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艷
【摘?要】班干部是班主任開展工作不可缺少的小助手,但更為重要的是班干部崗位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職位,它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班主任要建立小干部輪換制度,把管理的權利交給學生,“我的班級我做主”,培養、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使每一個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
【關鍵詞】小梅花課程;研究背景;研究措施;研究效果
一、研究背景
謝家灣小學“小梅花課程”里,通過課程整合將國家課程更有針對性地落地實施,更能讓“六年影響一生”的辦學理念通過課程得以落實,彰顯“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學校文化。
班級管理課程就是“小梅花課程”中最核心、最基礎的課程。根據班級管理的具體情況,增設各種管理崗位,凸顯班級管理課程的選擇性、差異性和綜合性,為孩子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搭建了班級平臺。它能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搭建表現才華的舞臺,增強他們的多角色體驗,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創新精神、組織能力,真正實現共同成長。期待每一位孩子都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
班干部是班主任開展工作不可缺少的小助手,但更為重要的是班干部崗位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職位,它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把班干部的崗位變成培養學生能力的平臺,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這個平臺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建立小干部輪換制度,把管理的權利交給學生,“我的班級我做主”,培養、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使每一個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
二、研究措施
(一)轉變觀念
作為班主任,要有把“部分發展”轉變為“全體發展”的觀念。班干部的培養主要不是讓學生幫助老師,而是讓管理、制度本身成為一種教育的手段與力量,開發學生的潛力,幫助、促進每一個孩子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和實現主動發展,這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
作為班干部,要把“管理意識”轉變為“服務意識”。在班級討論中知道做班干部不是管理大家,而是為大家服務的。有了這個“服務意識”,那么,班干部和學生之間不再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了,而是平等發展、共同進步的伙伴關系。而班干部也不再是成績優秀學生的專利了,只要我愿意為大家服務,為集體服務,那么我就是一個稱職的班干部。
(二)教育培訓
組織全班同學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規范條例,再次建立規范意識,然后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建立班級規章制度。特別制定了詳盡的班級管理常規措施:《小干部工作細則》《班級各項管理員崗位及職責》《圖書管理制度》等,讓班上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明確各項小干部職責的分工。
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上一輪或幾輪班委中“退居二線”的學生,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組織其成立“班級顧問團”。“顧問團”的職責就是為新上任的小干部提供幫助和指導。為新干部出謀劃策,指點迷津,帶領新干部共同成長。這樣,既能減輕班主任培訓新干部的負擔,又能使新干部成長得更快,也避免剛剛離崗的班干部產生失落感。
(三)崗位輪換
競爭上崗。班干部輪換采用競爭上崗,當然競選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做好引導工作。采用了“自我申報——競聘演講——全體評選”的程序,產生了新一屆的小干部。
定期輪換。為了使小干部輪換制順利進行,根據學生自主競選的小干部崗位,由班級常務班長主持,每周輪流擔任小干部,為班級服務。表現優秀、工作能力較強的同學,可以連續兩周擔任小干部。如在任期內,表現確實不好的,在班級學生一致同意的情況下可中途輪換。
同學評崗。展開“每周一評”的活動,請各位在職小干部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并及時提出努力的方向。全班學生從工作態度、工作方式、工作效果等方面評選優秀小干部。班干部進行自我反省與階段小結,十分有必要,為今后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效果
(一)角色適應能力增強
由于每一位學生在不同時期內會具有不同身份,由此帶來了不同問題的思考和不同情感的體驗。作為干部時,學生不僅要以身作則起榜樣作用,還要承擔一定范圍內的工作責任,更需要得到周圍同學的支持和協助;作為普通同學時,理應服從班干部的管理,同時又要積極出主意,協助小干部做好工作,爭取集體榮譽。
(二)合作、組織能力提高
班干部輪換制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對學生交往、合作能力的鍛煉和考驗:如何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以使人信服、如何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以獲得理解,如何請別人幫助以爭取成功等等,都是必須獨立思考、獨立解決的問題。班干部的每一個崗位都有其特別的職責,組織一項活動,都需要周密的思考、認真的策劃、充分的準備。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的組織能力進一步得到鍛煉和彰顯。
(三)班級發展日趨和諧
“小干部輪換制”豐富了學生的角色體驗,他們嘗到了管理班級的甜酸苦辣。因此,不管是“在崗”還是“待崗”,學生都能主動地關心班級。班級學生參與意識強,學生之間關系平等和睦,整個班級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氛圍,和諧發展的態勢。
四、研究展望
民主的班級一定有學生認同的班級規章和管理方式,教師不再是領導者,而是退到學生身后,變成協助者。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而產生的管理模式里,學生和教師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互相得到滋養與成長。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人人參與管理,做班級的小主人,“我的班級我做主”。
參考文獻:
[1]劉舜芳.我的班級我做主——淺談小學生班級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22~23.
[2]楊建瑛.“導”疑解惑:激活學生綜研課堂探究品質——“我的班級我做主”實踐活動個案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8,667(3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