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煒, 胡硯平, 葉明福, 楊綠麗
(廈門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 1 口腔頜面外科, 2 口腔種植科, 3 口腔放射科, 福建 廈門361000)
近年來, 隨著牙科技術的快速發展及人們對牙齒健康的關注度上升, 口腔種植已被廣泛接受。 口腔種植是通過手術在缺牙部位的頜骨內植入口腔種植體, 便于后期修復缺損牙齒。 口腔種植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口腔手術, 不僅可為牙齒缺損者提供長期使用的種植體, 還可使軟組織契合牙槽嵴的寬度、 高度, 使軟組織形態豐滿、 美觀[1-2]。 但在牙齒脫落或壞掉后,牙槽骨的生理刺激會減少或消失, 從而導致牙槽嵴無法吸收,其寬度和高度下降, 進而影響口腔種植的成功率。 因此, 保證種植區足夠的骨量對于確保種植體修復效果及功能良好而言十分重要。 拔牙位點保留技術是通過在牙槽窩填充特定的生物材料來減少牙槽嵴吸收的新型牙科技術, 可減緩或阻斷牙槽骨的吸收, 促進拔牙窩的骨再生, 減少骨質密度與骨量的降低, 有利于保證口腔種植效果[3]。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08 例口腔種植患者, 探討拔牙位點保留技術在口腔種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08 例口腔種植患者,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4 例。 對照組男34 例, 女20 例; 年齡21 ~54 歲, 平均年齡 (35.50±4.30) 歲; 疾病類型: 牙周炎35 例, 慢性根尖周炎13 例, 根折6 例。 研究組男32 例, 女22 例; 年齡20 ~54 歲, 平 均年齡 (35.30±4.54)歲; 疾病類型: 牙周炎34 例, 慢性根尖周炎13 例, 根折7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拔牙位點無急性炎癥; ②經X 線、病癥和病史等確診患牙需要拔除; ③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拔牙禁忌癥; ②腦部嚴重疾?。?③心肝腎功能障礙; ④心血管疾??; ⑤骨質疏松癥; ⑥全身系統疾?。?⑦妊娠期、 生理期女性; ⑧精神障礙。
1.3 方法對照組拔牙后進行常規處理, 具體如下: 常規消毒鋪巾后, 局部麻醉拔牙位點, 再用翻瓣器將牙齦與牙根分離,切斷牙周膜, 分根拔除牙根; 術中應盡量保留患者舌側、 頰側骨板和口腔軟組織, 徹底清除根尖囊腫、 肉芽組織, 再用生理鹽水沖洗牙槽窩, 用棉簽壓迫止血; 觀察30 min, 如無異常后將棉球取出。 研究組拔牙后行拔牙位點保留處理, 具體如下:仔細清理牙槽窩, 并搔刮牙槽窩使其充滿新鮮血液; 采用不翻瓣技術, 在拔牙窩內填充瑞士Bio-Oss 骨粉 (北京雅特盛邦科技有限公司), 使其完全填充拔牙窩, 且骨粉高度高于牙槽嵴頂0.5mm, 寬度與鄰牙骨面齊平; 用膠原膜覆蓋創面和骨粉表面, 并固定膠原膜, 將兩側牙齦減張縫合, 再覆蓋牙周保護材料; 術后連續3 d 口服消炎藥, 術后10 d 拆線, 定期行口腔錐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 檢測復 查,待牙窩愈合后對患者進行種植體植入治療。
1.4 評價指標①采用CBCT 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及6 個月的牙槽骨高度、 密度、 寬度。 ②采用自制口腔種植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 內容包括四個維度: 牙槽骨 (高度、 寬度、 缺損程度)、 軟組織 (質地、形態、 顏色)、 邊緣齦、 近遠中齦乳頭, 滿分100 分, 90 ~100分為滿意, 70 ~89 分為一般, 0 ~69 分為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 /總例數× 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牙槽骨情況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 寬度、 密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3 個月、 6 個月, 研究組的牙槽骨高度、 寬度、 密度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牙槽骨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牙槽骨情況比較 (±s)
時間 組別 n 高度 (mm) 寬度 (mm) 密度 (g/cm2)治療前 研究組 54 15.50±2.20 7.41±0.83 1.84±0.23對照組 54 15.48±2.17 7.43±0.81 1.83±0.24 t 0.048 0.127 0.221 P 0.962 0.899 0.826治療后3 個月 研究組 54 13.40±1.25 6.04±0.67 1.43±0.19對照組 54 11.56±1.20 5.52±0.64 1.26±0.17 t 7.803 4.124 4.900 P 0.000 0.000 0.000治療后6 個月 研究組 54 14.56±1.72 6.43±0.73 1.52±0.23對照組 54 12.65±1.39 5.81±0.72 1.33±0.16 t 6.347 4.444 4.983 P 0.000 0.000 0.000
2.2 滿意度研究組的滿意度為92.59%,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9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n (%)]
牙周炎、 齲齒等會造成牙齦出血、 疼痛等癥狀, 需行拔牙治療。 隨著社會發展及人們審美意識提高, 口腔種植越來越受到拔牙患者青睞。 口腔種植是將種植體植入骨組織下部來支持上部牙修復體的修補缺牙方式。 口腔種植成功需要充足的牙槽骨骨量[4]。 但拔牙后常規處理如清理牙槽窩、 止血、 縫合等無法阻止牙槽骨減少, 容易影響后期牙體修復效果。 研究[5]表明, 隨著牙科技術快速發展, 拔牙位點保留技術可改善牙槽骨寬度和高度, 提高美學效果與牙體修復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3 個月、 6 個月, 研究組的牙槽骨高度、 寬度、 密度均高于對照組, 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拔牙位點保留技術可保護口腔種植患者殘留的牙槽骨骨量, 為后期牙齒修復提供良好條件, 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分析原因在于, 拔牙位點保留技術在拔牙后立刻移植生物材料于拔牙窩內來支撐牙槽窩, 可阻止纖維組織、 牙齦上皮侵入拔牙窩, 阻斷牙槽骨吸收, 并可進一步引導骨再生, 提高牙槽骨的骨量保留, 從而為牙齒修復創造良好條件[6-7]。 拔牙位點保留技術結合微創拔牙、 骨引導再生等技術, 可減少手術對拔牙位點的組織傷害, 促進拔牙窩內部血液循環。 填充的骨粉可誘導牙槽骨再生, 也可有效彌補因牙槽骨被吸收所減少的骨量, 而術中覆蓋的膠原膜可促進骨質再生, 并為拔牙窩提供屏障效果。 此外, 拔牙位點保留技術的美學修復效果較好, 可為后期牙齒種植提供足夠的空間, 利于提高牙體修復效果與患者滿意度。 李景輝等[8]亦對下頜磨牙患者采用拔牙位點保留技術,結果顯示拔牙6 個月的牙槽骨垂直向吸收量低于常規處理, 且其新骨輪廓和骨密度均優于拔牙后常規處理, 表明拔牙位點保留技術可減少拔牙引發的牙槽骨吸收, 維持位點的骨量, 更利于提高后期種植牙的修復效果, 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拔牙位點保留技術可保護口腔種植患者殘留的牙槽骨骨量, 為后期牙齒修復提供良好條件, 提高其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