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杜貴忠, 李建軍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 骨科, 廣東 惠州516211)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遠端內外髁以上的一種骨折類型, 多數患兒年齡范圍為3 ~12 歲, 因為該年齡階段鷹嘴窩骨質發育相對比較疏松, 韌帶松弛, 容易引起骨折[1]。 肱骨髁上骨折發生后, 患兒活動受到限制, 嚴重影響其學習、 生活[2-3]。 目前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保留治療方法包括復位外固定術、 尺骨鷹嘴骨牽引術, 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及小切口鋼絲內固定等[4]。 研究[5]表明, 無論是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都需要約6 周的外固定, 長時間外固定容易造成患肢肘關節功能活動障礙, 影響患兒肘關節旋轉屈伸功能, 甚至導致骨折部位的肌肉萎縮, 部分患兒伴有殘留畸形及神經損傷等。 有研究[6]認為, 屈肘擺動康復訓練能有效恢復兒童骨折后肘關節功能。 本研究觀察屈肘擺動康復訓練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納入2013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我院收治的42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 年齡范圍3 ~12 歲。 所有患兒均行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聯合外固定術。 納入標準: 符合肱骨髁上骨折診斷標準及手術適應證; 已實施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聯合外固定術; 征求監護人同意。 排除較為保守、 不愿意參加隨訪調查的患兒。 依據患兒入院時間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1 例。 實驗組男14 例, 女7 例, 平均年齡 (4.8 ± 1.8)歲; 對照組男13 例, 女8 例, 平均年齡 (4.5±1.5)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生活干預和護理干預,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屈肘擺動康復訓練, 1 次/天, 每次康復鍛煉30 min,每個療程14 天。 首先對患兒肘關節進行放松, 使用推揉點按的方法對肘關節周圍的軟組織進行松懈, 每次10 min; 實施屈肘擺動康復鍛煉, 患兒取側臥位姿勢進行屈肘旋前, 一手輕柔握持肘窩, 一手握持前臂做輕柔充分的牽引后屈曲肘關節, 每次康復鍛煉10 min; 實施伸肘擺動康復鍛煉, 治療者一手輕柔握持肘窩, 一手握持前臂做輕柔充分的牽引后被動伸直肘關節, 以伸肘受限位置為宜, 強化鍛煉, 每次康復鍛煉10 min。
采用Mayo 量表對患兒肘關節功能進行評分, Mayo 量表評分滿分為100 分, 其中疼痛總分45 分, 運動功能總分20 分、穩定性總分10 分、 日?;顒涌偡?5 分[7]。 采用關節量角器測量兩組患兒的肘關節活動度, 即肘關節旋前、 旋后度數。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比較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3 個月、 6 個月、 12 個月后, 實驗組的肘關節功能Mayo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肘關節功能Mayo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兒的肘關節功能Mayo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 治療3 個月 治療6 個月 治療12 個月實驗組 21 49.32±3.84 68.50±3.15 78.76±3.15 89.94±6.76 91.50±9.74對照組 21 50.83±4.62 67.48±5.09 68.43±5.54 73.87±7.47 80.77±7.62 t 1.152 0.781 7.428 7.310 3.976 P 0.256 0.440 0.000 0.000 0.000
治療3 個月、 6 個月、 12 個月后, 實驗組的肘關節旋前度數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肘關節旋前度數比較 (±s, °)

表2 兩組患兒的肘關節旋前度數比較 (±s, °)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 治療3 個月 治療6 個月 治療12 個月實驗組 21 51.43±6.63 68.45±3.87 79.66±4.18 86.50±5.08 89.26±7.65對照組 21 52.63±4.21 66.27±4.18 67.38±4.67 70.77±6.18 76.45±4.91 t 0.700 1.754 8.979 9.011 6.458 P 0.488 0.087 0.000 0.000 0.000
治療3 個月、 6 個月、 12 個月后, 實驗組的肘關節旋后度數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發病例數逐年增多, 由于兒童正處于骨骼發育的關鍵時期, 一旦發生骨折后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 以確保后期兒童骨骼發育不受影響或者將影響降到最低。 肘關節功能的恢復在骨折后的康復治療過程中顯得極其重要[8]。 目前按照骨折移位的程度, 肱骨髁上骨折可分為三種類型, 其中Ⅰ型骨折端無骨折端移位的發生; Ⅱ型骨折發生移位, 但骨骼結締組織仍然保持連續; Ⅲ型骨折發生端分離[7]。目前臨床上對于Ⅰ型肱骨髁上骨折大多數采用保守治療方法,而對于Ⅱ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則采用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 主要治療目的均是讓患兒盡快恢復正?;顒庸δ?,最大限度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然而目前臨床研究[3]表明,骨骼發生關節制動超過2 周, 肌肉開始出現萎縮, 肌纖維開始變細, 關節內軟骨及滑膜粘連, 關節囊攣縮, 營養吸收出現障礙, 骨折的異位愈合和骨化將會導致關節功能障礙。
表3 兩組患兒的肘關節旋后度數比較 (±s, °)

表3 兩組患兒的肘關節旋后度數比較 (±s, °)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 治療3 個月 治療6 個月 治療12 個月實驗組 21 53.16±6.76 63.29±4.17 78.83±4.94 83.46±6.73 87.64±6.43對照組 21 50.68±5.43 61.23±4.67 66.38±5.93 74.57±5.37 76.32±8.83 t 1.311 1.508 7.392 4.732 4.749 P 0.197 0.140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中,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治療干預, 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屈肘擺動康復訓練, 結果顯示, 治療3 個月、6 個月、 12 個月后, 實驗組的肘關節功能Mayo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表明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 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的肘關節功能逐漸恢復。 另外, 治療3 個月、 6 個月、12 個月后, 實驗組的肘關節旋前、 旋后度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明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 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的肘關節活動度明顯恢復。
綜上所述, 屈肘擺動康復訓練能夠顯著恢復患兒肱骨髁上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 改善肘關節活動度,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