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垚 曾珍

【摘要】目的 研究親情護理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病情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84例,抽簽法分觀察組(親情護理)與對照組(常規護理)各42例,比較焦慮評分與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焦慮評分較對照組低,生活質量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采用親情護理能提高生活質量,緩解焦慮情緒,值得推薦。
【關鍵詞】親情護理;老年廣泛性焦慮癥;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1
目前醫院常見的神經科疾病是焦慮癥,患者表現為持續性情緒焦恐、失眠、緊張或心煩等癥狀,主要表現形式是廣泛性焦慮,老年群體中發病率高,誘導因素是生命質量降低或合并慢性軀體疾病等,持續性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相符的緊張害怕導致機體伴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病情加重威脅生命健康,因此早期配合對癥護理很重要。為分析親情護理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病情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4月我院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84例,觀察組(n=42):男26例,女16例,年齡62~74歲,平均(59.41±6.12)歲;病程3~12年,平均(5.64±2.15)年;對照組(n=42):男27例,女15例,年齡63~75歲,平均(59.53±6.08)歲;病程4~13年,平均(5.72±2.21)年。比較兩組年齡或病程等資料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給予飲食指導、環境護理與睡眠指導等措施。
(2)觀察組實施親情護理,①生活指導:營造良好病房環境,耐心向患者闡述疾病誘因與注意事項,確保其充分意識到情緒對病情控制的重要性,給予心理支持改善不良情緒,采用同伴教育形式講解護理配合要點與醫院典型治愈成功案例,同時待病情穩定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定期開展運動鍛煉,如打太極或散步等方式,采用音樂療法或閱讀等形式轉移疾病注意力,向患者詳細闡述用藥劑量與方法,告知其用藥時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提前做好心理準備。②親情護理:強化家庭成員間的交流溝通,鼓勵家屬給予患者安慰與支持,對其不良情緒進行有效安撫,緩解思想壓力,營造良好的家庭范圍協助商量解決問題,便于提高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參考焦慮自評量表評價焦慮評分,利用四級評分法表示,輕度焦慮50~59分,正常低于50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在70分以上,得分越低焦慮越輕。
參考WHO生活質量[1]測定量表簡表評估生活質量,百分制表示,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焦慮評分與生活質量)(x±s),t檢驗。計數資料[n(%)],x2檢驗。P<0.05,具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觀察組焦慮評分較對照組低,生活質量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廣泛性焦慮癥是醫院常見的慢性情緒障礙疾病,老年群體中發病率高,患者表現為失眠、緊張恐懼與心煩等癥狀,病情加重直接威脅生命健康,因此早期配合對癥護理很重要。有研究報道,親情護理能改善該病癥患者預后效果,其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主動與其交流溝通能緩解焦慮情緒,詳細講解疾病知識確保患者能正確認識疾病,調節并引導不良認知行為,待病情穩定指導其開展運動鍛煉能提高免疫力,對心理與生理的應激水平有效抑制,同時鼓勵家屬給予患者安慰與支持能提高生活質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緩解不良情緒,采用深呼吸或睡前泡腳等形式改善睡眠質量,避免長期睡眠不足造成機體發生神經衰弱,確保其能感受到被照顧或被關愛,便于達到遠期療效目的,具時效性。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焦慮評分較對照組低,生活質量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研究與謝繼群等[2]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采用親情護理能提高生活質量,緩解焦慮情緒,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 齊愛麗.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8,24(24):16-18.
[2] 謝繼群.心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對120例老年廣泛性焦慮患者的影響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20):2465-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