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
【內容摘要】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針對題型、教材重點進行教學,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解題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培養,以此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突破思維障礙,形成通暢的數學思路。思維主要建立在數學理論、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層面上,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才能引導學生突破思維障礙,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基于此,本文就以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為突破點,分析障礙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對策建議,以期活躍學生死板思維,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中學生 ?數學思維障礙 ?原因分析
引言
思維邏輯是數學學習中的重點方向,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主要依據數據定理和公式,進行自助思維運算,但是此過程中學生也會產生一些疑問,走入誤區,也就是所說的數學思維障礙,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歪曲認知。對此,本文深入探究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原因,系統分析思維障礙的表現,及學生現存問題,并從相應的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與方案,以此突破思維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一、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表現
1.數學思維較淺顯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當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一般很難做到通過事物本質形成系統抽象思維,而是更加善于解決一些直觀性的問題,數學模型的轉化過程及方式掌握的不全面、不精準,而導致數學思維較淺顯。其次,學生對數學概念、定理和公式掌握的不熟練,加之對概念原理分析不透徹,所以很容易產生定理模糊的現象,進而在分析和思考問題時,只注重過程和因果思路,不關心思維方式變換,導致問題解決的方式和方法不系統、不深入、不全面。
2.數學思維存在差異性
學生由于個體差異性,以及對數學概念、定理等方面認知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導致在面對同一事物、同一數學問題時,其感受和思維、思路有所不同。此種差異會導致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對例題中隱性條件的搜尋、挖掘不夠,而無法真正理通思路,解決問題。
3.數學思維動力不足
中學生數學思維基本形成,在解題過程中會從借助以往解題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對一些新、舊知識和問題進行思考,在此過程中,因為學生思維動力不足,不會主動以創新思維進行新提醒的嘗試和思考,因此就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認知的程度。而學生這種自主意識也會限制對新知識、新概念的學習和理解,而仍舊在解題中運用已存儲的記憶,難以運用靈活的思維拓展知識結構。
二、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形成的原因
1.教師缺乏以學生角度的思考
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育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能夠對學生數學認知、學習和思維等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前教師在新課標改革與實施背景下,難以快速適應“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沒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仍舊站在“教學”立場上,進行知識與思維的培育。學生需要在“聽”和“學”的基礎上,進行角度轉換,將被傳授的知識變為學生的解題的依據,并將教師的解題思路轉化為自己的思維,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思維壓力,延長了對新知識和新內容的理解、消化的時間;同時也容易導致學生在思維轉換的過程中,出現較多的疑問和困惑,從而形成思維障礙,不利于新知識的進一步拓展與掌握。
2.新舊知識的銜接性不佳
中學數學教材中不同章節之間的知識點和定理,是環環相扣、緊密連接的,具有層級遞進性,需要教師以某一切入點為主導,進行新舊知識的銜接。但是由于教師過于注重對新知識的講解,在課程設計中新知識占比較大,與舊知識的結合并不多,導致切入點較少,學生在新舊知識點進行對接時,也缺乏邏輯性,很難做到快速理解和認識新知識,思維出現障礙,降低學習效率。此外,教師在講述新課程內容時,對舊知識的復習和鋪墊不充分,使得知識點帶入生硬,學生無法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定理,進而導致新舊知識銜接性不佳,學生出現思維障礙的情況,致使數學學習困難重重。
三、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解決對策
1.運用差異化分層教學方法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程度會有所不同,教師在進行統一教學中,能力較強的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挖掘性較強,能力較弱的學生則新知識掌握和滲透性較弱。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照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如理解能力較快的學生和理解能力較慢的學生,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劃分教學重點,將后進生作為輔導的主要群體,加強對后進生的基礎訓練,對其解題思路與整體思維進行引導,以學生思考習慣為突破點,傳授給后進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定理、概念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讓其尋找突破點,幫助其對基礎知識進行深度挖掘,進而突破障礙,掌握更全面的解題思維。針對中等生教師要以基礎知識為依托,引導其樹立思維拓展的理念,通過獨立思考逐步對隱性知識進行挖掘,并拓展出多元化的解題思維,形成綜合性的數學思考模式。而針對優等生,教師需要設定各個突破點,精選一些延伸性例題,鼓勵優等生進行實踐拓展和操作,將直觀知識抽象化,形成多元思維,自主探索個性化解題思路,進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2.轉變學生“定勢”思維
在多年的學習、解題中,中學生基本解題思路和思維方式已經固化,面對新知識學生習慣于使用原有思維進行學習,這不僅會導致思維障礙,同時還會降低新知識學習效率,基本解題思維和思考模式缺乏靈活性。對此,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進行思考,引導其拋開原有的定勢思維,轉而以新知識結構為基礎,將學生帶入全新的思維構建中。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新知識設計例題,讓學生運用原有定向思維解答,教師觀察學生的解題步驟,并快速診斷并形成引導性對策,幫助學生推翻錯誤和繁瑣的思維,轉而灌輸正確、便捷的思維和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兩者的差異,自主將定勢思維融合優化,形成新的思維模式。教師運用論證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自主轉換思維的習慣,持續不斷地突破思維障礙,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3.靈便性思維方式的運用
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新課改教學原則與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和培養,真正將教學重點轉移到數學邏輯思維培養層面上來,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解題思路和思維模式的形成,需要通過系統的習題訓練,和數學建模等來實現。對此,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參與者,可以針對數學教材,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數學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思路進行解答;或者讓學生根據概念、公式等自主設計習題,將基礎知識引入到習題當中,對其進行拓展和延伸,最后總結出更加深入的理論和重點,以此強化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能力。通過培養學生新知識探索和論證能力,以及靈便性思維方式運用能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轉變解題思維,同時還能引導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和困境,為之后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結論
綜上所述,新課程的改革助推了中學教育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對中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中學教育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傳授外,還要重視學生的主觀意識及思維、思路,以此突破學生思維障礙及知識難點,有效提高數學成績。而本文主要從學生數學思維表現分析學生所面臨的數學學習困境,并根據思維障礙形成的原因,探究強化思維的方法,以此為數學綜合教學提供參考,同時也從本質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真正滿足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 白奕波. 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J]. 高中數學教與學,2018 (20):6-7.
[2] 方玄成. 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及對策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17,14 (02):225+227.
[3] 戴棟焱、邢志偉. 例談突破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途徑[J]. 名師在線,2017(01):21-22.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