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滔, 溫本, 顏倩英, 李嘉, 莫艷麗, 曾玉平
(廣東省湛江中心人民醫院 1 腫瘤科, 2CT/MRI 室, 廣東 湛江524000)
原發性肝癌為臨床中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隨著生活習慣改變、 生活水平提高, 臨床發病率呈顯著升高趨勢, 具有較高病死率, 對患者健康、 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肝臟具有豐富血供、 血液循環系統, 癌細胞侵襲門靜脈或下腔靜脈是引起患者疾病加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癌合并門靜脈癌栓 (PVTT) /下腔靜脈癌栓 (IVCTT) 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 如手術切除、放化療、 微波治療、 靶向治療等, 但受到肝癌臨床分型、 癌栓侵襲門靜脈/下腔靜脈范圍、 腫瘤負荷大小及肝功能等因素的影響, 上述治療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1-2]。 隨著放療技術在臨床中發展, 調強放療、 立體定向放療在肝癌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結合影像學技術對肝癌細胞進行定向照射, 提高局部照射劑量, 降低周圍組織照射損傷程度。 本研究探討調強放療聯合化療治療肝癌合并PVTT/IVCTT 患者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8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93例肝癌合并PVTT/IVCTT 患者。 納入標準: ①經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證實為原發性肝癌合并PVTT/IVCTT; ②無手術治療指征; ③體力狀況評分≤2 分; ④無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⑤與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治療、 研究方法, 獲得同意。 排除標準: ①肝功能明顯障礙; ②嚴重惡病質, 未能承受放化療; ③發生肺部、 骨、 顱腦等遠處轉移; ④合并其他系統惡性腫瘤。按照患者入院奇偶順序將其分為基礎組和聯合組各50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例, ±s)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例, ±s)
組別 n 男/女 年齡 (歲) 病程 (個月) 腫瘤直徑 (cm)聯合組 50 29/21 52.9±7.9 3.7±1.3 5.2±1.6基礎組 43 25/18 53.4±6.8 3.5±1.0 5.4±1.2 χ2/t 0.000 0.324 0.821 0.673 P 0.989 0.746 0.414 0.503
1.2 方法基礎組采用調強放療治療, 放療靶區完善CT 檢查,將檢查結果上傳到Eclipse 放射治療計劃系統, 計算機上勾勒出肝腫瘤體積, 將勾勒出的體積作為肝癌病灶范圍, 同時包括癌細胞侵襲大血管病灶。 放射治療采用瓦里安直線加速器6 MeV, 總放療量54 ~60 GY / 27 ~30 F。 如患者無肝硬化, 肝功能水平正常, 放療劑量為30 GY 以下; 如患者合并肝硬化,肝功能水平下降, 放療劑量為23 GY。 治療過程中常規檢查患者血常規、 肝功能, 暫不給予保肝藥物, 如肝功能明顯異常,則給予保肝藥物輔助治療。 聯合組在基礎組基礎上聯合奧沙利鉑化療, 根據患者體表面積給予100 mg/m2劑量。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 治療3 個月后復查CT 或MRI, 根據患者治療后肝腫瘤病灶變化情況判定。 完全緩解 (CR): 腫瘤病灶完全消失; 部分緩解 (PR): 腫瘤病灶縮小≥25%; 穩定 (SD): 腫瘤病灶縮小<25%或無變化; 進展 (PD): 腫瘤病灶變大或出現新的腫瘤病灶[3]。 總有效率=(CR 例數+PR 例數) /總例數× 100%。 ②相關不良反應: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消化道反應、 放射性肝損傷、 血液毒性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用SPSS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檢驗水準α =0.05。
2.1臨床療效 聯合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54.00%, 顯著高于基礎組的27.91%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n (%)]
2.2 相關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的消化道反應、 放射性肝損傷、血液毒性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
肝癌為臨床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 其發生與飲食結構改變、 生活習慣、 年齡、 肝硬化等相關, 近年發病率逐年升高。 癌細胞具有較強侵蝕性, 門靜脈、 下腔靜脈為癌細胞最常侵襲的門脈系統。 癌細胞侵襲門靜脈血管引發癌栓, 是導致肝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 研究[5]表明, 臨床肝癌患者中約有44%合并門靜脈癌栓, 10%合并下腔靜脈癌栓。 肝癌合并PVTT/IVCTT 影響肝臟血液供應, 會促進疾病發生、 發展, 同時加速癌細胞在肝臟、 肺部的轉移風險, 影響患者預后[6]。 研究[7]表明, 肝癌合并PVTT/IVCTT 對患者腸肝循環、 肝系統供血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引起腹腔積液、 脾功能亢進等相關嚴重并發癥發生, 且癌栓還具有脫落導致其他部位栓塞風險。
肝癌合并PVTT/IVCTT 手術治療有一定局限性, 放化療為主要治療方法。 隨著放療技術發展, 調強放療采用CT 勾勒出肝癌病灶范圍, 并在勾勒范圍內調強放射劑量, 以提高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 減輕全身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 有研究[8-9]在肝癌合并PVTT/IVCTT 患者中采用CT 掃描勾勒腫瘤病灶實施調強放療治療, 可對患者癌栓病灶、 腫瘤病灶進行有效控制,且顯著減輕門靜脈、 下腔靜脈壓力。 本研究對肝癌合并PVTT/IVCTT 患者采用調強放療聯合奧沙利鉑化療, 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單純調強放療 (P<0.05)。 奧沙利鉑是臨床常用化療藥物,放療配合化療能增強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 提高臨床療效。 有研究[10]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調強放療聯合奧沙利鉑化療,可顯著控制其癌細胞發生和發展, 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的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綜上所述, 調強放療聯合化療治療肝癌合并PVTT/IVCTT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且不增加相關不良反應發生風險, 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較高的治療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