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
為什么遭遇同樣的癌癥,命運會完全不同呢?談癌色變,曾經癌癥被認為是不治之癥,一旦得了癌癥,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事實上,隨著醫學界對癌癥的不斷了解和努力攻克,以及越來越多抗癌勇士的成功實踐,我們慢慢驚喜地發現:就算不幸被癌癥盯上,只要發現時間夠早,不放棄,正確治療,依然有逆轉甚至康復的希望。那究竟如何打敗可怕的癌癥呢?讓我們一起深入分析成功抗癌例子,尋找戰癌法寶。
胃癌是近些年來不斷高發的癌癥之一。上文說的兩位遭遇相同,命運卻完全不同的兩位患者,最關鍵的一點是發現時間的早晚。腫瘤醫生每次遇到就診太晚、來不及治的患者,都會扼腕不止。
癌癥不是“急病”,一兩天就進展快速。癌癥的發生發展分為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里,癌前病變并不是癌癥早期,而是癌癥的預備狀態。從預備狀態發展到癌癥,一般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當發現自己處于癌前病變這個階段,不要慌,只要及時干預,就可以將癌癥扼殺在萌芽狀態中。因此,癌癥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
以國內高發的胃癌為例,早期胃癌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甚至達到治愈效果,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有30%,但是,目前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治率不到10%。在胃癌同樣高發的日本,早期診治率卻高達70%。研究發現,造成如此大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在日本的胃鏡體檢十分普遍,因此雖然胃癌發病率較高,但通過積極篩查,已然變成了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
浙大一院腫瘤外科主任滕理送主任醫師表示,胃癌的發展有一個大致的過程: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如果得了慢性萎縮性胃炎,不要過度緊張,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可以確診,只要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推薦淺表性胃炎患者每3年查一次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每1~2年查一次胃鏡,并積極治療。檢測幽門螺桿菌,視情況進行規范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癌癥不是不速之客,說來就來。任何癌癥來臨之前,身體都會發出信號,不要拖延,積極檢查:
●身體任何部位沒有外傷而持續潰瘍。
●身體任何部位出現腫塊,尤其逐漸增大。
●進食時胸骨后悶脹,灼痛,異物感或進行性加重的哽噎。
●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帶血。
●長期消化不良,進行性食欲減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確原因。
●大便習慣改變或有便血。
●鼻塞,鼻衄,單側頭痛或伴有復視。
●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潰,出血,原有的毛發脫落。
●無痛性血尿。
●中年以上的婦女出現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或異常分泌物。
抗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醫生只有遇到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和家屬才能成功,甚至創造生命的奇跡。2011年秋天,患者老張在浙大二院呼吸內科確診為肺癌晚期。盡管醫生和家人盡量隱瞞了實情,但是老張還是猜到了大概,一度悲觀絕望甚至絕食。

遇到這樣接受不了突然打擊的病人,主治醫生丁禮仁和家屬商量,向他透露一點實情:因為長期吸煙,導致細胞病變,但肺功能太差不能切除,必須要用藥物治療,以毒攻毒,這樣才不會轉變成癌癥。老張聽了雖然將信將疑,但情緒明顯好轉,愿意配合積極治療。
化療伴隨劇烈的惡心嘔吐等癥狀,令老張非常痛苦。幾次后,老張開始拒絕配合治療,情緒也再次跌入谷底。家人對倔強的老張束手無策,治療陷入了僵局,醫生也很著急。為了激發老張的斗志,丁禮仁醫生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不是村里遠近聞名的大廚師嗎?這么好的廚藝我們也要見識一下。我建議我們定個五年約定,等你的疾病診斷滿5年時,你一定給我做一頓家常菜,我和你一起喝酒,不醉不休!”老張一聽笑了,這個看似玩笑的約定深深感染了他。接下去的日子,老張悲觀的情緒明顯好轉,加上家人的勸說,他愿意繼續接受治療。后來,老張的病灶小了很多,幾次復查都顯示老張肺部腫瘤病灶已經不明顯,也沒有轉移灶。
就這樣,五年的約定時間很快到了。老張一次次來請丁禮仁醫生兌現諾言。丁禮仁醫生被他的真誠和熱情感動,對他說出了實情:“其實你得的是肺癌,但已經被治愈,這是人間奇跡,這是我們之間最大的約定!”然后,他們又約了更長時間,一定要努力好好把奇跡延續下去。這個抗癌成功的奇跡,除了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醫生和患者、家屬之間彼此信任,彼此鼓勵。當醫患成為了并肩作戰的戰友,可怕的癌癥也只能節節敗退。
隨著對癌癥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自身免疫力長期不夠強是近年來癌癥高發的一大原因?,F代人在挑戰自我的路上狂奔,顧不上健康生活,當承受超負荷工作和持續高強度精神壓力時,癌癥就容易找上門。
淋巴癌是原發于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淋巴結是產生身體免疫物質的場所,它和淋巴組織構成淋巴網狀組織分布于全身(淋巴組織不同于肝臟等實體器官),同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2013年,52歲的李開復得了第四期淋巴癌。癌癥面前,這位互聯網精英不得不停下。令人振奮的是,兩年后李開復抗癌成功,仔細看他的抗癌經驗,發現積極治療過程中,堅持健康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充足好睡眠
和很多努力的職場人一樣,李開復長期犧牲睡眠時間。研究指出,睡眠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充足的睡眠對預防或限制腫瘤生長有廣泛作用。成年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每天晚上10點左右,睡眠長度是7~8小時。
李開復分享了五個優質睡眠訣竅:睡前不要安排費時費力的工作;設定一個停止工作的時間,睡前加班,遠不如第二天早起再做效率高;記錄每天睡覺和起床的時間,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不要因為失眠而感到壓力大,放松最好;睡眠的質量比時間更加重要,讓自己處于舒適狀態。
●適當運動
李開復以前不喜歡運動,患癌癥后發現自己錯了,不管中醫、西醫還是自然療法醫生都告訴他,運動無比重要。合適的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脂肪燃燒而達到減肥的效果,還能促進癌細胞凋亡,也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的良方。他養成運動習慣之后,體會到合適的運動可以促進心血管彈性、增強心肺功能,還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心情愉快。
●保持陽光心態
在腫瘤門診,有一側乳腺被切卻依然樂觀積極的癌癥患者,更多的是愁眉苦臉,甚至連走路都走不穩需要家人攙扶的癌癥患者。見過太多腫瘤患者的醫生說的一句話令記者印象深刻:“很多癌癥患者其實都是嚇死的!”研究表明,長期負面情緒會明顯降低免疫力,這對癌癥患者是極其不利的。李開復在抗癌期間一直保持著樂觀,也證明了好心態是打敗癌癥的一大利器。
2017年,73歲的張大伯被確診胰腺癌中期并手術治療,術后3個月,體重下降了35斤,還有腹痛腹瀉,一天要拉三四次肚子,整個人非常消瘦、虛弱。醫生查了CT,他沒有明顯復發跡象,但腹瀉嚴重,所以懷疑問題是出在營養上。張大伯的腹瀉很可能是和手術后消化道結構改變有關。醫生根據張大伯的情況,給他服用胰酶、腸道益生菌、口服營養補充劑、緩瀉劑等,3個月后,他的體重上升到62千克,白蛋白維持穩定,腹瀉情況也得到改善,人也精神了很多。如今,兩年多過去,張大伯各方面指標都不錯。后來,張大伯的老伴也被確診胰腺癌,在術前、術后輔助化療,復發后的放療期間,都接受了規范的營養篩查與評估,積極治療影響營養的相關癥狀,營養狀況良好,體重維持穩定,對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較好。
不少人存在誤區,認為癌癥是因為吃得太好,營養過剩,不吃可以餓死癌細胞。不少醫生還遇到過,各種忌口的癌癥患者,比如不吃民間認為的發物———雞蛋、雞肉、海鮮等,還有的只吃素,不沾葷。事實上,合理營養也是抗癌的重要一環。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住院腫瘤患者營養風險率高達40.2%,營養不足率為28%,一半以上有營養風險的腫瘤患者未給予營養治療。
腫瘤患者做完手術,以及放化療后,很容易出現體重下降、胃口差、口腔黏膜炎等情況,這都極易造成營養風險,而營養風險會導致各種手術并發癥增加、住院時間延長等。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腫瘤內科潘宏銘教授表示:營養治療不是輔助治療,也不是支持治療,是必須的治療。對于腫瘤患者來說,給他們使用最好的治療藥物,但是吃不好,營養跟不上那肯定不行。因此,抗癌過程中,不但要配合醫生積極治療,還要積極保持合理膳食,保證營養。
醫學不斷發展,癌癥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給癌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身體出現警報,要及時去醫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如果不幸患上了癌癥,首先要穩定住自己的情緒,積極治療,并且堅持充足睡眠、合理營養、適度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癌癥也可以被打敗,下一個抗癌明星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