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明


[摘要]大概念是新課標的重要內容,而逆向設計與單元整體教學被認為是揭示、理解和應用大概念的有效路徑。通過實施指向大概念的單元逆向教學,促進“大概念——單元——課時”的深度融通,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大概念;單元逆向教學;新課標;機械能守恒定律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7-0030-03
一線教師較多關注課時層面的教學,較少從整體出發關注單元層面的設計與實施,即關注局部而忽視整體。其中,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正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的“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一、大概念和單元逆向教學的內涵
1.大概念的內涵
大概念又稱大觀念或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個學科領域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內容,在學科中發揮著概念“魔術貼”或“文件夾”的作用,大概念是在事實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深層次的、有意義的、結構化的、可遷移的概念。教學實踐中,大概念通常表現為一個有用的理論、主題、基本假設、問題或原則等。
2.逆向教學的內涵
逆向教學強調“以終為始”進行教學,即先確定單元預期學習結果,再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最后才設計學習活動。注重圍繞預期結果、可遷移應用的挑戰性評估任務來設計和組織教學,以獲得對所學知識本質的深度理解。
3.指向大概念的高中物理單元逆向教學
指向大概念的高中物理單元逆向教學是為解決目前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課時之間的零散性、知識理解的淺層性和單元之間的割裂性等問題而設計的。倡導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并圍繞基本問題、核心任務來揭示、理解和應用大概念。強調首先以掌握知能、理解意義和學會遷移為單元預期結果;其次以挑戰性、開放性、真實性表現任務為單元評估依據;最后以探究整合、實踐反思、問題解決為單元學習活動主線的逆向過程。
二、高中物理新教材“機械能守恒定律”單元內容變化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2第八章《機械能守恒定律》新舊教材的對比和課標的變化(見表1):
可見,新教材精減了原來過于繁雜的內容,并進行適當的整合,突出主干知識,凸顯“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這一大概念,初步形成能量觀、守恒觀等物理觀念,其中對“能量觀”的學習更加突出進階性,在必修3中還單獨設立了《靜電場中的能量》和《電能能量守恒定律》兩章內容,使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更加聚焦,更有層次性和方向性。
三、基于模板的《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單元逆向教學設計
逆向教學設計模板分為三個階段:階段1-預期結果;階段2——評估證據;階段3-學習計劃。預期結果聚焦于課程標準涉及的大概念;評估證據聚焦于真實、挑戰性的表現任務;學習計劃聚焦于WHERETO模式。具體是:方向在哪里(W);吸引學生(H);探究和準備(E);反思和修訂(R);展示和評價(E);根據學生需要、興趣和風格進行調整(T);為了最大限度地參與和有效性進行組織(0)。
下面基于UBD模板對《機械能守恒定律》單元進行逆向教學設計(如表2):
很多教師通常從輸入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固定的流程、擅長的教法,以及常見的活動開始思考教學,而不是從輸出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預期的大概念開始思考教學。有時教師花大量的時間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素材?要求學生做什么?而不是思考課程應實現什么樣的學習日標?學生真正需要什么?學生學習后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
指向大概念的逆向教學設計強調單元、課堂教學在邏輯上應該從想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導出,即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逆向思考。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本質的理解,促進學生的意義生成和物理觀念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郭玉英,姚建欣,張靜.整合與發展:科學課程中概念體系的建構及其學習進階[J].課程·教材·教法,2013(2):44-49.
[4]李剛,呂立杰.大概念課程設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課程架構[J].教育發展研究,2018(22):35-4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何彩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大概念單元教學探討[J].化學教學,2019(11):44-48.
[7]頓繼安,何彩霞.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教學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019(18):6-11.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