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曉霞
(河南省內黃縣人民醫院 婦科, 河南 安陽456300)
子宮肌瘤發病率約占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總發病率的52%, 臨床癥狀表現為白帶增多、 繼發性不孕、 下腹墜脹感、流產等,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 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術式, 其中以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 (VM)、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 (LM) 兩種微創術式較為常見, 具有創傷小、 可保留生育能力、 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本研究探討陰式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對子宮肌瘤患者卵巢功能、 性功能及預后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 納入標準: 符合子宮肌瘤相關診斷標準[2],經MRI、 CT 等影像學確診; 雙側卵巢無異常;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合并子宮內膜癌、 宮頸癌等惡性腫瘤; 血液系統疾?。?肝、 腎等重要器官嚴重不全; 精神疾病; 妊娠期或哺乳期。 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 試驗組年齡20 ~59 歲, 平均 (37.32±4.26) 歲; 多發肌瘤29 例, 單發肌瘤11 例; 肌瘤直徑≤5 cm 21 例, >5 cm 19 例。 對照組年齡21 ~61 歲, 平均 (37.28±4.22) 歲; 多發肌瘤28 例, 單發肌瘤12 例; 肌瘤直徑≤5 cm 23 例, >5 cm 17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手術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實施且取膀胱截石位。 試驗組行VM: 針對前壁肌瘤, 于膀胱宮頸溝下約2 mm 位置作一橫切口, 切開陰道黏膜至宮頸筋膜處, 深度約為4 mm。 鈍性結合銳性分離膀胱宮頸間隙, 至膀胱子宮腹膜返折。 打開返折腹膜, 使肌瘤暴露, 于肌瘤表面作一縱行切口, 深至肌瘤假包膜。 將子宮肌瘤剔除后, 用2-0 微喬線間斷縫合死腔。 連續縫合、 重塑子宮光滑面, 用2-0 微喬線連續縫合陰道壁和腹膜。 對于后壁肌瘤, 于直腸宮頸交界處作一橫切口, 切開陰道黏膜后, 以鈍性、 銳性相結合方式分離宮頸直腸間隙, 將子宮直腸腹膜返折打開, 由前至后翻出子宮, 其余操作與前壁肌瘤相同。 對照組行LM: 分別在左右麥氏點和臍部實施Trocar 穿刺。 將舉宮器置入后壁肌瘤處, 創建氣腹, 氣腹壓維持在14 mm Hg。 將腹腔鏡置入, 觀察子宮肌瘤數量、 位置與盆腔粘連情況。 將10 U 宮縮素注入肌瘤表面, 在肌瘤漿膜面用單極電凝將子宮肌層切開至瘤體組織, 鈍性分離肌瘤假包膜, 將其完整剔除。 電凝止血后用1-0 可吸收線對漿肌層連續縫合, 關閉瘤腔。 對于漿膜下肌瘤, 在蒂部用單極電凝凝斷、 剔除。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 包括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手術時間、 肌瘤剔除數量。 ②分別于術前1 d 和術后1 個月抽取患者5 mL 空腹靜脈血, 離心取上清液, 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卵泡刺激素 (FSH)、 雌二醇 (E2)、 黃體生成素(LH) 等卵巢功能指標。 ③參考國際女性性功能評估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的性功能, 包括性喚起、 性心理、 性行為異常, 分數越低則患者的性功能越差。 ④觀察兩組的并發癥情況, 包括陰道出血、 下肢靜脈血栓、 術后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圍術期相關指標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 住院時間、 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P<0.05); 兩組的肌瘤剔除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手術時間(min)肌瘤剔除數量 (個)試驗組 40 91.36±22.64 5.39±0.68 61.72±14.18 3.90±1.07對照組 40 124.32±52.36 7.35±0.42 102.42±22.98 4.20±1.12 t 3.654 15.510 9.533 1.225 P 0.001 0.000 0.000 0.224
2.2卵巢功能 術前, 兩組的卵巢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術后, 試驗組LH、 FSH 水平高于對照組, E2水平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卵巢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的卵巢功能比較 (±s)
組別 n LH (mU/mL) FSH (mU/mL) E2 (pg/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試驗組 40 6.18±0.81 10.93±2.01 8.34±1.96 12.30±2.34 165.50±32.70 121.52±30.07對照組 40 6.20±0.85 9.84±2.26 8.35±2.01 10.78±2.96 165.48±32.65 135.65±29.87 t 0.108 2.279 0.023 2.548 0.003 2.109 P 0.915 0.025 0.982 0.013 0.998 0.038
2.3 性功能 試驗組術后性喚起、 性心理、 性行為異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性功能比較 (±s, 分)

表3 兩組的性功能比較 (±s, 分)
組別 n 性喚起 性心理 性行為異常試驗組 40 139.65±31.28 138.62±27.65 135.36±32.65對照組 40 126.34±21.01 121.28±22.31 115.32±26.32 t 2.234 3.087 3.022 P 0.028 0.003 0.003
2.4并發癥 試驗組發生術后感染1 例, 陰道出血2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7.50% (3/40); 對照組發生術后感染2 例, 下肢靜脈血栓3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2.50% (5/40);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0.556, P =0.456)。
子宮肌瘤是由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的良性腫瘤, 易出現月經不規律、 子宮異常出血等情況, 甚至會改變宮頸、 宮腔、 輸卵管口形態, 亦可誘發子宮收縮異常, 導致患者出現子宮內膜萎縮、 腺體扭曲、 靜脈曲張、 潰瘍等, 對激素和內分泌水平造成影響, 而誘發不孕[3]。 因此, 早期給予患者正確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 子宮肌瘤剔除術為臨床常用術式, 可保持生殖器官完整, 保留生育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VM、 LM 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流微創術式, 與開腹手術相比, 具有腹部無切口、 創傷小、 并發癥發生率低、 住院時間短等優勢。 卵巢作為女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 在生殖功能和調節內分泌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 FSH、 LH 是由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 可調節卵巢功能, 當卵巢功能衰退時, 分泌雌激素能力降低, 減弱調節垂體的負反饋作用, FSH、 LH 水平提高,抑制卵子生長、 卵泡發育[4-5]。 E2可反映卵泡生長發育, 卵泡數量會因卵巢功能衰退而減少, 降低卵泡早期抑制素水平, 升高FSH。 本研究中, 與對照組比較, 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 住院時間、 手術時間較少, LH、 FSH 水平和性喚起、 性心理、 性行為異常評分較高, E2水平較低, 提示VM 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優于LM。 LM 治療位于近漿膜面和漿膜下肌壁間的子宮肌瘤時, 腹腔鏡下縫合死腔和創面止血難度較大, 會延長手術操作時間, 增加術中出血量[6]。 VM 經人體自然腔道實施手術, 不會損傷臟器, 可準確定位肌瘤大小、 數量且視野開闊, 能在直視下剝離, 操作簡單快捷, 減少患者痛苦, 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 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 VM 術中可經觸摸發現術前未發現的小肌瘤, 同時可在直視近距離下縫合, 更徹底關閉瘤腔, 防止患者發生電外科器械所致的組織熱損傷。
綜上所述, VM、 LM 治療子宮肌瘤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相似, 前者具有出血量少、 手術時間短、 恢復快、 對卵巢功能和性功能影響小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