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暉, 王駿, 韋敏, 卿時軍
(1 廣東省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 廣東 中山528437; 2 廣東省中山市博愛醫院, 廣東 中山528403)
肺動脈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 是由栓子堵塞肺動脈所致, 患者常出現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障礙, 其中急性肺動脈栓塞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 發病率較高, 臨床表現較為復雜, 無特異性癥狀, 且病情變化很快, 容易發生誤診、 漏診, 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 危害極大[1]。 多層VCT掃描被認為是APE 最為有效的無創檢查方法, 成為APE 首選的診斷方式[2]。 基于此, 本研究觀察128 層VCT 對APE 病情預測與療效評價的作用,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至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及中山市博愛醫院行CT 肺動脈造影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 的55 例患者, 其中13 例患者確診為APE并給予治療, 男性7 例, 女性6 例; 年齡47 ~70 歲, 平均年齡 (61.03 ± 5.76) 歲。 所有患者均以突發性呼吸困難、 胸痛、咳嗽、 咳血為主要臨床癥狀來診。
1.2 方法13 例確診APE 患者均給予增強CT 檢查, 應用美國GE 公司128 層Lightspeed VCT 自肺尖至肺底進行容積掃描,應用智能跟蹤技術, 將感興趣區設在肺動脈干, 閾值80 Hu,采用高壓注射器以4.5 mL/s 的速率將80 ~90 mL 濃度為370 mgI/mL 的非離子型對比劑經肘靜脈注入, 檢測感興趣區對比劑濃度達到閾值后手動觸發掃描。 將采集到的數據傳至ADW
4.4工作站, 應用多平面重組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容積再現 (VR) 技術進行圖像重組。
1.3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采用肺栓塞嚴重指數簡化版 (sPESI)進行評價, <1 分者為非危重組 (n =8), ≥1 分者為危重組 (n=5)。 比較兩組患者的肺部征象特征, 包括 “馬賽克” 征、 磨玻璃影、 局限性肺氣腫、 肺實變、 肺不張、 胸腔積液等。 分析MPR、 MIP 及VR 圖像, 記錄左右各10 支肺段動脈被栓塞的部位、 數目和程度, 運用公式 [Σ (n × d) /40] × 100%計算出PE 指數。 于左、 右心室的最大層面, 沿心室腔短軸方向由室間隔到心室游離壁頂點內緣的距離測量左室內徑 (LVd) 及右室內徑 (RVd), 并計算出RVd/LVd; 于奇靜脈跨越右主支氣管層面測量上腔靜脈直徑 (SVC) 和奇靜脈直徑 (AZ); 于主肺動脈測量軸位最大直徑 (MPA)。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抗凝治療, 對PE 指數與LVd、 RVd、 SVC、 AZ、 MPA 及sPESI 評分進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部征象特征危重組的 “馬賽克” 征、 磨玻璃影、 局限性肺氣腫、 肺實變、 肺不張、 胸腔積液發生率明顯高于非危重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肺部征象特征比較 [n (%)]
2.2 血管直徑危重組的LVd 水平低于非危重組, RVd、 RVd/LVd、 SVC、 AZ、 MPA 水平高于非危重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管直徑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的血管直徑比較 (±s)
組別 n LVd(mm)RVd(mm)RVd/LVd SVC(mm)AZ(mm)MPA(mm)危重組 5 40.29±1.33 25.09±1.06 0.62±0.14 22.41±0.88 8.83±0.64 3.94±0.36非危重組 8 43.13±1.27 23.17±0.72 0.46±0.11 19.42±1.06 7.06±0.52 3.02±0.27 t 3.855 3.919 2.305 5.254 5.480 5.277 P 0.003 0.002 0.042 0.000 0.000 0.000
2.3 PE 指數與LVd、RVd、SVC、AZ、MPA 及sPESI 評分的相關性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 PE 指數與sPESI 評分、RVd/LVd 呈 正 相 關 (P<0.05), 與LVd、 RVd、 SVC、 AZ、MPA 無相關性 (P >0.05)。 見表3。
CT 肺動脈成像是APE 早期診斷的重要手段[3], 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準確性。 多層螺旋CT 具有掃描速度快、 覆蓋范圍廣等特點, 此外還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 對密度有很高的分辨率[4], 但128 層VCT 對APE 的病情預測及臨床療效評價中的作用研究較少。

表3 PE 指數與LVd、 RVd、 SVC、 AZ、 MPA 及sPESI 評分的相關性
sPESI 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APE 嚴重程度診斷標準, 該標準以患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 尚未有明確的影像學診斷標準,這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案的確定帶來了不便。 128 層VCT 通過強大的后期處理功能, 不僅能夠明確肺動脈內栓子部位, 還能夠清晰地顯示出肺部多種異常改變, 同時還能對左右心室最大層面短軸、 上腔靜脈直徑等多項數據進行測量[5]。 由于肺動脈栓塞導致機械性梗阻, 會引起患者血流動力學的變化, 形成肺動脈高壓, 患者出現右心室擴張, 室間隔向左心室凸出, 腔靜脈擴張等變化[6], 因此對于這部分數據的測量有助于對患者病情變化的掌握。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行128 層VCT 掃描后, 危重組的 “馬賽克” 征、 磨玻璃影、 局限性肺氣腫、 肺實變、 肺不張、 胸腔積液發生率明顯高于非危重組 (P<0.05); 危重組的LVd 水平低于非危重組, RVd、 RVd/LVd、 SVC、 AZ、 MPA 水平高于非危重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明128層VCT 能夠明確提示APE 患者的危重程度。 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 PE 指數與sPESI、 RVd/LVd 呈正相關 (P<0.05), 與LVd、 RVd、 SVC、 AZ、 MPA 無相關性 (P >0.05), 表明PE 指數能夠作為APE 患者療效評價的參考。
綜上所述, 128 層VCT 對APE 的病情預測具有重要價值,并能夠為療效評價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