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輝
(河南省信陽市中醫院 骨科, 河南 信陽464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 屬中醫 “骨痹” 范疇, 是由于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化, 關節韌帶附著處形成骨贅致關節畸形、 肥大, 出現活動障礙、 疼痛, 是引起老年人膝關節疼痛、 運動障礙的主要病癥。 現代醫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方法分為以藥物、 理療為主的保守療法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以非甾體抗炎藥為主, 緩解關節炎癥, 但不能阻止骨關節炎病程發展, 且長期用藥對關節軟骨、 胃腸功能均有損傷[1]。近年來臨床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非手術治療多采用中西醫綜合療法。 研究[2]表明, 綜合治療有利于緩解患者關節疼痛、延緩病程發展。 本研究探討中藥熏洗聯合西藥治療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疼痛及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 年4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7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納入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3]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且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②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患者關節疼痛、 骨關節肥大、 活動受限、 舌質偏紅、 苔薄白、 脈滑; ③年齡43 ~72 歲, 治療前1 周內未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排除標準: ①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②合并心、 腦血管及肝、 腎功能障礙; ③代謝性骨病、 褐黃病等其他疾病并發癥影響骨關節。 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8 例。 觀察組男22例, 女16 例; 年齡45 ~72 歲, 平均年齡 (63.27±5.48) 歲;病程1 ~27 個月, 平均病程 (7.79±2.17) 個月。 對照組男20例, 女18 例; 年齡43 ~70 歲, 平均年齡 (62.73±4.96) 歲;病程1 ~16 個月, 平均病程 (7.39±2.07) 個月。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關節軟骨保護治療, 給予患者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 (浙江誠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43326, 規格:0.75g), 飯后30 min 內溫水送服, 1 粒/次, 2 次/d。 對照組加用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 (中國藥科大學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60217 規格: 50 mg) 飯后30 min 后溫水送服, 1 粒/次, 2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自擬強筋通絡方熏洗治療, 處方: 川芎20 g、 獨活25 g、 牛膝15 g、 伸筋草15 g、 杜仲15 g、 木瓜12 g、 烏梢蛇15 g、 土鱉蟲15 g、 威靈仙15 g、 制川烏10 g、 甘草10 g 等。 諸藥裝入紗布袋加水至3 000 mL, 浸泡30 min 后煎煮藥材, 待煮沸后將藥液倒入醫用中藥熏蒸治療儀 (廣州市僑鑫醫療器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QX-909B) 貯液罐內, 溫度調節至48 ℃~70 ℃,患者雙膝置于治療儀中熏洗治療, 1 次/d, 5 次/周。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0 周。
1.3 評價指標①參考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骨痹療效評定標準, 以骨關節疼痛為主癥, 結合治療后關節恢復情況,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顯效: 疼痛消失或偶有發生, 關節活動不受限制, 影像學檢查顯示正常或明顯好轉; 有效: 疼痛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 關節活動有所限制, 影像檢查顯示有好轉; 無效: 未達到上述標準。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②于治療前、 治療10 周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 (VAS) 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共10 分, 由患者標記疼痛程度的卡標位置, 醫師根據其標出位置作出評分, 分數越低, 疼痛程度越輕。 ③于治療前、 治療10 周后用膝關節Lysholm 評分表評價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包括跛行、 負重、 關節絞鎖、 關節不穩定、 腫脹、 關節疼痛、 上下樓、 深蹲8 個項目, 共100 分, 分數越高, 膝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關節VAS評分治療后, 兩組的關節VAS 評分均下降,觀察組的關節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關節VA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關節VA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8 7.02±2.04 2.79±1.06 11.342 0.000對照組 38 6.95±2.17 3.47±1.15 8.735 0.000 t 0.145 2.680 P 0.885 0.009
2.3 關節功能評分治療后, 兩組的關節功能評分均升高, 且觀察組的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目前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案, 但由于手術創傷較大、 關節置換費用較高、 人工膝關節使用有年限限制等因素, 臨床上高齡患者多不愿接受手術治療。 由于高齡患者年老體衰、 精血虧虛、 氣血運行不暢致筋骨失養, 或兼遭風、 寒、 濕邪內侵, 發而為病。 本病病位雖在膝關節, 但與肝、 脾、 腎等臟器亦有關聯。 中藥熏洗是中醫外治方法之一,清代吳師機提出 “外治可與內治并行, 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強調了中藥熏洗治療的有效性。 研究[6]表明, 局部熏洗的高溫能夠擴張毛細血管, 改善血液循環, 減少代謝淤積物。
表3 兩組的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的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8 47.43±10.89 86.74±7.13 18.617 0.000對照組 38 47.65±11.37 81.28±4.35 17.029 0.000 t 0.086 4.030 P 0.932 0.00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10 周后的關節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關節功能評分、 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表明中藥熏洗聯合西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 減輕患者痛苦。 本研究的中藥熏洗自擬方中, 川芎辛、溫, 能行氣活血、 散風止痛; 獨活辛、 苦、 微溫, 能祛風勝濕、 散寒止痛, 善治風寒濕痹引起的腰膝疼痛; 牛膝苦、 酸,能活血通經、 補養肝腎, 善治腰膝酸痛、 下肢痿軟; 伸筋草微苦、 辛、 溫, 用于關節疼痛、 屈伸不利, 能祛風除濕、 舒筋活絡; 杜仲辛、 溫, 能補養肝腎, 治療腰膝酸痛、 筋骨無力; 木瓜酸、 溫, 能平肝舒筋、 和胃化濕、 緩急止痛; 烏梢蛇甘、平, 治療風濕頑痹、 麻木拘攣, 能祛風通絡; 土鱉蟲咸、 寒,能強筋續骨、 破除瘀血; 威靈仙溫、 辛、 咸, 主治痛風頑痹、肢體麻木、 筋脈拘攣、 屈伸不利, 能祛風除濕、 通絡止痛; 制川烏辛、 苦、 熱, 治療風寒濕痹、 關節疼痛, 能祛風除濕、 溫經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 緩急止痛; 諸藥共用能舒筋活血、 祛邪止痛, 藥液在熱力作用下透過皮膚深入病灶, 溫通經絡、 祛寒止痛, 改善關節粘連癥狀, 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緩解關節腔內的炎性反應[7], 彌補了單純口服藥物治療止痛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 中藥熏洗聯合西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夠提高療效, 減輕患者疼痛, 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