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降元
(惠州華康醫院 疼痛科, 廣東 惠州516000)
慢性頸源性頭痛的疼痛性質為一種牽涉痛, 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慢性的單側頭痛, 是由頸椎或頸部軟組織受損引起[1]。 慢性頸源性頭痛大多是從枕部起源, 疼痛能夠放射至額顳部和眼眶部位。 慢性頸源性頭痛患者由于疼痛纏綿難愈, 其生活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2]。 小針刀綜合治療結合了針刺療法和手術松解, 不僅具有疏通氣血、 活血化瘀的作用, 還能夠發揮刀刃剝離的作用, 解除患者頸部的軟組織粘連, 改善微循環, 消除或緩解無菌性炎癥[1]。 基 于此, 本研究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頸源性頭痛患者120 例, 觀察小針刀綜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頸源性頭痛患者120 例, 均符合慢性頸源性頭痛的診斷標準。 a: 頸部活動或頭部保持非常規體位時能夠使頭痛加重, 按壓頭痛側的枕肩部或上頸部能夠使頭痛加重; b: 頸部活動受限; c: 頭痛側存在上肢非根性疼痛或存在偶爾的上臂根性疼痛癥狀。 符合a 即可診斷為慢性頸源性頭痛; 只符合b 或只符合c 不能確診為慢性頸源性頭痛; a、 b、 c 均符合可確診為慢性頸源性頭痛。 排除標準: ①出現骨折、 腫瘤、 結核等; ②顱內器質性疾病或五官科的疾病所導致的頭痛。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 (n =60) 和對照組 (n =60)。 觀察組中, 男性31 例,女性29 例, 平均年齡 (37.6 ± 11.3) 歲, 平均病程 (3.6 ±1.1) 年。 對照組中, 男性30 例, 女性30 例, 平均年齡 (37.6± 12.3) 歲, 平均病程 (3.6 ± 1.8)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小針刀綜合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為: 采用小針刀治療時, 患者處于俯臥位或者反向坐于椅子上, 將患者后頸部充分暴露出來, 并保持頸部放松狀態, 按照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檢查結果(X 線片、 磁共振), 選擇患側頸1、 2 橫突, 枕神經出口、 第二棘突及后頭頸部激發點或壓痛點進行標記, 常規消毒, 使用Ⅰ型4 號針刀在標記點進針, 縱行疏通或剝離、 切割粘連疤痕攣縮的軟組織, 術后按壓針口后, 貼創可貼即可。患者每周進行1 次針刀治療,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共治療1 ~2 次。 囑咐患者自行頸肌的功能訓練。 對照組采用推拿、 頸部牽引的治療方式。 推拿方式: 采用按、 彈、 揉、 滾、 壓穴位,使患者頸部肌肉得到放松, 每次按摩時間為30 分鐘。 牽引患者取坐位, 牽引角度為頸部前屈15°, 牽引力從6 kg 起逐漸增加, 以患者的耐受量為限, 每次持續5 分鐘, 間歇1 分鐘, 總牽引時間為20 分鐘。 以上治療隔1 ~2 日進行一次,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共治療1 ~2 次。 囑咐患者自行頸肌的功能訓練。
表2 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 一般健康 軀體疼痛 精力觀察組 60 85.7±9.5 71.5±10.6 84.6±17.1 71.2±8.7 72.8±16.2 68.9±16.2 74.9±15.1 71.5±18.2對照組 60 81.3±8.3 45.7±15.3 71.2±14.9 67.2±6.9 63.5±15.1 53.1±15.2 58.5±16.1 56.3±17.2 t 2.702 10.737 4.576 2.790 3.253 5.509 5.755 4.702 P 0.008 0.000 0.000 0.006 0.002 0.000 0.000 0.000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愈: 患者的頭痛癥狀完全消失; 顯效: 患者的頭痛癥狀基本消失, 其他癥狀得到顯著緩解; 有效: 患者的頭痛癥狀有所改善; 無效: 患者的頭痛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 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②生存質量: 治療2 個月后采用中文版普適性健康調查量表 (SF-36) 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1.6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33%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n (%)]
觀察組的SF-36 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慢性頸源性頭痛是一種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的疾病, 現代醫學對慢性頸源性頭痛的發病機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①頸部炎性物質釋放及水腫學說; ②疼痛敏感組織機械刺激學說;③基于解剖學角度的痛覺傳入的匯聚理論學說。 從針刀醫學的角度來看, 慢性頸源性頭痛是由于頸部的軟組織受到損傷后引起的動態平衡失調所導致[3]。 當出現各種外因, 例如濕熱、 風寒等, 會誘導頸部受損的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 然后發生滲出、 粘連、 攣縮等情況, 引起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組織缺氧,發生無氧代謝, 產生酸性化學產物, 從而引起疼痛[4], 患者的活動功能受限。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結合手術刀和針刺的治療技術。 一方面, 小針刀具有手術刀的作用, 能夠解除頸部軟組織發生的粘連、 攣縮和瘢痕, 減少由于軟組織損傷引起的力學不平衡因素, 這有利于減少炎癥區域內壓, 可以阻斷粘連、 攣縮、 瘢痕等對血管神經所造成的惡性刺激作用; 小針刀解除粘連、 攣縮和瘢痕還能夠改善局部的微循環, 加強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使頸部軟組織的缺血和缺氧狀態可以得到緩解和糾正, 從而有利于加快組織的修復, 促進局部組織動態平衡的恢復[5]。 另一方面, 小針刀還具有針刺的效果, 小針刀療法具有較強的針感, 能夠起到疏通經絡和行氣活血的作用[6], 當經絡被疏通后, 通則不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1.6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33% (P<0.05), 表明與推拿牽引療法相比,小針刀綜合治療的臨床療效更好, 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慢性頸源性頭痛患者的頭痛癥狀,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小針刀綜合治療結合了手術刀與針刺的雙重效果。 本研究結果另顯示, 觀察組的SF-36 各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表明小針刀綜合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癥狀, 從而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小針刀綜合治療對慢性頸源性頭痛患者的效果較好, 能夠顯著緩解疼痛, 提高其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