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明銳
摘 要:美術類圖書是傳播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滿足人類審美需求、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意義重大。鑒于此,本文重點從美術類圖書的內容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對常見的編校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探討解決此類問題的方式、途徑,以求可以提升美術類圖書的整體質量。
近些年來,國家對各類出版物,尤其是對圖書出版的質量要求在逐步提高,多次提出了有關“出版物質量管理”“出版物質量規范”“出版物質量提升”等方面的措施。與此同時,各個出版單位也在不斷增強圖書的質量意識,先后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來提高圖書質量,從整體上來說,質量較之過去的確是有明顯的提高。
美術類圖書,作為藝術類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載體,其高度的文化含量與特殊的影響力,對于社會和個人的人文通識、藝術素養、審美需求、情操陶冶、精神慰藉、娛樂休閑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和作用。但是,在編輯加工與校對過程中,美術類圖書還存在諸多編校問題,現總結如下。
一、美術類圖書中的內容方面問題
目前,美術類圖書中出現的內容編校問題涉及到字詞、語法、標點符號、單位和輔文等多個方面。其中,較為常見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書法和繪畫圖書中的文字錯誤
1.書法、繪畫、少兒美術類稿件中常見的字詞錯誤
a.書法類圖書中,經常會出現有關對聯的“橫批”,而此處卻常被錯用為“橫披”。這是兩個極其容易被錯用的詞,“橫披”指的是一種長方形的橫幅字畫,而“橫批”才是指與對聯搭配的橫幅。
“一幅對聯”,此處的“幅”,應為“副”。“幅”在這里是作為量詞使用的,常用于圖畫、布帛等,如一幅書畫作品;而“副”作為量詞,則用于成套的東西,比如一副眼鏡、一副手套。所以對聯應該用“副”。
b.繪畫類圖書中,談到“中國古代繪畫講究留空白”,此處的“留空白”,應當為“留白”。留白,指的是中國書畫作品中一種常用的創作手法,該手法的運用講究章法,可以使書法或者繪畫作品的構圖更有意境,畫面更加耐人尋味。
“丙稀畫的繪畫技法”,此處的“丙稀畫”,應為“丙烯畫”。 丙烯,是一種繪畫顏料。丙烯畫,就是指用丙烯顏料作成的畫。
c.在少兒美術類圖書中,字詞錯誤也經常出現。如,“請小朋友們將桔紅色涂在相對應的水果上”,此處的“桔紅色”,應當為“橘紅色”。 “桔”(jie,二聲),一般組成“桔槔”(是一種用于汲水的工具)和“桔梗”。而“橘子”,作為名詞,一指橘子樹,二指該種植物結的果實,即我們日常食用的水果。成熟的橘子外皮通常呈現的就是橘紅色,書稿中此處即要求孩子將橘紅色涂在橘子這種水果的圖形上。
“用粘土捏出傘型的小蘑菇”, 此處有兩處錯誤:第一處是“粘土”,應為“黏土”。黏,在此處是形容詞,指的是用膠水、糨糊等物質,能使一個物體附在另一個物體上的一種性質。而“粘”是動詞,指用黏的東西使物體連接起來或者附著在某件物體上,如粘貼郵票。第二處是“傘型”,應當為“傘形”。“型”是指事物的模型、類型,而“形”則指的是事物的形體、形狀。此處指的是蘑菇的具體形狀,所以應當用“形”。
2.書法及繪畫類圖書中繁體字、簡體字、異體字的混用
書法及繪畫類圖書中,書畫家、藝術家的名字經常會出現繁體字、簡體字、異體字的混用。如,唐代畫家韓幹,而非“韓干”;明代書畫家“文徵明”,也不能寫成“文征明”(同樣,唐代政治家“魏徵”,而非“魏征”);清代書畫家吳大瀓的“瀓”,不能寫成的“澄”;當代著名的古陶瓷學家、藝術史論家葉喆民先生,其名字中的“喆”字,同樣也是不可以寫成“哲”,如此等等。
在書法類的書稿中,有一種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混用情況,是比較特殊的。比如某書稿全部采用的都是繁體的,而書稿中的書法作品中(一般是以圖片形式呈現),有個別字(尤其是行書、草書之類的作品)在作品中是簡體的,而一些作者在做注釋的時候就把這些本來有繁體的字也都當作簡體來處理了。這種方式是不正確的。編校人員在這個問題上也要特別注意,務必要注重書稿的整體性和規范性。
再者,繁體字和異體字的混用也時常出現,比如“為”字,而常出現的“為”其實是異體字,不是“為”字的正確繁體。此類問題,編校人員可借助常用的《現代漢語詞典》來進行處理。
(二)國畫、書法圖書中有關非公歷紀年方面的錯誤
國畫類和書法類圖書里面,在作品的題跋、落款處經常會用到干支紀年、歷史朝代紀年和陰歷(即農歷)日期等,這些應當統一采用漢字數字的紀年。比如:“癸巳年8月19”,應為“癸巳年八月十九”; “甲午年3月21”,應為“甲午年三月二十一”;“清朝乾隆8年”,應為“清朝乾隆八年”; “唐朝貞觀5年”,應為“唐朝貞觀五年”;等等。
此外,國畫、書法類圖書中還會出現關于天干紀年方面的錯誤。比如“2019年是我國的農歷已亥年”,此處的“已亥”應該改為“己亥”。目前,我國農歷的年份仍采用干支紀,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天干和地支總共可以配成六十組,來表示農歷年份的次序。干支紀年中,是沒有“已亥”的,只有“己亥”。有些稿件中,甚至還出現“2019乙亥年”,“乙亥”雖然也是干支紀年,但是并非指2019年這一年。
非公歷紀年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我國清朝以前的歷史紀年,包括帝王的年號、謚號、廟號等,比如“唐高宗永徽五年”“清康熙十二年”;新中國成立前的中華民國紀年,如“民國十一年”(此處特別要注意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年份不能再用民國紀年);國內、國外其他民族的特殊紀年,比如藏族的生肖紀年、日本天皇的年號紀年等;現在我國民間使用的干支紀年和陰歷月日等。因此,在美術類圖書中如果涉及到非公歷紀年問題的數字用法,注意應當全部采用漢字數字。
(三)書法碑帖作品名稱的不完整、不規范
這類問題多見于作者在稿件創作初期對作品的簡稱,后期進入編輯加工階段編輯或者校對人員沒有及時完善作品的全稱而導致的。如“她喜歡臨《曹全》”,此處的“《曹全》”,應為“《曹全碑》”。同類問題,歐陽詢的“《化度寺》”,正確的是“《化度寺碑》”;顏真卿的“《多寶塔》”,應為“《多寶塔碑》”;北魏時期的“《始平公造像》和《張猛龍》”,應為“《始平公造像記》和《張猛龍碑》”;蘇軾的“《寒食帖》”,應為“《黃州寒食詩帖》”,等等。
(四)繪畫、書法、雕塑等圖書中的標注、單位方面的問題
在編校美術作品集的實踐中,編輯或者校對人員會經常碰到作品標注和單位等方面的問題。比如:作者A的作品,被標注為作者B了;某書法作品的尺寸是按照“縱多少厘米、橫多少厘米”這一的方式來標注的,但是一會又改為“長多少厘米、寬多少厘米”來進行標注;某繪畫作品應該是山水畫,而標注的文字竟然寫的是花鳥畫;作品標注的尺寸單位也不一致,比如一會用“cm”一會用“厘米”,一會用“厘米”一會又用“米”,等等。甚至有時候,作品的名稱、尺寸單位和作者信息等同時出現錯誤。
此外,關于單位方面,還有一些錯誤不是太明顯、不易察覺,但也同樣需要編校人員高度重視。如一本少兒美術書稿中,在描述電視尺寸時,表述為 “36寸的電視”。這個錯誤其實是比較容易忽視的,因為這種說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為普遍,但是,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電視機的規格單位不是“寸”,而是“英寸”。
(五)國外畫家的音譯名字規范問題
荷蘭畫家凡·高,在具體書稿中經常被錯用作“梵高”;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被錯用作“委拉斯貴支”等。關于美術類圖書中,具體涉及到的國外畫家的音譯名字的問題,通常采用的原則是參考權威工具書,如《辭海》等。
但是,如果權威工具書沒有收錄的情況下,國外畫家的音譯名字至少應當保持全書一致。比如美國寫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安德魯·懷斯,在書稿中就不能一會用“安德魯·衛斯”,一會又用“安德魯·魏斯”,再一會又改用為“安德魯·懷斯”,容易給讀者造成閱讀混亂感。
二、美術類圖書中的視覺方面問題
通常來說,美術類圖書較之其他種類的圖書會更講究整體的視覺性,以求對內容信息進行更優質的提升。然而,在具體的編校實踐中,有關視覺方面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 圖片質量方面的問題
美術類圖書中,圖片的色彩層次、清晰度、構圖的合理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際工作中,很多書稿都有大量的圖片問題,主要表現在:圖片質量太差,像素低(邊緣鋸齒感非常明顯),圖片非常不清晰;更有甚者,書稿中的圖片上還出現有一些某某網站的水印等情況。這些圖片中,包括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手工作品、雕塑作品等。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很大,其中一個較為普遍的因素是作者方面提供的是壓縮后的圖片,因為不是所謂的“源文件”,所以質量較低,大大影響了圖書的品質。
另外,由于一些書稿中的藝術作品是立體的,拍照、修圖等過程中,如果某個環節的操作不夠到位也是會非常影響圖片質量的。解決這一問題,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圖片源頭著手,并在之后的各個環節中嚴格把控。
(二)圖片與文字信息不一致
一般來說,按照正常、合理的閱讀規律和閱讀習慣,文字與圖片應當以“文前圖后”的原則來編排,文字信息與圖片是緊密相關的,文圖應當以二者結合更適宜、更方便讀者閱讀的方式排版。然而,在實際的編校工作中,時常會發現圖片與文字信息不一致的情況:
第一種是圖文完全不相關。例如,A段表述的是圖1,而文字旁邊出現的卻是圖5。
第二種是圖文部分不相關。例如,文字描述的花盆圖案是蘭花,但圖例給出的卻是月季花;文字表述的是“黃色的香蕉”,而插圖卻是綠色的香蕉。
第三種是有文無圖。例如,文字明確表述 “四方連續紋樣如圖3”,但是圖3并沒有出現在書稿中。
還有一種圖文不符的,其實體現的是一種知識性的差錯,比如某少兒繪畫書中,描述七星瓢蟲,而相對應的圖例中七星瓢蟲身上僅有6個點,這不僅是圖文信息不一致的問題,而且是典型的知識性差錯。
(三)設計、印制等造成的視覺問題
由于美術類圖書整體上裝幀比較精良,在設計與印制方面如果不夠認真嚴謹的話,也會出現很多視覺方面的問題。比如,跨頁設計時,會出現文字缺失、接版錯位、圖像欠完整;書脊處背膠開裂,個別掉頁等情況,這些都會影響到讀者的閱讀,從而造成圖書質量問題。
三、解決美術類圖書編校問題的方式、途徑
鑒于上述所談到的問題,美術類圖書的編校問題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編校隊伍建設
高素質編校人員的缺乏,勢必影響著圖書的質量。而圖書質量又是一個出版單位的生命線。因此,出版單位要重視培養和引進優秀的編校人員。
出版單位的編校人員作為內容質量把控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必須要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字能力:1.熟練的編輯加工能力;2.熟悉字、詞、句、標點符號、修辭、語法等的規范,包括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通用規范漢字法》《標點符號用法》《出版物上數字用法》《中文出版物夾用英文的編輯規范》等文件和規程規范的熟悉。在日常工作中,還要最大限度使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常用的權威工具書。堅持用工匠精神來面對日常的編校工作。
(二)及時開展有效的編校業務培訓
為了進一步加強圖書質量,增強圖書編校人員的質量意識,出版單位應當及時開展對編校人員的業務培訓,培訓內容需要具備實用性、針對性和指導性。對于美術類圖書的編校人員來說,出版物方向的專業培訓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書法、國畫、油畫、少兒美術等。通過及時有效的培訓,提高編校人員的視野,在應對稿件的時候就可以做到更有把握,并與時俱進。
(三)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
編校工作其實是一項非常辛苦的文字工作,甚至有時候是枯燥乏味的。通常在出版單位里,編校人員的任務量又是非常大的,一般而言,除了正常的本版圖書之外,每年還有大批量的教材教輔的編校工作。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編校人員需要持續性、高強度地工作。如果沒有合理的獎懲機制,很難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圖書質量。
因此,出版單位應通過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采用更加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勵辦法來用好人才。獎罰分明,才能更好地兼顧公平,有效調動和提升編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最終提升圖書的編校質量。
(四)優化美術類圖書的編校管理
美術類圖書是傳播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載體,為保證其內容的科學性和導向的正確性,美術類圖書的出版單位及編校人員應切實落實和貫徹國家有關圖書的各項法律法規,如《圖書出版管理規定》等等。特別注意的是,除了特殊用途之外,出版單位及編校人員應當采用相關法律法規或文件的最新版本。出版單位還要嚴格執行國家對圖書質量管理的相關制度,如選題集體論證制度、三級審讀責任制度、責任編輯制度、責任校對制度、“三校一讀”制度、圖書評審制度,等等。任何一個制度都要嚴格執行,切不可“偷工減料”,比如“三校一讀”制度,任意減少校次或者是節省“一讀”,都會直接影響到美術類圖書的出版質量,應當引起出版單位的高度重視。
四、結語
2010年,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專門成立了“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2011年起,又連續啟動“出版物質量管理專項年”;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出臺了限制書號的政策,同時對圖書質量的檢查更進一步嚴格起來。作為出版系統中的一線編校人員,近年來深刻體會到國家對圖書高質量發展的重視。因此,我們應以高度的質量意識、不斷打造圖書精品的決心來認真負責手中的每一份稿件,為讀者負責,不負于出版人的責任和使命,為我國早日邁進出版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案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2]黎洪波,利來友.《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河南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