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飛, 王勝利, 盧彥肖, 黃一琳, 曹曉東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骨科二病區, 河南 開封475000)
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 主要臨床表現為四肢麻木、 功能障礙及肌力減弱等, 好發于中老年人[1]。 椎管內的增生組織長期壓迫脊髓神經可引起癱瘓等嚴重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傳統治療脊髓型頸椎病一般采取保守方法,多采用理療及針灸牽引等, 臨床效果因人而異, 部分患者病情未減輕反而加重。 因此, 為使患者能得到更有效的治療, 臨床上采用手術方式治療, 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較為常見,且臨床效果尚可, 但部分患者感覺神經功能及疼痛癥狀減輕較慢[2]。 因此, 本研究探討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型并神經根管擴大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60 例, 按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 例。 對照組男14 例, 女16 例; 年齡46 ~69歲, 平均年齡(56.41±4.26) 歲; 病程1 ~4 年, 平均 (2.89±0.56) 年。 實驗 組 男13 例, 女17 例; 年 齡48 ~70 歲, 平 均 (57.76±5.75) 歲; 病程2 ~6 年, 平均 (3.09±0.72)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經CT 及MRI 輔助檢查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 ②體格檢查確認無嚴重神經損傷; ③符合手術條件及相關指征; ④單純性或工作勞累引起的脊髓型頸椎病。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神經系統、 風濕免疫系統疾病, 無法耐受手術; ②有手術及藥物治療史, 且治療無效; ③精神系統問題, 無法配合治療; ④合并脊柱惡病質、 腫瘤及結核疾病。
1.3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均完善相關術前檢查, 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治療。 對照組行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治療, 麻醉滿意后, 患者取俯臥位, 在透視機輔助下切開病變部位的損傷中心處, 顯露椎板、 關節突等椎體結構, 打開癥狀最重的一側,松解分離黃韌帶與硬脊膜的粘連部分。 將鈦板固定于側塊椎板處, 置入碎骨屑, 進行骨性融合。 透視確認椎管減壓良好、 椎板固定滿意后, 沖洗置引流管, 縫合切口。 實驗組采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并神經根管擴大治療, 麻醉滿意后, 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手術方法同對照組, 在此基礎上切除增生或癥狀較重的椎體段病變組織, 進行神經根管內口擴大, 切除神經根管后壁約3 ~5 mm, 完全顯露神經根, 解除壓迫情況。
1.4 評價指標①術后3 個月通過脊髓神經功能及手術成功率評價兩組的臨床療效, 分為治愈 (手術成功, 骨折完全恢復,脊髓神經功能恢復E 級)、 顯效 (手術成功, 骨折恢復, 脊髓神經功能恢復D 級)、 無效 (病情未出現好轉或加重), 其中脊髓神經功能采用Frankel 分級標準判定, 分為A ~E 五個等級,等級越高, 脊髓神經功能越好。 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 /總例數× 100%。 ②術前及術后1 周、 1 個月、 3 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 (VAS) 評價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 總分10 分, 0 分表示無疼痛, 分值越低, 疼痛程度越輕。 ③統計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 軸性癥狀、 頸5 神經根麻痹、 腦脊液漏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x±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VAS評分術前, 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實驗組術后1 周、 1 個月及3 個月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實驗組 30 6.67±1.34 4.06±1.24 2.86±0.58 1.31±0.41對照組 30 6.87±1.42 5.14±1.54 4.17±1.06 3.57±0.68 t 0.561 2.992 5.938 15.589 P 0.577 0.004 0.000 0.000
2.3并發癥 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
脊髓型頸椎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的退變性疾病, 病變后對上下肢肢體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般多表現為肌力減弱,四肢麻木不適及機體功能性障礙等, 常采用CT 及MRI 輔助檢查及臨床檢查確診病情, 部分患者采取保守治療, 效果一般。因此, 臨床針對病情嚴重者往往采用手術方法治療。 采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具有明顯的優勢, 可通過后方入路進入到患者的病變部位, 避免對神經血管的損傷[3]。 在手術過程中, 減少椎板組織、 椎旁肌肉和韌帶組織的損壞, 對術后頸椎曲度及穩定性無明顯影響, 能夠維持患者自身頸椎結構, 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但少部分患者自訴未能及時快速地解決神經壓迫癥狀及臨床癥狀, 遂采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并神經根管擴大治療。 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能夠切除椎管病變部位中的增生組織, 擴大椎管空間,有利于椎管空間的恢復, 減少椎管增生及受壓情況, 再次聯合神經根管擴大術有利于解除神經受壓情況, 緩解神經壓迫水腫癥狀, 有利于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及感覺的快速恢復[4-5]。 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安全順利完成手術, 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術后不同時間點的VAS 評分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表明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并神經根管擴大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并神經根管擴大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經功能, 減輕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