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敏/成都市技師學院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關于職業精神缺失的問題:在我們的企業中,為什么一些員工缺乏執行力?為什么職業人普遍缺乏敬業意識?為什么工作的效率不高?為什么聽到越來越多的對工作的抱怨而不是贊美?我們可以從一組數據中找到原因,在網上的一份不完全調查問卷中顯示:53%的職業人對自己工作的行業前景呈迷?;蛴^望狀態;46%的職業人對薪酬感到不滿意,其中6%感到非常不滿意。
在我們的身邊并不缺乏高智商、高學歷、高能力的失敗者!這是為什么呢?關鍵因素就在于很多高學歷的人做事并不職業!
職業化是進入職場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到底什么是職業化呢?職業化就是擁有規范的職業行為、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資質、良好的職業意識、良好的職業形象、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適的時間、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
職業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過日常教育潛移默化,慢慢養成的。
某高校逾五成大學生對專業不滿,近兩成對就讀學校不滿,三成對所學專業熱情不高,僅有3.4%的學生入學前了解所報專業,這些驚人的數據,導致了學生大量的復讀和厭學情緒。試問他們畢業后能實現職業化嗎?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顯示,高三學生對高考志愿中專業了解程度:“一小部分了解”和“完全不了解”75.2%,高考生對所選專業與學校了解程度的統計中非常了解僅占2.1%。學生在懵懵懂懂中選擇了專業方向,在并不了解的情況下,決定了他們人身大半輩子可能要為之忙碌和奉獻的事業。 大多數人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填報了志愿,但是他們并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填報的意味著什么。

圖1
我們學習了太多文化知識,語數外、理化生等等,但是我們卻不了解為什么學?很多年后,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孩子們小的時候往往會信誓旦旦地說我長大了想當科學家、醫生、魔術師……但是長大了,反而迷失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教育缺乏必需的職業引導。以下是針對中學學生群體的一組調查數據:
大多數學生并不太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調查中顯示僅8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47%比較了解,一般了解及以下占45%。對于自己的能力特長,一般了解及不了解的人占比57%。他們缺乏對自己正確的認識。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當然也很難得到滿足。
對職業的熟悉和了解程度,66%表示一般及不了解。對職業前景,自認為比較及非常了解的占比30.2%,一般及不了解的占比23.7%。對自己喜歡的職業(或專業)需要的能力素質:12%非常了解,69.5%的人表示了解程度一般及以下。
看重收入、聲望和熱門,隨大流,只看眼前利益,求職的功利心,過分的追求“短、頻、快”見收益,結果表明學生總體上對職業或專業缺少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且職業價值觀存在偏頗。
對社會經濟現狀、目前就業形勢和人才需要情況調查顯示,非常了解的人占比8%,58.9%的人一般及不了解。對社會目前的就業形勢和人才需求情況僅有9.4%非常了解,60.4%的人一般及不了解。對市場的預估能力,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和明銳的洞察力。學生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學校、家庭、社會的引導都有關系。
調查顯示僅有17.4%學生有非常明確的職業規劃,多于一半的學生表示一般或不明確。但是我們也很欣喜地看到一半以上的學生已經意識了職業規劃非常重要,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比較重要。但是僅有5%的人有非常清晰的人生規劃,11%的人有比較清晰的人生規劃,31%有但沒有充分考慮,53%的人表示從來沒有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
調查顯示,僅有11.3%的父母經常幫助孩子搜集提供信息職業引導方面的信息,而62.2%的父母并沒有。23%的人表示經常會和父母討論職業相關信息,43%的人有時討論,而34%的人很少或幾乎沒有和父母討論過。因為父母們從小接收的教育中缺乏職業生涯的引導,父母理所當然地覺得孩子們也不需要,他們更多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成績,對興趣愛好及未來職業(專業)發展關注明顯不足。
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歸屬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實現。現今社會的人們,不再像祖輩們終日奔波只為溫飽,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希望通過自我實現得到滿足。正是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不能與之匹配的教育,為職業化的缺失埋下了伏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應當如何進行職業引導呢?
“職業引導越早越好”。家長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孩子進行職業引導,如創造機會讓孩子到自己的公司參觀,和父母一起上一天班,帶孩子一起干活,養花種樹、粉刷墻壁、打掃衛生、做面包等,滲透職業意識,讓孩子對工作有直觀感受;指導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如小小售貨員、小小服務生等,直接體驗各種職業帶來的不同感受;帶著孩子對他們感興趣的職業學校進行觀摩,間接體驗各種職業狀態。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孩子實現職業探索。當面臨填報專業或職業選擇時,家長應結合孩子的興趣、能力、特點客觀地發表意見和建議,幫助孩子理性分析,必要時可以通過職業設計師、職業設計量表等輔助工具,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更適合從事哪些方面的工作,但最終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學校是職業引導的具體實施單位,應將職業引導貫穿于基礎教育全過程。在課程設置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開設一些可以發掘學生職業興趣和能力的職業導向性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職業認識。其次,組織學生到附近的企業進行參觀訪問實踐,加深對職業的了解,通過耳濡目染,建立基本的職業價值觀。最后,通過職業引導類課程,帶領學生進行職業興趣分析,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能力,結合個人特點、勝任能力,梳理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哪些方面還需要努力,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確的引導能有效避免學生選擇專業、職業時的盲目性和從眾心理,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人脫離不了社會,社會應當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正確看待職業的平臺,讓他們意識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無分貴賤,社會公平公正客觀地評價每一個職業,給予恰當的社會認同度,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同時,社會應給青少年創造更多職業體驗的機會,倡導家庭、學校、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業生涯規劃、從業人員的職業生涯規劃,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事,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從事自己滿意的工作。
企業應清楚地意識到,每一次招聘都是在企業培養后備人才,若企業能在新職員入職前了解其職業興趣和職業生涯規劃,對其進行選拔、任用、培訓時適時地進行職業引導,便可以減少企業招工的盲目性和員工頻繁跳槽的可能性,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
三個工人一起砌一堵墻,工人A說自己只是在砌墻,工人B覺得自己是在蓋樓,工人C認為自己正在建設一個城市。十年之后,工人A仍然在砌墻,工人B成為了工程師,而工人C搖身一變成為了兩人的老板。
相信,通過正確的職業引導,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