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的北京代表中,有一名連任三屆的“老代表”,她就是北京樂平農業集團董事長,全國勞動模范、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會長馮樂平。
奔走在西瓜地里帶領村民致富
32年前,馮樂平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員。當初,她決心放下手里的“鐵飯碗”回到村里當瓜農,身邊的朋友都覺得她瘋了。當時馮樂平就覺得,大興區龐各莊鎮得天獨厚的種瓜條件恰恰是還沒被人們發現的“金飯碗”,想致富必須改變落后的思想觀念。馮樂平說服了自己的愛人,兩個人一起辭職下海了。
怎么讓“金飯碗”產出錢,馮樂平幾番取經和認真研究市場后,在地里建起了第一個西瓜大棚,西瓜成熟后,馮樂平按大小、好壞挑選后推著車在路邊按個賣,當年凈賺了7000元。就這樣,馮樂平慢慢在村里種瓜種出了名氣,村里人都來找她取經。
要想開拓市場,必須要把大家組織起來。于是馮樂平號召大家組織起來,加入合作社。剛開始只有6戶村民響應她,還都是自家親戚。到了1998年,已經有上百戶農民加入了馮樂平的西甜瓜產銷合作社。
其實,從創業伊始馮樂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帶領父老鄉親致富。她的父親是個老黨員,他常說:“你富了是鄉親們支持的結果。”父親揮筆給馮樂平寫下了8個字“以質求存,志在富民”。馮樂平把它當作座右銘鑲嵌在合作社的大門前時時衡量自己。
帶頭人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和銷售渠道,村民合作后與合作前的收益不會有很大的差別,對農民也就會缺乏吸引力。
于是,馮樂平就集中精力做好兩件事:一是不斷提高龐各莊西瓜的品質;二是在研究新品種上做文章。解決地爬西瓜“陰陽面”甜度不一的問題是第一步,通過立體栽培的技術創新,合作社的西瓜由原本在地上平鋪著長變成立著長,順著架子爬,這樣果型周正、著色均勻、品質得到極大提高。在樂平合作社的帶動下,簽約戶中有53%的家庭收入超過了當地平均水平。
馮樂平雖為農民,但深知科技創新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源泉。她帶領合作社與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配合各科研院所建立了航天西瓜實驗、示范基地,成功地培育出了航興系列西瓜。同時開發了印字瓜、造型瓜、盆栽瓜、奧運瓜等特色產品,還引進了L600,超越夢想等西甜瓜優新品種百余個。完成了斷根嫁接、立體栽培、多層覆蓋等全國西瓜攻關科研課題10余項。為了保證西瓜供應鏈條不間斷,還在海南陵水、遼寧新民、山東昌樂、內蒙古等地發展了西瓜反季節種植。
鄉村振興,合作社發展要多借助外力外智
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實現產業興旺是基礎。在以村莊為單位的廣大鄉村,抓好合作社發展就抓住了產業興旺的“牛鼻子”。“如今,馮樂平的大棚完全是自動化的,自動澆水、施肥,手機操作查看植物工廠的管理情況,傳統農業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農業現代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她認為鄉村振興要著力構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首先要培養一批愛農村、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對象應該是以合作社為主,長期扎根在農村、合作社的帶頭人或者是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頭人。”
合作社保持持續發展能力,馮樂平認為除了做好人才的培育和吸引,還要推動產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樂平西瓜從大興擴種到全國各地,現在正進行京津冀區域間的合作,這種“走出去”是一種戰略補充,通過輸出品種和技術,更大程度發揮樂平西瓜的品牌價值。
坐落在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四各莊村的樂平御瓜園,一座集瓜菜種植、科普教育、觀光采摘、休閑娛樂、會議會展、餐飲、冷鏈儲藏、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綜合農業高科技產業園,這里既能采摘又能觀光又能體驗,而且實現了多產業融合,讓傳統的西瓜產業變成了融合文化、冷鏈物流、金融以及互聯網諸多行業的全產業鏈。30年深耕西瓜產業,10年實踐合作社模式,馮樂平一直嘗試著給合作社發展帶來更多的解題思路。
人大代表要始終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馮樂平雖然長期工作、生活在農村,但她的履職思維沒有局限在某個村莊,她更關注的是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具有全局性、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平時無論工作多忙,馮樂平都要擠出時間參加全國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視察、調研和培訓等活動,做到多聽、多看、多記、多想,認真收集來自各方面的信息。為了提高調查研究的針對性,她在廣泛聯系當地群眾的同時,還利用出差機會,到浙江、湖北、遼寧、安徽、海南、西安等地的基層農村,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了解群眾的心聲和疾苦,征求群眾的意見,通過歸納、整理、提煉,把群眾的要求寫成議案和建議。如何代表老百姓反映心聲,幫助政府解決好民生問題,一直是她最關心的問題。
馮樂平說:對“三農”問題的關注是我永遠難以割舍的情懷,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女,尤其是伴隨著“三農”問題成為全國的熱點和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多年來,她親身體會和深刻思考過一些問題也隨之噴涌而出,提出了《土地流轉應專業機構運作》的建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建議、《食品安全法》的建議、《適當放寬農業設施用地建設用地指標》的建議,通過發展設施休閑觀光農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馮樂平還提出了“關于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建議”、“關于垃圾廠科學選址,減少地下水被污染的治理成本的建議”等,都受到了廣泛關注,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些問題得到了落實和解決。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湖北團的一名全國人大代表要想到馮樂平的西瓜基地去看看,白天實在騰不開時間,馮樂平只好晚上陪著考察,一直忙到了十點來鐘,雖然時間挺晚,但她還是從大興趕回了住地,又忙著準備第二天審議報告的發言材料。她說,參加人代會,光聽會、舉手是不夠的,還要結合自己了解掌握的情況,積極參加審議發言。
為了保證審議質量,她利用時間學習文件、收集資料、擬寫提綱,準備工作十分充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去年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她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給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的發展機遇,針對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規模小、帶動力不強、扶持政策出臺滯后、登記手續繁瑣、費用過高等問題,提出了盡快明確減免所得稅、免收增值稅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扶持政策、將農業部組織的項目和財政部組織的項目整合為農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項目、財政部負責資金使用監管、進一步增加示范項目資金規模、鼓勵和支持專業合作社承擔農業建設項目、盡快制定信貸和保險扶持政策、加強專業合作社人才隊伍建設等建議,得到了領導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腳底沾了泥,心中才有底。人大代表要始終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將實踐作為察民情、聚民意的重要途徑。只有讓履職植根于實踐的沃土,才能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連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中,馮樂平共提出了50多條建議,致力解決“三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受到了廣大黨員、群眾的真誠擁護,黨和政府也給予了她很高的榮譽。她帶領的樂平合作社至今已連續8年被農業部評為農民先進經濟合作組織,她個人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綠色農業十大杰出人物、北京市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盡管馮樂平身上有著一系列響亮的頭銜,但是馮樂平仍然習慣別人稱她為“西瓜大王”。因為這簡單樸實的四個字,飽含著她從事西瓜種植行業30多年來的深厚感情。
今年的兩會,馮樂平準備提交的建議所涉及的,還是她多年來一直關注的“三農”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