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梅, 徐星, 張志偉
(廣東省四會市人民醫院 1 口腔科, 2 內分泌科, 廣東 四會526200)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牙周炎發病率較高, 且中老年患者尤為顯著, 二者可相互促進疾病進展, 危害較大。 牙周非手術治療是慢性牙周炎的常用方法, 可有效清除局部菌落, 改善局部炎癥, 同時也可對糖化血紅蛋白指標產生影響[1-2]。 本研究選擇2018 年3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行牙周非手術治療的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中老年患者和非2 型糖尿病伴牙周病中老年患者各50 例, 分析牙周非手術治療對其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3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行牙周非手術治療的2 型糖尿病伴牙周病中老年患者50 例作為觀察組, 另選擇同期行牙周非手術治療的非2 型糖尿病伴牙周病中老年患者50 例作為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 觀察組男28 例, 女22 例; 年齡45 ~68 歲, 平均 (56.03 ± 11.52) 歲; 病程1 ~2 年, 平均(1.45 ± 0.56) 年。 對照組男27 例, 女23 例; 年齡45 ~68歲, 平均 (55.02 ± 11.06) 歲; 病程1 ~2 年, 平均 (1.51 ±0.49)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首發慢性牙周炎; 近期血糖控制穩定; 近1 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 自愿參與本研究,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合并正畸等其他治療; 佩戴義齒; 無法耐受牙周治療; 重要臟器功能異常等。
1.3牙周非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均行齦上超聲潔治、 齦下結石刮治等治療, 必要時拔除無保留價值牙齒, 隨后對牙周袋進行徹底沖洗, 明膠海綿浸透康復新液, 填滿牙周袋; 離院后, 每日用康復新液含漱, 4 次/d, 持續治療4 周為一個療程。 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宣教, 指導患者住院口腔衛生。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不使用抗生素、 抗菌藥物、 激素等抗炎藥物。
1.4 觀察指標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 個月檢測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和C 反應蛋白 (CRP) 水平, 同時測量齦溝出血指數、 菌斑指數和牙周袋探診深度。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牙周指標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菌斑指數、 牙周袋探診深度和齦溝出血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3 個月, 兩組的菌斑指數、 牙周袋探診深度和齦溝出血指數均顯著降低, 但觀察組的菌斑指數、 牙周袋探診深度和齦溝出血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 (P 均<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牙周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牙周指標比較 (±s)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菌斑指數 牙周袋探診深度(mm) 齦溝出血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觀察組 50 3.20±1.19 2.38±0.49* 6.12±0.89 5.38±1.23* 2.63±0.91 1.92±0.49*對照組 50 3.19±1.28 1.48±0.68* 5.98±1.89 4.55±1.44* 2.52±0.86 1.52±0.52*t 0.041 7.593 0.474 3.099 0.621 3.959 P 0.968 0.000 0.637 0.003 0.536 0.000
2.2HbA1c 和炎性因子 治療前, 觀察組的HbA1c、 TNF-α、CRP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治療后3 個月, 觀察組的HbA1c、 TNF-α、 CRP 水平低于治療前, 但仍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HbA1c 和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的HbA1c 和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HbA1c (μg/L) TNF-α (μg/L) CRP (mg/L)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觀察組 50 9.48±2.03 6.24±1.83* 170.32±29.16 67.89±8.68* 12.38±4.16 8.65±3.46*對照組 50 5.52±0.97 5.33±1.13 153.43±30.58 31.98±10.89* 8.03±2.01 6.69±2.38*t 12.446 2.992 2.827 18.234 6.658 3.300 P 0.000 0.004 0.006 0.000 0.000 0.001
慢性牙周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口腔疾病, 糖尿病患者長期受到血糖、 血脂等代謝紊亂的影響, 機體更易被病原體感染,各類慢性感染發生率較高, 其中慢性牙周炎較常見, 該病對患者危害較大, 需盡早治療[4]。 牙周非手術治療是慢性牙周炎的可靠療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3 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菌斑指數、 牙周袋探診深度和齦溝出血指數降低, 但觀察組的菌斑指數、 牙周袋探診深度和齦溝出血指數高于對照組 (P 均<0.05), 表明牙周非手術治療可改善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癥狀, 但效果不如非2 型糖尿病患者, 提示2 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難度相對較大。
研究[5-6]表明, 2 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存在明顯的糖化血紅蛋白升高等血糖控制不佳表現, 但經牙周治療后可有效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牙周炎是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 可誘導炎性反應發生, 導致炎性因子水平升高。 TNF-α 是誘導胰島素抵抗的關鍵因子, CRP 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因而牙周炎可促進2 型糖尿病進展, 而糖尿病則可加重炎性反應, 糖化血紅蛋白升高與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關[7-8]。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 觀察組治療前的TNF-α、 CRP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表明2 型糖尿病伴牙周病中老年患者的炎性反應更為強烈, 不利于病情控制。 但經牙周非手術治療后, 兩組的HbA1c、 TNF-α、 CRP 水平均顯著降低, 但觀察組的HbA1c、TNF-α、 CRP 水平仍顯著高于對照組 (P 均<0.05), 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情改善后, 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下降, 而HbA1c 水平也隨之降低, 提示控制牙周炎癥可促進2 型糖尿病患者HbA1c 水平下降, 有利于血糖指標控制。 因此, 2 型糖尿病伴牙周病中老年患者應盡快采取規范的牙周非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 牙周非手術治療2 型糖尿病伴牙周病中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病情, 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但治療效果不如非2 型糖尿病患者, 應做好相關監測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