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語文教學應掙脫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全面落實“言意統一”、會“意”品“言”的教學觀念,使語文課堂回歸課本,指導學生閱讀,感受課文情感內涵和語言的使用。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理解語文知識,實現“言意統一”,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從品味語言中實現言意轉換內涵、從親近生活中豐富言意轉換廣度、從關注布局謀篇上實現言意兼得是對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用表達;言意兼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0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22-02
縱觀現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情況,很多語文教師過度重視文章講解,忽略了學生的語言感悟、應用能力的培養。新時期,很多教師都開始認識到會“意”品“言”的作用,尤其是這一理念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回歸本真語用,強化語用教學。
一、從品味語言中實現言意轉換內涵,落實語用
在品味的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讓學生從根本上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新性,科學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對詞語進行比較和品味。以《風娃娃》這一課文為例,這篇課文講述的是風娃娃幫助別人卻弄巧成拙的故事,在課文中有很多需要學生記憶的生字詞。比如,課文中“秧”字就是重點識記內容,屬于生字范疇,教師可以采取下面這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認識這一生字。
師:(出示字卡,隨機挑選學生)有誰認識這個字嗎?
師:(鼓勵學生)如何記住這個字呢?這個字有什么特點呢?
師:(進行引導)左邊的“禾”字代表著什么?
師:(出示字典)字典中對“秧”的解釋是植物的幼苗(出示秧苗圖片),稻子的幼苗就叫稻秧。瓜的幼苗就叫它瓜秧。那么,樹的幼苗叫?
生:樹秧。
在品味語言這一環節,教師要將言意轉換為內涵,全面落實語用,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會形成自己的語言習慣,真正實現言意的有效轉換。
二、從親近生活中豐富言意轉換廣度,落實語用
會“意”品“言”,回歸本真語用,會“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謂會“意”,指的是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思考、對大自然的感受,得到知識并應用在語言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語言知識,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比如,一年級的學生積累的字詞量相對較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一些生詞。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記憶生字、生詞,一部分學生并不能夠真正形成記憶,而且這種記憶方式并不是最科學的。教師可以將生字和情境、文章內容結合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生字、生詞產生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能夠讓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以《烏鴉喝水》一文為例,其是小學一年級下冊中的課文,文章中有很多需要學生記憶的生字詞,如“喝”“渴”,而這兩個字只有偏旁是不一樣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相近字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對這兩個生字產生印象。首先,讓學生閱讀文章,在閱讀過程中思考“烏鴉在做什么?這么做的原因”;其次,引導學生分析“喝”“渴”之間的區別,利用找不同游戲,學生就會發現“喝”“渴”的偏旁部首分別為“口”“氵”;再次,結合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對這兩個生字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解讀,讓學生正確認識這兩個生字。如今,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刺激作用逐漸降低,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和年齡段特點,設計出全新的教學方法,以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比如,情境教學法中的情境是知識與趣味的融合,浸染于情境之中,學生才能心聲合一,自然而然地喚醒表達的欲望。
三、從關注語言形式中發現言意表達密碼,落實語用
(一)發現語言的“例用”功能
所謂會“意”品“言”,回歸本真語用,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語言的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讓學生對文章形成深刻的理解,在明確為什么應用這些語言重點的同時,學會如何應用這些語言重點。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必須認識到語言這種“例用”功能,借助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破解“文字語言密碼”,并且將這種“文字語言密碼”應用到自己的寫作、表達中。這樣就會對文字語言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葡萄溝》一文為例,文章對秋季的葡萄進行了詳細描寫,列舉了葡萄的顏色,其中用到了“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詞匯。教師在學生完成閱讀后,直接抓出句子中的重點詞匯“五光十色”,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師:這句話中的“五光十色”的意思是?
生:表示葡萄有很多種顏色。
在學生回答出“五光十色”的具體意思后,教師可以指出矛盾,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師:除了“五光十色”,“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等也是表示多種顏色的詞匯,為什么一定要用“五光十色”呢?學生通過思考就會發現“五光十色”一詞在文章中的另一層含義,表示葡萄有光澤。這樣學生可以加深對“五光十色”一詞的理解。
師(板貼“五光十色”):那是多美的顏色,多么有光澤呀!看來葡萄溝的葡萄顆顆飽滿,粒粒晶瑩,長勢喜人,作者多么喜歡這里的葡萄呀!詞語也是有感情和溫度的,如果讓你用“五光十色”一詞練習說話,你準備怎么說?
此時學生已經對“五光十色”一詞有了感性認知,就會主動模仿文章中的句式進行練習。比如,有的學生寫道:“天黑了,路邊的彩燈亮起來了,有白的、紫的、紅的、淺黃的、深藍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
(二)巧借語言生成積極的語用實踐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想要真正做到會“意”品“言”,回歸本真語用,就要強化語言積累和實踐,強化學生在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的理解應用能力,這就需要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只有思考了,理解了,再將自己的想法傳達出來,才能形成獨特的個性表達。比如,在教學《狐貍分奶酪》一課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理解“不勻”,有這樣的教學片段:
師(出示課文插圖):誰來說說什么叫“不勻”。
生:一半大,一半小。
師(給予鼓勵):生活中有哪些“不勻”現象呢?
生:我把蘋果分成兩堆,一堆多,一堆少。
生:媽媽裝了兩碗米飯,一碗米飯多,另一碗米飯少。
在學生給出不同回答后,教師還要進一步帶領學生進行多次練習,強化語言實踐,經過“言—意—言”的反復練習,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了充分提升。
四、從關注布局謀篇上實現言意兼得,落實語用
考察一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有關知識,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考察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科目,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實踐性教學,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實際應用能力,這樣可以真正實現“言意兼得”,并且充分發揮出文本言語的價值。例如,在進行《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文章的布局謀篇入手,引導學生梳理結構。首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其次,讓學生找到描寫的重點;再次,讓學生總結出文章的整體結構。需要注意的是,《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屬于“總—分—總”結構,因此可以按照上述方式進行分析,但是對其他結構的文章,教師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文章結構。《美麗的家鄉》《迷人的五馬山》等文章,文章結構各不相同,采取的分析方法也要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這一文章結構,完成一篇仿寫文。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文章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式段落進行仿寫。比如,在描寫海底的珊瑚和魚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作者都是圍繞著一個意思寫的,都用了“有的……有的……”這樣的句式;每段中“有的……有的……”都是具體的描寫。寫珊瑚的各種姿態,就是解釋珊瑚的各種各樣,先概括說,再具體解釋;寫各種各樣的魚,就是解釋魚的多,先概括說,再具體解釋。接著再告訴學生為了將看到的豐富多彩的畫面或場面介紹得更具體、生動,可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使用“有的……有的……”來進行具體描述、介紹。然后讓學生仿寫一段話,要求圍繞一個意思寫,按照一定的順序,注意句與句之間的聯系,用上“有的……有的……”句式,寫一寫課下同學們的活動,介紹了各種活動類型后,再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同學們活動的特點。總的來說,教師想要真正構建出高效高質的語用課堂,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就要從實際出發,科學設計仿寫活動,讓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對語文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可以應用在實際的寫作中,提高寫作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讓其在認識文字、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深刻體會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帶領學生感受語言,積累素材,同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語用訓練點,會“意”品“言”,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這樣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關注形式,學習表情達意的方法;激活經驗,讓學生善于表達——這就是閱讀教學的本真面貌。無論教學怎樣改革,只要我們守住這份“真”,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教師必須注重“語用”教學,強化“語用”意識,落實“語用”目標,用語用學的觀點來關照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陸 苗.立足童話文本,構建低段“語用型”課堂——以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青蛙賣泥墻》第二課時為例[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2019(3):60-64.
[2]張榮方.小學高年級記敘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12):42-43.
[3]陳秀敏.尋點·感悟·遷用——小學第二學段“語用型課堂”三段式教學探究[J].福建教有學院學報,2017(9):29-31.
課題項目: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課堂教與學方式研究”(KCX-2019010)。
作者簡介:馬曉霞(1976—),女,福建福清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