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奎
【摘要】創新是滿天繁星,照亮了夜空;創新是桃花灼灼,繽紛了大地;創新是絲絲細雨,滋潤了萬物;創新是盞盞明燈,指引我們前進。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播下創新的種子,積極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為此,以小學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為例,就“如何讓創新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綻放”這一話題進行如下研究。
【關鍵詞】創新 語文課堂教學 情景劇 互動式 多媒體 生活化
創新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能使語文課堂奏響一首首“創新”之歌,還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享受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秉承與時偕行的精神,充分踐行以生為本的理念,主動采取新穎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呈現新氣象。下面,本文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出發,就如何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如下探究。
一、采用情景劇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古語歷經歲月的洗禮,沉淀出重大的現實意義:學習的最高境界不是要我學,也不是我要學,而是我樂學。受此啟發,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使學生樂于學習。須知,情景劇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能推開學生學習興趣之窗,還能使課堂教學與趣味相伴。有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積極主動地運用情景劇教學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激發。
以《陶罐和鐵罐》教學為例,對情景劇教學法與小學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進行如下分析。首先,教師在引導學習《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之前,向學生布置如下預習任務:(1)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并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2)自由組成兩人小組。對《陶罐和鐵罐》的主要情節進行表演。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的時候,隨機抽取幾組,讓他們到講臺上進行情景劇的表演。再次,在學生表演這一充滿哲思的小故事的過程中,教師目不轉睛地觀看著。扮演“陶罐”的同學表現出文質彬彬,謙虛友好的品質;扮演“鐵罐”的同學表現出傲慢無禮的表情。總之,情景劇教學法充分打開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之門。
二、運用互動式教學法,培養學生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是小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之一。然而,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常常出現溝通能力較為薄弱的問題。那么,教師應當如何突破這一困境,幫助學生提高溝通能力呢?須知,互動式教學法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相輔相成,不僅能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得以有效調動,還能促進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有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使互動式教學法與課堂教學合二為一,從而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以《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為例,對互動式教學法與小學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進行闡述。首先,教師與學生就“什么樣的大老虎”進行互動。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張老虎的圖片,并對學生說:“這張圖片向我們展示了一只大老虎。你們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大老虎呢?”于是,有的學生說:“圖片上是一只兇猛的大老虎。”有的學生說:“圖片上是一只威風的大老虎。”還有的學生說:“圖片上是一只令人生畏的大老虎。”教師對學生說:“你們說得很好。”其次,教師向學生出示本節課的課題: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師對學生說:“看到窩囊這一詞語,你們一定覺得很奇怪吧?老虎為什么是窩囊的呢?窩囊的老虎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有趣的故事吧。”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就演出前后“我”的幾次心理變化這一問題進行互動交流。經過互動交流,學生們得出了如下結論:先是期待,其次是自信,而后是緊張,最后是疑惑不解。”總之,教師在《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中,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法,豐富學生視覺體驗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法已經走進課堂,并成為教師傳播知識的“得力助手”。多媒體教學法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相輔相成,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灌輸式的授課模式,使課堂更加生動、精彩,又能給予學生豐富的視覺體驗。有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地使多媒體教學法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
以《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為例,對多媒體教學法與小學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進行闡述。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領略了長江的壯觀美,欣賞了西湖的清秀美。今天,我們要去祖國的南大門——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去看看。”其次,教師打開事先制作的《富饒的西沙群島》的課件,向學生播放《西沙群島》的視頻。隨著動聽音樂的響起,生動圖畫的出現,精彩解說詞的播出,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起來,仿佛置身于海邊,又仿佛來到了水晶宮一樣。他們時而為美麗多姿的海上景觀拍手叫絕,時而為豐富富饒的海底物產所陶醉。此情此景,怎么不能使他們興高采烈?怎么不能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怎不豐富他們的視覺體驗?于是,等視頻播放結束后,學生們迫不及待地閱讀《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從風景、物產兩個角度,領略西沙群島之富饒。總之,這一方法充分豐富了學生的視覺體驗。
四、借用生活化教學法,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生活化教學法是一種充滿了生命氣息,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教學方法。它宛如一場及時雨,不僅滋養了課堂教學之花,還能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有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積極主動地運用生活化教學法,以此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印象。
以《大自然的聲音》教學為例,對生活化教學法與小學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進行如下分析。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在大自然中,我們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下面,請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所聽到的大自然的聲音。”于是,學生們一邊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一邊就大自然的聲音進行發言。有的學生說:“我聽到花開花落的聲音。這是一種十分輕柔的聲音。”有的學生說:“我聽到過秋雨打落葉的聲音。這種聲音充滿了一種凄清之感。”還有的學生說:“我聽到過冬雪從天空中飄落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輕盈的,是美妙的。”還有的學生說……其次,教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所學習的這篇課文就向我們介紹了大自然的聲音。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傾聽美妙的大自然之聲吧。”于是,學生們對《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再次,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聲音。經過思考,學生們得出了如下結論:風聲、雨聲、動物之聲。總之,生活化教學法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充分加深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的印象。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采用情景劇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互動式教學法,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法,豐富學生視覺體驗、借用生活化教學法,加深學生學習印象等途徑,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手段進行了優化,從而讓創新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綻放。
參考文獻:
[1]楊傳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法創新再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8,(16) :120.
[2]張愛珍.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J].科教文匯,2018,(07) :99.
[3]周春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2017,(41)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