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李艷

【摘要】目的 探究抑郁狀態下精神病人的護理方式。方法 選擇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人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綜合評估,處于一定程度的抑郁狀態。將以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35)與觀察組(n=35),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而對照組給予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精神病人經過干預后的抑郁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抑郁狀態下的精神病人給予合理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程度,對患者的心理調控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抑郁癥;心理調控能力;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1
抑郁狀態下的精神病患者,其臨床通常表現為興奮性極度減弱,出現情感低落、思維活動減緩以及活動減少等情況[1]。多發于是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器質性精神病以及更年期精神病等神經病患者當中,不僅影響著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其較高的自殺率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2]。在此,本文對抑郁狀態下精神病人的護理方式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全文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人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綜合評估,處于一定程度的抑郁狀態。將以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35)與觀察組(n=35)。所有患者中,男31例,女39例,年齡23~64歲,平均(31.5±2.6)歲。其中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的組間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精神病人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護理、用藥護理以及簡單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等措施。
1.2.2 觀察組精神病人給予綜合性的護理干預
(1)心理護理
多多了解患者的真實心理,引導患者向朋友或家人進行傾訴,幫助病人將負面情緒進行合理的發泄。當患者病情出現好轉,且認知能力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對其表示肯定以增加積極正面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并協助患者進行簡單社交活動,提高患者的自尊及自我價值感,幫助患者恢復信心。
(2)營養護理
抑郁狀態下的患者經常會發生拒食的現象,應對其拒食原因進行了解,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做好患者的營養護理,補充充足的食物與水分,以維持患者的營養及代謝平衡,多以易咀嚼、易消化、高蛋白、高熱量以及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為主。
(3)睡眠護理
抑郁狀態下的患者往往睡眠存在很大問題,針對此情況,應為患者創造安靜的睡眠環境,在睡前不與其進行過多的交談,并幫助其使用熱水進行泡腳,適當情況下可播放助眠音樂來誘導患者入睡,必要時可給予一定的安眠藥物。
(4)安全護理
抑郁狀態下的患者經常出現自殺的意念及行為,應隨對患者自殺意念的強度及可能采取的方法進行密切的關注,嚴密注意患者周圍的環境,并保管好危險物品,防止患者采取傷害自己的行為。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精神病人在干預前后的抑郁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70例精神病人的數據資料全部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文中計數(x2檢驗)、計量(t檢驗),P<0.05表示對比數據有很大差別。
2 結 果
觀察組精神病人經過干預后的抑郁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對于處在抑郁狀態下的精神病人,若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患者自傷、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因此,需對其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護理,以緩解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從上文的研究結果可知,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抑郁狀態下精神病人的心理狀態調節能力起到了積極的臨床作用,與常規的護理干預相比,可更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因此,對抑郁狀態下的精神病人給予合理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程度,對患者的心理調控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欒淑新.抑郁狀態下精神病人的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3):196-197.
[2] 郅鳳蓮.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狀態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5(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