式護理后,研究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護理滿意率
研究組護理滿意率(91.11%)較對照組(62.22%)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本文也已通過分組研究證實,研究組加用早期心肺康復訓練后,該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僅提供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倪越男[2]等人研究結果與本文具有一致性。早期心肺康復訓練的優勢分析如下:①運動訓練能夠使左心室重構程度有效減輕,患者心肺功能隨之受到改善,從而在撤機時有能力代償前負荷增加情況提高撤機成功率;②呼吸訓練能夠改善肺功能,緩解因機械通氣所致呼吸及功能障礙及增加膈肌力量。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機械通氣患者予以早期心肺康復訓練,能夠有效縮短其機械通氣、ICU住院時間,有利于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值得今后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偉銘,董香麗,魏建軍,等.常規康復訓練聯合心理康復緩解卒中后疲勞的療效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7,44(2):35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