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寶卿
(廈門大學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一個方言區或一個省內的某個方言點之所以能逐步發展成為這個方言的代表,除了方言發展的內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外在原因,即由人們共同的交際需要所決定。在交際方面,該方言點在本方言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均處于中心地位,或者是由于該方言點的地域和方言使用的人口比其他方言點更大、更多等等。據此看來,從多方面因素綜合分析,廈門話成為閩南方言的代表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
但應指出,回顧閩南方言形成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礎,廈門話并不是一開始就成為閩南方言的代表點的,也就是說,這一代表點是經過一番轉移而形成的。
公元308 年永嘉之亂,中原板蕩之后,大批漢人從中原移居福建,其中一部分定居在以泉州為中心的晉江流域,這時初步奠定了閩南方言的基礎,所以泉州是閩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據《唐書》記載,泉州府在唐代開元年間就擁有五萬多戶人家,是當時全省六個州府中人口最多的一個(福州府次之,有三萬多戶,建寧又次之,有兩萬多戶,其他如延平、汀州、漳州都不上萬戶)。隋唐之后,泉州港成了全國海外交通的中心之一,地方經濟十分繁榮。后來,盡管漳州地區人口逐步增加,也設立州府,但泉州地位仍居于漳州之上,并且在頻繁的交往中,泉州話也影響了漳州話。公元1800 年,南安人黃謙編的地方韻書《匯音妙悟》,是閩南地方韻書的藍本,漳州謝秀嵐1818 年編成的《雅俗通十五音》就是從它輾轉衍化而來的,閩南最古老的劇種——梨園戲至今仍以泉州音為標準音,成書于公元1566 年的《荔鏡記》,即《陳三五娘》的祖本,最早也是采用梨園戲搬演,后移植其他劇種,還有古老的音樂活化石——南音等,泉州可稱為文化古城。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發展到高峰,但隨著元王朝的覆滅,泉州港淤塞,它的地位則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漳州月港(今海澄)成了閩南對外貿易的商業中心。這時漳州話的地位曾一度提高,后又隨龍海人顏思齊、泉州人鄭芝龍帶一批人入臺、鄭成功驅荷復臺以及清初的移民潮傳播到臺灣。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把廈門作為抗清驅荷、光復臺灣的基地、閩南的政治、經濟中心逐步移到廈門,廈門話因之逐漸興起。
廈門原是閩南漳、泉港口間的一個小島,在宋代隸屬同安縣,因宋太平興國時廈門產嘉禾一莖多穗,故名嘉禾嶼。同安縣于公元282 年建置,屬晉安郡,后并入南安縣,五代后(933 年)再升為同安縣,屬泉州管轄。明洪武二七年(1387),朝廷在島上筑城,置“中左所”,城名“廈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因明代常受倭寇侵擾,1394 年廈門古城建了四個城門,明末清初,鄭成功把金門、廈門兩島作為抗清根據地時,為表達他忠于朱明王朝,1655 年把“中左所”改為思明州。1662 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軍事地理位置顯得更加重要。清康熙年間,廈門第一任水師提督施瑯將軍還擴建加高城墻,現大多無存。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廢思明州,恢復廈門舊名。鴉片戰爭后,廈門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這時廈門的經濟地位遠非漳州、泉州所能及,因此廈門話便逐步上升而取代泉州話,成為閩南方言區的代表。1912 年4 月,廈門從同安縣分出來,建立思明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廈門市,1950 年廈門為省轄市,1981 年,國務院批準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后來擴大到全市,成為中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現在廈門已擁有思明區(原開元區、思明區、鼓浪嶼區)、湖里區、集美區、同安區、翔安區、海滄區等相當規模的城市。
廈門,從地理上看,位于閩南漳、泉、廈金三角和閩南、臺灣、東南亞這個大三角交匯點;從歷史上看,乃是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的出發點和返鄉祭祖的必經處;從現實看,廈門特區已成為閩南乃至福建的經濟龍頭,又是對臺、對外的經濟交流熱點;從方言看,它曾經隸屬泉州府同安縣,它的方言隸屬同安話音系,而今在泉州市所轄多縣方言中,同安腔恰好是介于泉、漳之間的一種話,因隨著廈門政治、經濟、文化等地位的提高,不少泉州人、漳州人遷到廈門居住、繁衍,慢慢的這里的閩南話成為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一種方言,跟臺灣的閩南話十分接近,因臺灣的閩南人大多是漳、泉移民過去的,原來他們分別說泉腔和漳腔的閩南話,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的方便、經濟文化的交流,兩種腔調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久而久之,最后導致形成一種“漳泉濫”的臺灣閩南話。人們說,到了廈門,聽廈門話好像到臺北,聽臺北話一樣,因為臺北的閩南話和廈門話非常相似,廈門和臺北都是移民城市,早期漳泉遺民帶著漳腔和泉腔的閩南話到此地后,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已成為漳泉濫,聽起來不漳不泉、亦漳亦泉。另方面漳泉個別難讀的韻母,廈門和臺灣都沒接受,促使廈門音成為海峽兩岸容易接受的閩南話代表。
先根據竺家寧編寫的《臺北話音檔》介紹的臺北閩南話的音系和廈門話音系的相似之處做簡要對比:
漳泉兩地韻書都是十五音,它們的字母和國際音標擬音如下:
《匯音妙悟》〈泉〉:柳邊求氣地普他爭入時英文語出喜
《雅俗通十五音》〈漳〉:柳邊求氣地頗他曾入時英門語出喜
國際音標:l p k kh t ph th ts dz sb g tsh h
從上面看出兩本韻書的十五音代表字大同小異,擬音相同。廈門和臺灣早期雖有“入”母[dz],如兒、仁、忍、日、熱、弱等字的聲母讀為dz,后來,入母歸入“柳”母[l],變成十四母,[dz]聲母字都讀成[l]聲母。
廈門與臺北一樣七個聲調,“動”古代濁上字與古代濁去字“洞”同音,所以濁上歸陽去,它們七個調類的調名、調值、例字如下:

廈門與臺北七個聲調的調值除了陽去“22”與“33”差異外,其他各調都一樣,何況“22”與“33”都是平調,只差一度,怪不得廈門話和臺北話腔調很相似。所以說在語言上廈門話是閩南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經濟、文化上,廈門成為閩南文化區域的樞紐和中心具有充分的條件。李如龍在《漢語方言學》一書中說:“代表點轉移的現象吳方言區也出現,本來吳方言區的代表點是蘇州,后因政治、經濟、文化等種種原因,代表點從蘇州轉到上海,潮汕方言的代表也從潮州轉化為汕頭?!遍}南方言和粵方言一樣是向心型的,代表點因政治、經濟、文化的轉移而跟著轉移,這也是順理成章的。
歷來語言學家、學者都把廈門話作為閩南方言的代表。著名的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1926年隨魯迅先生來廈門任教,曾于授讀之余,懷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對廈門話做認真調查,廣泛地收集了地方韻書和各種方言材料,在此基礎上,他運用現代語音學的科學方法,對廈門音進行研究,寫了《廈門音系》。1913 年,在臺灣出版的甘為霖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可以認為是臺灣閩南話研究的一部早期代表作,實際上反映了當時臺灣一帶閩南話的面貌,把它叫“廈門音”不過是為了表示正音而已。袁家驊等著的《漢語方言概要》的閩方言區,閩南話是以廈門話為代表?!稘h語方言概要》認為“數十年來有關閩方言的著作,除了外國傳教士編的幾本方言字典外,較有價值的有盧戇章的《中華新字漳泉語通俗教科書》(1916 年),‘廈語社’編的《廈語入門》、羅常培的《廈門音系》(1930 年)……關于廈門方言的分析,以羅常培先生的《廈門音系》為主要依據,而據其他材料作為必要修正。”五十年代末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編寫組編寫的《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是把福建境內方言按群—區—話音分為四層,閩海方言群包括閩東方言區、閩南方言群、莆仙方言區,閩南方言的代表點也是以廈門話作為代表。直到1982 年10 月由廈大出版社出版的、黃典誠主編的《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1998 年3 月由黃典誠主編方言出版社出版《福建省志·方言志》、1999 年4 月林寶卿著,廈大出版社出版的《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2007 年10 月林寶卿編著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等都是以廈門話為代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閩南話播音員自早就是以廈門音為標準,以閩南方言為基礎方言。
近來由于廈門外來人口增多,又加上其他種種原因,中小學生會說廈門話、閩南話的比例逐漸減少,雖然我在《廈門日報》發表過《閩南方言是強勢方言不易消失》,而面對社會現實,還是對閩南方言和文化的傳承產生危機感,所以在2001 年12 月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我聽了第九幼兒園教師在會上宣讀“根植沃土育新人”的論文后,很感興趣,他們為了使兒童學會閩南話和傳承閩南文化,利用閩南民間童謠和常見的蟲魚鳥獸、花草作物等知識童謠教幼兒朗讀傳誦,他們還利用閩南戲曲中的精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對繼承閩南傳統文化打下基礎。我深受啟發,立刻在大會上呼吁“閩南方言和文化傳承也從娃娃抓起”,此文于2001年12 月8 日發表在《廈門日報》上。2012 年1 月初高雄“建國小學”校長李政雄應邀到廈擔任閩南之聲少兒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的嘉賓,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就將閩南方言和文化與中小學的‘九年一貫制’的教育課程相結合,各校的課程每周必須有一節閩南話課?!睆B門也正在試行讓閩南方言和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讓孩子從小接受閩南文化的熏陶。我認為作為閩南人、廈門人,熱愛自己的母語,熱愛家鄉話,學習海外僑胞“離鄉不離腔,離親不離祖”,學說自己的家鄉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鄉音來自濃濃的鄉情,“鄉音鄉情溢親情”,才能更好地融入閩南文化這和諧的精神家園。新的廈門人在美麗的廈門生活,也希望能逐漸地喜歡美麗古老的廈門話,閩南話,更好地融入這里的生活。
注釋:
[1]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年。
[2]黃典誠主編:《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言出版社,1993 年。
[3]李如龍:《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院校出版社,2007 年2 月。
[4]周長楫主編:《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林寶卿:《魅力閩南話》,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年6 月。
[6]竺家寧:《臺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