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炳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冠心病重癥監(jiān)護室, 河南 南陽473000)
冠心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在冠心病的基礎上極易出現(xiàn)心肌梗死,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 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療期間因對疾病不熟悉, 加上身體不適等,往往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 抑郁、 恐懼等負面情緒, 不利于其預后康復。 如何給予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適當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況, 對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意義重大。 相關研究[2-3]表明, 給予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預見性護理, 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況,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92 例, 進一步探討預見性護理在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7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92 例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 各46 例。觀察組男25 例, 女21 例; 年齡60 ~82 歲, 平均年齡 (70.23± 5.42) 歲; 病程1 ~8 年, 平均病程 (4.15 ± 0.58) 年。 對照組男24 例, 女22 例; 年齡61 ~83 歲, 平均年齡 (70.35 ±5.51) 歲; 病程2 ~8 年, 平均病程 (4.31 ± 0.63)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符合臨床對重癥冠心病的診斷, 且合并心肌梗死; 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③年齡≥60歲, 心功能分級為Ⅰ~Ⅳ級。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②患有精神疾病、 溝通障礙、 認知功能障礙; ③合并嚴重肝腎器官疾病; ④過敏體質。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包括健康宣講、 病情監(jiān)測、 飲食干預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 ①預見性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采取積極的溝通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多談論患者較為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 從而使患者敞開心扉, 主動進行溝通交流, 利于護理依從性的提升。 同時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 詳細告知患者冠心病合并心肌梗死的發(fā)病機制、 治療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項等, 提升其對疾病的認知水平, 從而利于患者治療信心的提升。 ②預見性并發(fā)癥護理: 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極易出現(xiàn)心律失常、 壓瘡等并發(fā)癥, 可通過進行全面的心電監(jiān)護、 定時協(xié)助翻身等,及時對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進行有效處理, 從而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③飲食護理: 給予患者飲食護理干預, 指導患者均衡飲食, 多食新鮮蔬菜, 以清淡、 易消化的飲食為主, 多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同時, 可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定時按摩腹部, 以促進排便, 改善病情。 ④活動護理: 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 可指導其進行適當的運動, 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 逐漸增加運動量。 對于長時間臥床患者, 可定時協(xié)助其翻身或床邊小坐10 min 左右, 3 次/d; 若患者可自行下床或行走, 可鼓勵其每日進行散步, 每次30 min 為宜。
①負性情緒。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 抑郁自評量表(SDS)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 抑郁情緒進行評價。 SAS:包含20 個項目, 采用4 級評分法, >50 分為有焦慮癥狀;SDS: 包含20 個項目, 采用4 級評分法, >53 分為有抑郁癥狀。 兩個量表滿分均為80 分, 分數越高, 患者的負性情緒越嚴重。 ②并發(fā)癥。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壓瘡、 便秘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AS 評分、 SD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SAS 評分、 SD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 評分、 SDS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 評分、 SD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SAS 評分 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6 56.35±3.76 41.38±2.53 59.16±3.42 43.37±2.66對照組 46 56.93±3.82 47.65±2.49 59.33±4.05 49.26±2.75 t 0.734 11.980 0.218 10.441 P 0.465 0.000 0.828 0.000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09%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n (%)]
老年重癥冠心病合并心肌梗死具有發(fā)病率高、 致死率高等特點。 由于老年患者身體各項機能退化, 身體耐受能力相對較差,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相對較高, 加上患者對疾病不夠了解, 負性情緒往往更為嚴重,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預后和康復產生影響[4]。 因此, 在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心理狀況與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現(xiàn)代化護理模式, 該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 通過對患者恢復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事件進行提前預測,制定一系列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措施, 以達到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 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的效果[5-7]。 本研究中,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從預見性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預見性并發(fā)癥護理、 飲食護理、 活動護理等方面實施預見性護理, 結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的SAS 評分、 SDS 評分、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緩解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 減少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究其原因在于: 預見性護理能夠對患者的心理狀況、 并發(fā)癥等方面展開預見性指導, 增強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認識, 提升其對疾病的重視程度, 緩解其負面情緒; 同時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延長患者生命, 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 此外, 對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 不僅能夠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需求, 也可提升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與活動耐力, 加快恢復速度。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能有效改善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焦慮、 抑郁情緒, 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