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迪慶

摘要:大學生作為我國公民的一部分,是政治參與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群眾力量,本文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政治參與過程中的許多問題都呈矛盾性的表現,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極大的消極作用,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政治參與 大學生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不斷推進,需要我國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大學生作為我國公民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群眾力量,大學生政治參與過程就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
一、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矛盾表現
(一)政治參與態度的矛盾
從相關研究數據來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態度不管是對參與的意愿或是參與的影響上看,都呈現著各種矛盾表現。
1、樂觀與悲觀相沖突的政治參與意愿
在社會不斷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當代大學生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對國家事務,政策路線有了不少的了解,有相當部分學生表現出對政治事務的興趣。這說明,我國當代大學生關心政治、有著極其強烈的政治參與需求。
2、有效與無用相沖突的政治參與影響
大學生普遍的政治參與意識還與其政治參與效能感有關。一般來說,政治效能感強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會更多地參與政治。據有關研究,部分大學生還是對政治參與有一定的重視,并認為大學生參與到政治中來,對其具體的實行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體現出沒有對自身的特殊身份在政治參與中而有相應的認識。
這說明雖然如今的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概念、途徑已經擁有了系統與全面的認識,能掌握其基本內涵與方法,但這種認識還是較為狹隘,大部分都是通過對書本知識最直接的接觸,而對政治參與的具體實踐的認識還是遠遠不足的。
(二)政治參與認知的矛盾
在對政治參與的途徑中,絕大部分大學生都知道、了解大學生的傳統政治參與途徑,大部分大學生對新型途徑的相關知識也表示了解,但有一部分的大學生卻忽視了在大學校園中更為切實的政治參與途徑,誤認為其不屬于政治參與范疇。而對于傳統的政治參與途徑的認識,大學生更了解的分別是在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方面的內容,而對政治決策的認識還是較為局限。
這說明雖然如今的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概念、途徑已經擁有了系統與全面的認識,能掌握其基本內涵與方法,但這種認識還是較為狹隘,大部分都是通過對書本知識最直接的接觸,而對政治參與的具體實踐的認識還是遠遠不足的。
(三)政治參與行為的矛盾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是大學生與政治聯系的最直觀表現,直接反映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程度,對我們研究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有重要的意義。
1、積極與消極交織的政治參與理論學習
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通過學習提供的各種機會與渠道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為政治參與做好理論準備的基礎。這些渠道包括有強制性的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程,還有靈活性較大的各類與政治參與相關的選修課程以及各類相關講座但是這類思想政治課程的參與情況不容樂觀。研究表明,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兩門課的缺課率較高,相關研究說明: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經常缺課,甚至上課的原因絕大部分都認為是為了“點名”,“獲得平時成績”,如果沒有這些強制性的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課程很可能出現與聽取講座一樣的狀況,可見大學生對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
2、積極與消極交織的政治參與活動踐行
相關研究說明大學生在參加社會政治活動方面表現出較高水平,學校里提供了充分的機會讓大學生們體驗到政治參與的效能感,學生們也積極參與,為大學生日后進行的更廣義的政治參與打下良好基礎,做足思想準備。
綜合來看,大學生政治參與中的認知與行為的契合水平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擁有了基礎的政治參與理論知識作為支撐,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作為政治參與的主體之一,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參與基礎,另外加之學校與社會提供的客觀的便利的參與機會和實踐,使得大學生的政治知行進一步統一。但有關研究說明,這種知行在統一中仍有不少矛盾的體現,主要表現在: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實踐活動的參與,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預期更多是滿足個人的利益,政治參與是一塊實現自己經濟或是權利上追求的一塊跳板,而這與政治參與本身的應該擁有,應該實現的原則是相悖的。這方面體現出大學生政治參與中的功利性,在明確知道擁有一定的利益回報后,選擇參與政治的比例進一步提升。
二、大學生政治參與矛盾性的影響因素
(一)政策制定與執行的矛盾
我國通過確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從本質上確立了權利屬于人民,人民有權利管理國家事務。但從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上看,雖然很多大學生都擁有高亢的政治參與意識,但由于他們可以進行政治參與的途徑較少,使得他們的能力沒有發揮的渠道,因而限制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僅限于傳統的途徑,特別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這些較難參與的渠道,大學生相較于已步入社會的其他群體而言,其經濟、政治能力與影響力較弱,活動的區域與方式有限,因此很難參與到政治中來。因此,有損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信任從而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實踐。
(二)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
政治文化的認知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判斷和選擇,使大學生相應地確立自身的政治價值標準、在政治行為過程中的方向。有些大學生由于對政治知識理論掌握的不足,對我國政策與發展的不全面認識,或是在大眾媒介的快速傳播的片面誤解下,使得他們缺乏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辨識能力,在西方政治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容易對我國的政治理論、政治工作失去信心,動搖自己的信仰。
傳統政治文化也影響大學生政治主體意識的確立。幾千年封建專制下,中國民眾的政治意識至今仍無可避免地遺留有著對政治的距離感,使得公民對政治參與抱有一種被動、消極的態度。這種文化因素必然都會削弱公民對政治參與的熱情。
如今國家的民主環境呼喚的是積極參與,熱心投入政治的大學生,政治參與應該是一種自我實現,一種心懷大眾的理想,但社會上的功利氣氛,致使社會中的各個層面都對政治參與有一定程度上的誤解,或是說有價值觀上或利益追求上偏移性的追求,這種矛盾性的表現無疑會深深烙印在大學生的成長痕跡中,而成為影響政治參與主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民主需要與社會政治環境的矛盾
從學校方面上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越發重視,通過思政課教育、各種儀式活動、從家庭方面上看,家庭作為大學生接觸校園甚至社會前影響如今國家的民主環境呼喚的是積極參與,熱心投入政治的大學生,政治參與應該是一種自我實現,一種心懷大眾的理想追去,但社會上的功利氣氛,致使社會中的各個層面都對政治參與有一定程度上的誤解,或是說有價值觀上或利益追求上偏移性的追求,這種矛盾性的表現無疑會深深烙印在大學生的成長痕跡中,而成為影響政治參與主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降低大學生政治參與矛盾性的對策建議
1、完善便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相關政策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政治參與水平仍較低,規范還不夠健全。為此,要從政策上保障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得以拓寬,讓大學生能以多種方式投入到政治參與中去。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網絡加大各項事項管理決策中的透明度,各重大事項的公開,以增加自身權威,提供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信息,并用如網絡投票、信息收集等方式使大學生投身政治參與,同時政策上重視與保護大學生利用如微博、微信等新型媒體發揮對政治的輿論作用。
2、加強大學生的政治文化教育
學校的政治理論課程是大學生系統學習政治知識的途道,而目前大學生對政治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足,主動性缺乏,因此大學的課程設計應該豐富其形式,改變呆板乏味的教育形式,在進行知識傳輸的同時提高趣味性,發掘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奧妙,讓大學生們主動學習。并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在不引起大學生對政治反感的基礎上,對基本的政治理論及政治參與的知識,對正確的政治生活觀的樹立。
3、大學生政治參與素質自我提升
大學生要主動參與最基本的學校的政治理論課程,了解其中的樂趣與奧妙,而豐富多樣的知識講座,更為理論學習打開了另一扇門。同時積極關注各種媒介上對政治信息的傳播,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互動,提高自己的政治參與能力,將理論實踐運用到實踐中。
4、大學生政治參與心理自我調節
大學生要在心理上主動擺脫幾千年來在我們血液里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傳統政治思想,從“權威崇拜”中走出來,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突破順從型政治造成的心理陰影,樹立對政治影響的信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政治中來。但同時,也要對政治局勢、自身的能力有正確的認識,平衡過于理想化的政治追求與現實的落差。
不僅僅是政府方面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策,學校和家庭也應該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的處理和控制大學生政治參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減少可能出現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對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優化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路徑以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一步發展,具有長遠而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晨.新時期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
[2]楊倩.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與引導對策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
[3]李建玲.大學生政府信任度與網絡政治參與態度的相關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教育學,2013.
[4]張依.我國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4.
[5]張海波,王明生.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現實與網絡兩種方式的比較[J].南京社會科學,2011,(9):75-82.
[6]祝陽,伊術通,苗夏箐,楊瑞萍.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實證研究——以北京5所高校為例[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63-67.
[7]王東紅,吳永祥.新時期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9):22-23.46-50.
[8] 陳付慶.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3, (7):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