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濤
摘 要:疫情之下,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意見。“停課不停學”政策中強調“不停”的顯然不僅限于書本知識,還有戰“疫”——這本當前最大的、最好的一本“無字之書”,以及傳統文化、其他社會知識等。學生居家學習,相較于在學校學習而言,進度相對緩慢,時間相對寬松,教師可以進行大單元設計,多項目開發居家學習課程,多力驅動深度學習真正發生,多元評價促進學習長程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疫情期間;混合式;深度學習;中高年級
一、多種聲音呼喚開發居家課程
第一,可以開展線上學習,但不能上新課。有人擔憂線上學習的有效性以及由此造成的班級教育公平問題,一些地方還為此出臺了不準上新課的規定。
第二,以更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代替線上學習。如有人建議疫情期間可以做一些高質量的親子活動,居家學習新的技能,開展與疫情相關的探究活動或項目化學習,等等。
第三,暫停學校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看看真實的社會,享受難得的假期,耽誤的課可以通過周末調課、壓縮暑假的時間等方式解決。
二、多項居家課程深度開發
(一)關注疫情定話題
特級教師徐飛說:“疫情當前,社會就是一本打開的語文書,需要為學生補上關乎生命關懷、關于生命意識的語文課,引導學生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直面人性,培養家國情懷。”這樣的目標與內容如何在小學中高年級落地?以活動為載體是很好的途徑。教師為學生提供開放式菜單:我們從這場偉大的戰“疫”中學到了什么?以小主播的身份向家人播報,向班級播報,引導每個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這場疫情中真正經歷成長。
(二)閱讀積累深挖掘
優秀的古詩文、中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薈萃,能夠豐富學生內涵,滋養學生心靈。利用疫情期間相對充足的時間,教師可以結合本年段學生特點,精心挑選、推薦課外古詩和閱讀書目。教師在列出清單的基礎上,可以首先打樣,對于古詩積累,可以給學生示范講解古詩文背后的故事: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創作趣事、詩句賞析,以及自己的閱讀感觸等。對于閱讀書目,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好書推薦”,展示自己的閱讀筆記和心得等。之后教師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自主研學并進行交流。
(三)專題研究自創生
學生在研究古詩的過程中,很容易對作者所處的歷史時代進行了解、分析和研究。一些著名的詩人往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比如,筆者所在的班級學生在學習李賀的《馬詩》時就對作者本人進行了深度研究,學生在交流中產生共鳴,從而引發了對李賀的主題研究:李賀留下的古詩有多少?為何沒有入選《唐詩三百首》?我最喜歡的李賀的詩歌有哪些?學生人人去查閱資料,制作思維導圖或者PPT,利用網絡講給老師和同學聽,并錄制主播視頻上傳班級微信群等自媒體平臺,讓李賀及其作品常駐心中,起到了“學一首而通覽全部”的效果。學生還在研究古詩中發現,很多大詩人都在“安史之亂”中難逃一劫,從此改變命運和詩歌風格,于是又引發了學生對“安史之亂”的專題研究,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文史結合”的境界,對學生的“大語文”學習很有好處。
(四)觀察寫作師生行
筆者對班級疫情期間的親子關系進行調查發現,94.3%的家庭親子關系和諧。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爸爸回家”,和孩子一起開展了各項活動,這些學生親歷的活動,不同以往的陪伴與體驗,正是學生習作的好素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日記的形式將活動記下來,在班級進行展示與交流。為了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師生同主題寫作,取長補短。
三、多力驅動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一 )家長做好堅強后盾
孩子居家抗“疫”自主學習,家長首先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幫助學生連接相關設備,準備學習資料,承擔攝影攝像工作,有時還需要參與親子共學活動,承擔“陪伴者、服務者、引導者、欣賞者”等多重角色,讓學生學會適應居家自主學習模式,在家長的陪伴與幫助下獲得學習的安全感、存在感和價值感。不僅如此,在家庭學習場域里,家長還肩負著“教師”的角色,需要對學生的主題研究性學習給予適時的指導,還要不斷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引導,給予學生持續的學習動力,使其獲得深度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二)教師搭建展示平臺
在學生居家自學背景下,教師作用的發揮更在于激勵和鼓舞。對于開發的班本課程,教師要想法設法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確保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與你相約”線上活動,開設“新冠疫情我主播”“百家講壇話詩歌”“好書分享我推薦”“師生好文我評說”等欄目,按照學號輪流“出鏡”,有效落實每一個主題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在親歷過程中讓學習真正發生。對于本班學生的作品,筆者均詳細搜集了主播照片、文稿存檔,準備結集出版《2020,花開的聲音》文集,同時建立了微信群,上傳學生的主播視頻、讀書筆記、優秀作文等。
(三)同伴競爭提升學習活力
同伴是學生成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同伴競爭可以產生“鯰魚效應”,預防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過了之后,產生審美疲勞和應付心理。教師需要在總結點評中給予肯定,并傳遞引領方向,同時給予“競爭者”精神獎勵和物資獎勵,不斷攪動班級的“池水”,提升學習活力。
四、多元評價促進學習長程發展
(一)自我評價
新課程倡導評價中心的轉移,使被評價的主體在評價過程之中也成為評價者的一員。自我評價是由動機引發出來的自我教育活動,是一種自覺行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維度設計,促使學生對抗“疫”期間居家自學過程中獲取的知識和能力提升加以回顧。
(二)教師評價
“成功的歡樂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教師的得體評價對于學生持續學習動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不吝嗇自己贊美的語言,通過有聲和書面的形式,贊美學生,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同時,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載體,比如網絡打卡點贊、獎勵小紅花等,累計獎勵幫助學生實現“小心愿”,讓學生感覺“跳一跳就夠得著,努力一下看得見”。教師要關注到不同層面的學生,給予實現“心愿”的不同途徑,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學習的成功感。
(三)家長評價
家長評價是實現評價全面性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居家自學,讓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過程當中,不但可以使學生在脫離“課堂”以后有引導者和陪伴者,而且家長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轉化教育觀念,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家長觀察孩子在家學習的情況,建立“居家學習成長記錄”,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動態觀測、適時干預,能夠引領孩子養成自主、深度學習的習慣,提升孩子 的學習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基。
綜上所述,延期開學對學生進行居家抗“疫”深度學習指導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挑戰,教師要基于各種網絡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習參與度和深度,尊重學生的自學成果,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學有新收獲”。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混合學習首先要從學習方案變革做起——由“停課不停學≠在線學習”想到的[N].中國教師報,2020-03-04.
[2]安桂清.對“停課不停學”政策的反思:具身學習的視角[EB/OL].華東師大教育學部官微,20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