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羽 周積寅 徐湖平



陳大羽|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國畫大家
精神高遠照日月,勢力雄健生風云。
周積寅|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謝佩新是我們南藝的校友,我給他上過課,他離開南藝20多年了,筆耕不輟,很不容易。此次展出的畫給我的感受,一是他很重視傳統,基本功很扎實,功底很深。現在有一些年輕人、中年人急于求成,不太肯在傳統上下功夫,想一夜成名,作品經不起推敲。二是他立足于生活,著眼于創新。他的作品跟人家不一樣,已具有自己獨特的面貌,有時代氣息,看后能讓人產生共鳴,很感人
徐湖平| 南京博物院原院長
謝佩新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主要畫山水。他崇尚宋元,一路下來,于明清董其昌、王麓臺、石谿,近代吳昌碩、黃賓虹等,從中吸取養料。和我聊天,他說:“我到皖南、太行山各個村落寫生,我喜歡到處看。中國人講風水,對山形的拱衛開合、房屋的坐落朝向、河流池塘的流向分布等都有講究,這樣的文化風俗在傳統山水畫中是被看重的。古人‘師造化,更多是一種體驗,范寬在終南山臨流獨坐,倪云林泛舟九峰三泖間……他們從不畫直接看到的風景,而重在營造磅礴、飄逸、孤寂之心境。”從他的許多作品中能體會到“中得心源”的精神寄托。他的畫給我另一較為強烈的感受就是有一股金石氣,書畫同源,在繪畫中體現出書法的意趣是中國畫有別于其他畫種之處,而對書法的研習需要時間做酵素并臨池不輟才有所得,這是一條大道。
陳顯銘|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陳大羽先生之子
腕底游龍成竹在胸,靜中生動勢到境至。用筆用墨輕重自如,秀潤灑脫意在一新。
佩新老弟熱愛寫意筆墨,山水畫數十年積淀既深,不遺余力于傳統素養的提升,引導他深入生活,廣采博取,開拓創新,以自家面貌呈現于觀者。佩新之諸多田園山水畫是一大特色,秀潤、厚實、質樸、含蓄、恬靜,大自然之美讓人遐想,佩新是成功者。
朱葵| 江蘇省美術館原館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
佩新畫作墨韻空靈,野趣橫生。
莊利經|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謝佩新重傳統但不教條,能將傳統融入生活并跡化,我見證了他的進步。從展出的山水作品看,他已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畫面中的山川草木呈現出一派渾厚華滋的意趣和情境,氣息不俗。希望佩新沿著這條寬闊大道繼續穩健地探索下去,隨著歲月的滋養和個性語言的不斷成熟,將來必成正果。
張興來| 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
謝佩新的中國畫起點很高,從南藝四年多的學習后一直沒有參加外面的一些大的活動。但是從他的畫我們能看出來,他一直沒有間斷對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的研究和鉆研。我很喜歡他的幾張鏡片,雖說畫面不大,我們畫畫的一看就知道,這里面傾注了他的很多時間,還有他的用心,非常不容易。
劉紅沛| 南京書畫院原執行院長
佩新和我是大學同學,20世紀80年代中葉,我們都在南藝讀書,我比他高一屆。多年以來,佩新筆耕不輟,令人敬佩。古人談山水畫常以把自己融入山水之間為大智,佩新的山水畫以筆墨之靈開拓胸次,與造物爭奇,泉石幽深、陰雨滅沒之境隨遇而發,悠然會心。在他看來中國畫的作品風格是表層的世象,真性表達才是最重要的。
劉春杰| 南京市藝術研究院院長、金陵美術館館長、南京書畫院院長
遠看取其勢,近看取其質。一幅好的寫意畫作品,從整體看須氣韻生動,作局部觀則應全部是書法的筆觸,以及由這些筆觸所呈現的抽象語匯,此時的筆墨已非形而下的技法手段,而是進入了形而上的精神層面。佩新深知筆墨的雙層作用,為之研習數十載,可見他嚴謹治學的態度。他書畫雙修,平時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書法的研習,從三代鼎彝到帖學碑版,結合歷代書論加以揣摩比較,提煉適合自己的筆墨語言,這樣的探索無疑已在他的作品中體現了出來。
高建勝| 江蘇省書畫院執行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佩新家的窗外便是紫金山,四季朝夕的更換,日月云霧的出沒將窗框幻化成一幅幅不斷變化的畫,即便足不出戶,也可對景寫生,記錄自己的感動。這于他真是件快樂的事情。
其實中國畫從來就不以再現對象為目的,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哲學體系成就了有鮮明東方文化特色的繪畫表現形式。它在表現自然的同時,更加注重畫家個人的情感、靈性、學識。
“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是中國畫畫家共同的追求,也是成功所在。佩新作品中線條和筆墨所傳達出的信息明白地告訴我們,他正在這條路上孜孜以求,不斷前行著……
佩新被他的表現對象感動著,我們被他的作品感動著……
潘高鵬| 江蘇省新聞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謝佩新這么年輕就把筆墨解決得這么好,在對傳統繪畫功底的錘煉上,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都做了深刻的研究。從宋元過來,這很重要,并已經開始形成個人的面貌,非常好。
邱中義| 電影藝術家
謝佩新舉行的這個畫展,老實說讓我大吃一驚。因為謝佩新雖然是專業學習中國畫的,他到了電影廠來做美工師,畫畫的機會不是太多,特別是國畫,電影上面古裝戲可能需要用到一些,后來又做了一段行政工作。謝佩新是一個很樸實、很勤奮的人,沒想到幾年不見他辦了這個展覽,真是不錯。這個畫展很成功、很瀟灑、很有氣魄,我看了以后確實很震撼。我覺得他起點也高,經過這番努力,現在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了,我很高興。
謝宏軍| 清華大學博士、畫家、學者
21世紀的畫家愛好陶醉于中國畫的弱點,而謝佩新則是有能力想象中國畫光輝的人之一,看他的展覽是為了回到中國畫。首先,中國畫是一種激情,世界上沒有一個畫種如它一樣延續了十個世紀仍然充滿激情。中國畫既是古老的千年畫種,也是被歷代的幾個冒失鬼混淆了筆墨尊嚴的畫種。謝佩新的繪畫證明了沒有筆墨的中國畫是偽裝的中國畫。
歷史上第一件重要的中國山水畫也許是荊浩爬山后回家畫的,他把中國山水畫的歷史定了調。荊浩畫了北方太行山,謝佩新則畫了江南茅山。謝佩新的筆墨功力深厚,他的山水畫如清風再復,蘊含上古氣質。他循著荊浩、關仝之路畫著今天的山水,山川草木跨越千年縱橫于他的毫端。謝佩新通過寫生看景看畫,他的畫有山水的秩序和墨色的調性。當有人說筆墨等于零時,謝佩新的繪畫當即證明,錯誤的不是筆墨,而是心靈。
陳瑞|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策展人
謝佩新的幾幀山水巨幅,不僅尺幅巨大,更以頂天立地之構圖入畫,蒼莽之氣撲面而來。謝佩新愛在太行山寫生,隱居太行的荊浩也推崇寫生。荊浩說“度物象而取其真”,取的不僅是“形真”,更是“氣真”與“意真”。謝佩新也沒有局限于“寫生”,臨淵寫照之余追求的是“寫意”與“寫心”,將南京文人的散淡與溫潤之意與太行山奇險蒼莽之氣高度結合。這是謝佩新的情懷與氣度。
鄭榮| 畫家、陶藝家、學者
佩新和我是南藝同學,至今業已20多年,一直非常要好。如像評論家一樣來對這么親近的朋友的畫作寫評論文章,應該是件困難的事。佩新上南藝前,跟胡振德學畫傳統山水,并得到尤無曲的指點,這在當年同學中是例外,因為當年考南藝是必須考人物畫的。一兩個學期下來,在王孟奇老師上完一個單元的人物畫課程后,其卻得到了“可琢大器”之類的評語。也許是畫山水出身,胸襟也曠達,其畫畫寫字,不斤斤于小情小趣,并于傳統畫理畫法用功尤甚。經常在電話那頭聽他說“我在看畫冊”“我在讀碑帖”。董其昌說“讀古帖是穿牛皮之功”,佩新對中國畫傳統的鉆研,確有看穿牛皮之精神。這從此次展出的山水畫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