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關鍵詞:傳統造型課程;課程建設;課程實驗
中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孕育出豐富多樣的造型藝術形式。相較于西方造型藝術形成的集解剖、透視、比例于一身的“科學體系”,中國造型藝術更富有文化內涵,在藝術表現中重神韻、講精神,從哲學的角度去體會世界,用整體的眼光觀察自然,形成了更富于文化氣質的傳統造型體系。
在傳統造型體系的藝術理念影響下,中國文化孕育出書法、繪畫、雕塑、民間美術等諸多藝術樣式和造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造型形式都來自傳統造型理念的影響,應該說中國造型藝術的文化之根是深入我們的血脈中的。“很可惜的是,社會和文化轉型過程中,西學東漸,我們的美術教育基本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用西方的造型理念格式化了我們的美術教育,成為我們今天的標準,傳統造型藝術的內容基本上處于邊緣化的狀態。我們的藝術教育缺乏中國造型理念,也使大眾化的美育淡化了民族的性格。”因此,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梳理中國傳統造型的特征,并對其造型理念、方法、形式、審美進一步地研究和發展,結合大學的教育手段,形成富于中國造型理念的傳統造型課程和教學形式,對推動中國傳統造型體系的構建和傳承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各地都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藝術形式。這些造型藝術形式既統一在中國大的傳統造型理念之中,又有著自身鮮明的藝術特點。應該說,中國傳統造型體系正是由不同的地域造型語言形式完善起來的。以地域為傳統造型研究的切入點,既可以從橫向研究上增加傳統造型的寬度和廣度,也可以從縱向上更加深入地梳理和明確傳統造型的藝術特征。
基于此,筆者在所在的教學單位開設了傳統造型選修課程—傳統造型研究與臨摹,從地域角度,以筆者所在山東省的地方性傳統造型藝術樣式作為學習、研究對象展開課程。在經過兩年的初步課程教學實驗后,筆者對地域角度下的高校美術專業傳統造型課程建設做了一個初步的分析和討論。
一、課程設置的原因
在高校的專業美術教育中,中國傳統造型理念的傳遞一般是通過中國美術理論課程(如中國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等)和專業美術課程(如線描、傳統臨摹等)來實現的,是隱形的、潛移默化的,學生通過理論和專業技法、技巧的學習,逐漸理解和擁有中國傳統造型的觀念和意識。然而,這一形式對現今過度應試美術教育影響下的新一代大學生而言是有環節缺失的,即缺少一個從“僵化的科學造型觀念”(這里的僵化的科學造型是指應試教育帶來的生硬的、模式化的、產品化的所謂科學造型觀念)向富于文化氣質的傳統造型理念的過渡。這主要體現在應試教育下的學生大多對藝術的認識已然僵硬、死板,一旦進入其他形式的藝術學習時,就會出現相當多的不適應。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不少學生由于應試訓練的桎梏,在思想上形成了狹隘的模式—機械地學習而不愿主動地感受和思考,喜歡現成的、表面的答案、模式而忽略深層次、內在的價值。而且這種情況很容易被帶入學生之后的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這在筆者所從事的中國畫專業教學實踐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需要考慮在基礎課階段開設專門的傳統造型課程,來實現中國傳統造型理念清晰的、系統的傳授,以轉變和打開學生的藝術思路,引導學生步入傳統造型學習的正軌。
二、課程設計
在課程設計時希望從橫向角度打通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界限,使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傳統造型的體系和語言。在教學設計中,將課程內容—傳統造型體系分為兩個部分:傳統造型形式與內容文本研究、傳統造型形式與內容實踐臨摹,以問題解決為中心設計課程,學生通過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解決和實踐,自主地進行傳統造型課程的學習。
在縱向的進程上,首先要進行先導課程設計,先導課程首要目的是了解和組織學生,將學生以興趣為原則自由結合成小組,各自分工,有助于研究問題的設計和未來問題的解決,在層次上更加深入,在范圍上更加全面。同時,通過先導課程對中國傳統造型的文化背景和相關理論進行講述,幫助學生選取和設計課程目標、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以推動課程的進行。課程正式開始以后,通過對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古跡參觀和考察,對傳統造型作品分析研究,對經典作品臨摹、寫生和重構,使學生從各個角度接觸和認識傳統造型語言和形式,體會傳統造型體系的內在因素,較為完整地體驗傳統造型的體系。如上圖。
三、課程內容
以山東地域特色的造型藝術形式作為課程研究的重點。山東省是文化大省,在歷史上形成的有特色、代表性的造型藝術形式的品種是很多的。例如青州龍興寺石刻、靈巖寺宋代彩塑、濟寧畫像石、濰坊年畫以及日照黑陶、農民畫等,無論體量方面還是文化內涵方面,都可以作為教學和藝術研究的內容,利用當地風格突出的造型語言形式作為載體,推動傳統造型理念的傳承和發展,在高校藝術教育階段具有很好的實踐和操作價值。
① 立足地域角度有利于研究材料的搜集與整理。山東傳統地域文化和藝術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各地的各種相關圖書館、美術館、藝術館、檔案館等文化藝術機構和歷史遺跡的保留與研究也很系統,有助于學生對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② 貼近自身,有生活和依據有利于學生真實深入地體會傳統造型藝術。筆者所在院校為地方院校,生源以當地的學生為主,作為研究對象的傳統造型語言形式很可能就是學生熟悉的內容,這種自然的相識會減少學生面對傳統藝術形式時的距離感和生疏感,提高學生的研究興趣。
③ 立足地域角度有利于教師有效地引導和指導。筆者作為在當地文化下熏陶已久的教師,對當地的傳統藝術形式可以也應該更加了解,這樣的熟悉可以更好地帶領學生學習和研究當地的傳統造型語言形式。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確定課程研究內容上,教師要更多地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先期確定一批操作性更好、材料信息豐富的造型藝術類別供學生選擇。學生自主選擇具體藝術風格,選擇代表作品,進行較為細化的造型分析和臨摹,從而更有效地了解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例如,漢代畫像石藝術作為大的造型藝術形式在山東有各種風格類型,時間地點的不同也會帶來不同的樣式,如果只是讓學生泛泛地做一個山東畫像石的研究報告,過寬的研究范圍就不能使學生深入地了解畫像石造型語言的內在藝術價值。因此,在小組研究時要求學生以一個時間段的某地的某幾件作品作為研究的對象,重點分析、體會造型表現、類型、手段等語言形式,以使學生有較為真切的體會和感受。
在實踐臨摹寫生的課程部分,則規定了學習的范圍,以青州龍興寺石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第一個層次是利用現在學生能夠掌握的造型手段—素描、速寫—有效、準確地對傳統造像的造型特征、形象特色做出表達,對傳統的造型形象有一個切實的認識。進一步的要求則是利用其他的造型語言方式,例如線式素描、線描、色彩、水墨以至材料等,對傳統造型從形象角度、感性角度和語言結構、形式重構等進一步提高認識和理解。
這兩部分內容是同時進行、互相影響的,通過課題研究更多地認識和發現傳統造型的概括形式和表現手法,豐富學生在臨摹、寫生實踐時的藝術手段,而臨摹、寫生過程中對造型的細致、感性的體味則有助于學生在課題分析時能更準確地體察傳統造型藝術內在審美含蓄的內容。
四、教學方法
教學中以引導教學為主,學生研究式學習、分組學習和個人臨摹寫生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在課程中主要負責基本理論的講授、藝術類型的分析、研究課題的協助確定、研究討論的組織和召集,以及臨摹實踐環節的示范、輔導等。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傳統造型語言中國文化性的特征,使其不完全通過直接知識式的認識、明確的技術性的訓練或者科學的、邏輯的觀點來認知,而須通過自我體驗、經驗和感悟,浸入傳統造型語言的語境中,才能獲得真實和深入的認識。其中,學生主動、自由地選擇內容,教師恰當引導和輔導是課程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
五、教學過程
《傳統造型研究與臨摹》 的課程實驗目前共進行了兩次,時間為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15?18周,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15?18周,共4周,每周課上時間16課時,周四、五兩天開課,每天8課時。開課班級為2018級繪畫和2019級繪畫一年級生,每級20人左右,均為自愿選課產生。
兩次課程的教學模式、方法、內容基本一致,整個課程均由先導課程、理論課程、外出考察、課堂臨摹寫生、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構成,如下表。
六、作業構成
每個小組選取一個時間段的某地、某種造型藝術形式作為研究課題,形成課題研究報告,重點以某幾件作品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由小組成員分別完成。作品的分析包含:文字分析和圖示臨摹、解析。
個人在分擔的小組課題任務外,個人須完成龍興寺石刻塑像寫生作業若干,自選一幅作為作業。龍興寺石刻塑像自選傳統造型藝術形式語言作品若干,自選一幅作為作業。
七、課程情況總結
兩次的傳統造型課程實驗還是很有意義的。地域性的視角是比較符合課程需要的,學生對身邊的傳統藝術形式表現出較大的興趣,也引發出對傳統造型藝術的學習需求。自主學習的形式進一步推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尤其通過課題式的研究,學生都對自己研究的傳統造型藝術形式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作業的完整度和完成度方面也能較好地實現。但是學生在實踐課程目標的完成質量方面的問題體現得很明顯,整體作業水平不高,藝術能力明顯不足,造型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學生在初接觸到傳統造型體系和語言時,產生了明顯的不適應和不理解,反映了當前死板的基礎課教學(主要是考前培訓)造成學生機械、僵化的藝術思路,其機械的學習方式也嚴重影響了學生思路的打開和思想的包容。調整和引導學生的思路是教師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工作。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引領下的考察、參觀以及更多的交流、輔導有助于學生藝術感覺的恢復和藝術思路的拓展,促使其能更好地學習傳統造型藝術。
其次,藝術能力的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藝術能力、手段的不足表現為對主動藝術表現的欲望較低,習慣生搬硬套,簡單直接地描摹而不是有目的地表現,所能應用的藝術手段也極為單調,且認識孤立,將素描和速寫對立起來,不能融合運用。這就需要思考課程開展的時機和如何在課程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藝術手段。
最后,造型能力亟待提高。課程中學生的造型能力不足,反映在概括和深入能力不足,只注重表面效果的感覺和描繪,而缺少整體觀念把握和深入理解式的觀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采取更多的輔導和交流,來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
由此可見,從地域角度出發,對學生學習傳統造型藝術是有較好效果的,而課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實踐臨摹和寫生環節,這與學生以往的學習經歷密切相關。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傳統造型課程建設、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重點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