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昆明兄于書法中最擅長大草,他的作品一方面承晉唐草書之遺法,渾厚古澹;又能迎時代之浪潮,氣勢磅礴。他用一幅大草作品成功入選第十二屆國展,誠乃實至名歸。草書之道,興盛于魏晉,后來繼者,代不乏人。東晉王大令首創(chuàng)“一筆書”,開大草之先河,為百代之楷式;顛素、魯直之輩,乘小王之余緒,馳騁于唐宋,將大草推向新的高度;至于明季,大尺幅作品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流,王覺斯等輩融晉唐之氣韻,又順應(yīng)潮流,將大尺幅大草創(chuàng)作推向巔峰。可以說,自從王獻之開創(chuàng)“一筆書”后,大草成為情緒宣泄和表現(xiàn)才情的最佳媒介。當代展覽中,大草書因符合現(xiàn)代藝術(shù)的氣質(zhì),它也成了時代的寵兒。
我與昆明兄相知于四年前,初見時,他便透露出一股北方人特有的豪邁之氣,平時與人坦誠相待,散發(fā)著藝術(shù)家的氣質(zhì)。而昆明兄又供職于滄州師范文學(xué)院,于書家言,執(zhí)書法之教席,實乃藝道并進之一大際遇也?!独献印吩疲骸吧鹘K如始?!笔悄烁嬲]吾人,行事須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昆明兄無甚他好,唯有對書法“癡心”不改、孜孜以求。正是因為這顆“癡心”,他對書法的要求比常人更高一層。在準備第十二屆國展中他往往能枯站一整天,點畫姿態(tài)、墨色濃淡、整體效果都是他力臻完美的著眼之處。
昆明兄楷、行、隸、篆、草諸體皆佳,在草書上對懷素、黃庭堅和王鐸下的功夫最多,能深得晉唐草書自然超逸之神韻。當年他在準備書法高考時,幸遇河南大學(xué)一明師,這位老師帶著他把《草書大字典》臨習了數(shù)遍。他借此勤學(xué)苦練,胎息于古人的書法精華,打下了深厚的書法基礎(chǔ)。在大學(xué)和讀研期間他又集中攻臨王鐸、懷素、張旭、黃庭堅等人的草書,不斷加深了對古人的理解,使他在草書的世界里游刃有余,進退裕如。正是因為這種常人難下的苦功,昆明兄對古今草法、草書字形特征熟稔于胸。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他也能隨手化用,依勢布字,既脫胎于法度之中,往往又能超越于法度之上。故他的草書作品線條渾厚有力,結(jié)體能縱能斂,奇宕有致,行勢參差錯落又能和諧統(tǒng)一。
昆明兄多年于書道一路,始之如一,終之如一,有不為外物所惑,只為書法而喜、而憂、而樂的精神。己亥初秋,正值昆明兄草書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國展。在這里,我既為他的書藝進步聊表祝賀,也祝他能守“道”如一,不斷攀登書法的高峰,再創(chuàng)佳績。
己亥秋于首都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