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 鄭禮民
職業教育要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如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要以“工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以下“三大難題”。
(1)“企業大師”融進課堂“難”。雖然國家、省、市等都出臺了工學結合工作的相關政策,但工學結合勢必會對企業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會增加企業師傅的工作量。甚至不少小企業沒有人才培養的長期規劃,認為學生(學徒)會增加企業的人工成本,同時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管理難度。如何把企業中的一線技術人員引進課堂教學,讓“企業大師”與學生面對面,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親眼看到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具體“實例”,這是需要破解的第一道難題。
(2)“學生學習”時間安排“難”。學生進入企業“跟崗”后,學生作息時間就轉化成工作時間,有時還需要按照企業實際生產情況進行時間調整,這就造成了同一年級同一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時間上不一定都是“同步”的。甚至,有時同一班級的學生進入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那么學習時間的安排就更是參差不齊了,勢必會出現學生理論學習“不同時”和“不同步”的問題。這是需要破解的第二道難題。
(3)“學校教師”跟蹤評價“難”。學生進入企業后由企業師傅手把手施教,實操的問題得到解決,但是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學校教師如何跟蹤服務?一是要解決學生“理論學習”的問題,二是學校如何對學生跟蹤評價。傳統方式下,學校需要抽調教師跟學生一起進入企業,利用學生“下班后”的業余時間集中授課,在企業中開設“第二課堂”,同時對學生進行評價。但這種方式的實際實施效果并不好,因為近的企業需要教師抽時間在學校和企業之間來回往返,費時費力;而遠的企業需要教師脫崗跟進,增加學校教學成本。這是需要解決的第三道難題。
要想破解以上三道難題,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來打破工學結合中的“時空”限制。構建數字化、網絡化的教學模式,將學習者浸潤于實踐共同體中,進行認知和行動的整合,將學校和企業緊密聯系,通過情境性的學習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激發學生的內部動力。例如利用浙江省專業學科“基地校空間建設”網絡平臺,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引導學生在應用空間開展課程選修、在線學習和交流協作,帶動企業師傅在應用空間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實現校企深度互動。讓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備課,將企業前沿技術和維修資料通過信息平臺引進學校,同時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對學生進行課中和課后的評價。徹底突破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學科和課堂的局限,重構課堂教學模式,這一創新的教學模式稱為“校企雙師共進課堂”,如圖1所示。
“校企雙師共進課堂”教學模式成功破解了上述三大難題,原因如下。

圖1 “校企雙師共進課堂”的教學模式
(1)打破了師資限制。該教學模式通過視頻直播將企業師傅直接引進課堂,讓企業師傅與學生實時互動,并帶來企業一線最真實的案例,讓學生找到了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的平衡點,學生學習效率更高,解決了“企業大師”融進課堂“難”的問題。
(2)打破了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利用教學平臺,線上線下同時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在直播室觀看學習,還可以在電腦端、手機端登錄學習平臺觀看學習,并且隨時可以和教師、企業師傅進行互動。實現了無論什么時間、無論什么地方都可以學習,解決了學習時間安排“難”的問題。
(3)實現了多元評價。課程實施前的評價通過讓學生借助預發的案例、視頻和題目課前預習并線上反饋來進行,教師通過后臺數據掌握學生預習情況,同時知曉學生學情,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堂實施中的評價,教師和企業師傅可以在線上或后臺實時監控學生學習狀態,比如問題回答的正確性、課堂作業完成進度等都可在后臺進行匯總分析。課堂實施后的評價,同樣可以通過學生對線上問題的解決得到評價。并且可以通過回放等功能,實現名師大師、學生家長等第三方對學生的評價。這樣就有效地建立起學校、企業和學生家長對學生的“多元化精準”評價,解決了“學校教師”跟蹤評價“難”的問題。
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汽修專業“工學結合”中的一些難題得以解決,但仍然存在諸如中職學校參與學科基地校建設力度需要加強,校企聯合多元評價機制不完善和信息資源短缺等問題,所以“校企雙師共進課堂”教學模式仍需進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