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宏圖,杜海旺,王 影,李社潮
(1.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遼寧 沈陽110016;2.山西省河津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山西 河津043399;3.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吉林 梨樹136500)
保護性耕作是一種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能夠有效減輕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態和經濟效益[1-3]。2020年2月25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將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玉米生產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重點,兼顧大豆、小麥等作物生產。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933.3萬hm2(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政策支持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推廣應用體系。
《行動計劃》提出的技術路線是重點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免耕和秸稈覆蓋還田少耕兩種保護性耕作技術類型,在具體應用中,應盡量增加秸稈覆蓋還田比例,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采取免耕少耕,減少土壤擾動,減輕風蝕水蝕,防止土壤退化;采用高性能免耕播種機械,確保播種質量。根據土壤情況,可進行必要的深松。
玉米秸稈集行全量覆蓋還田苗帶條耕技術模式(以下簡稱苗帶條耕技術模式),就屬于秸稈覆蓋還田少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2020年是這種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在東北4省區多點示范的起步年,目前發展勢頭良好,今后有可能成為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技術模式之一。
苗帶條耕技術模式是指秋季或者春季進行覆蓋秸稈集行,使用專用條帶耕作機對苗帶(待播種帶)表土進行少耕,即僅淺耕播種帶,再用免耕播種機播種的技術模式。上年玉米收獲的同時將秸稈粉碎覆蓋在地表,秋季或春季采用秸稈集行機進行集行處理后露出基本潔凈的待播種帶,然后使用專用苗帶耕作機淺耕(旋耕)待播種帶,疏松表土,春季直接免耕播種[4]。
本文介紹了苗帶條耕技術模式的優勢、主要機具裝備、作業流程及要點、重點注意事項等內容,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苗帶條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是把先進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常規精耕細作緊密結合,適合東北現階段農業和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現狀,農民容易認知接受和愿意推廣應用的一種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同時,條耕模式已成為世界上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技術模式,并且近幾年屢創全球玉米產量最高記錄,凸顯出技術的先進優勢。條耕聯合整地機如圖1所示。
從我國東北地區推廣應用情況分析,苗帶條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有4方面的優勢。
(1)使用秸稈集行機對苗帶上覆蓋的秸稈進行集行處理,形成一個基本潔凈的待播種帶;使用苗帶條耕機對苗帶表土進行機械條耕、淺耕,疏松土壤,形成一個基本潔凈的播種帶,失水保墑比較好。與此同時,打破了被機械反復碾壓后形成堅硬播種帶表面的土壤,破解了連續免耕播種使土壤緊實度增加,由于地硬出現漏播、覆土不嚴等難題,為提高播種質量、提高地溫、促進出苗和苗期生長改善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將待播種帶上的大部分秸稈歸集到休閑帶上,并且鎮壓壓實,在免耕播種時再掩埋一些土,降低春季大風把秸稈重新刮回播種帶上和人為焚燒秸稈的風險。
(3)中小功率拖拉機就可以配套作業,降低應用成本,使大部分農民的中小型拖拉機得到充分利用,提高適用效率。
(4)在低洼地、丘陵半山區等,通過苗帶條耕耕作,可散墑增溫,創造出潔凈高位種床,有利于玉米播種。
苗帶條耕技術模式的作業流程:機械收獲+秸稈粉碎覆蓋還田→秸稈集行→苗帶條耕→免耕播種施肥防治病蟲草害→苗期深松→機械收獲。
在玉米全生育期,該種技術模式需要用到的主要機具裝備包括玉米收獲機、秸稈粉碎還田機、四盤前置或后置秸稈集行機、秸稈集行條耕聯合作業機、條帶旋耕機、苗期深松機和植保機械等。目前,條耕聯合作業機等機具在東北地區市場銷售良好,有的產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充分說明苗帶條耕技術模式推廣應用前景廣闊[5-7]。
機械化收獲的同時進行秸稈粉碎還田,一次進地完成玉米收獲和秸稈粉碎兩項作業。要求秸稈粉碎還田作業時土壤含水率≤25%,粉碎后秸稈長度≤10 cm,秸稈粉碎長度合格率≥85%,留茬高度≤8 cm,秸稈粉碎后均勻覆蓋地表。
采用秸稈集行機(圖2)將播種條帶秸稈集行到非播種條帶(休閑帶),同時適當鎮壓以保證播種條帶40 cm以上基本無秸稈,非播種條帶覆蓋秸稈同時鎮壓。
采用秸稈集行條耕聯合作業機或條帶旋耕機對苗帶進行寬度不超過60 cm和深度不超過15 cm的少耕處理,并且及時實行強鎮壓,使地表平整,為播種準備條件。
采用高性能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側深施肥、播種、覆土和鎮壓等作業工序。播種作業時種子播深3~5 cm,化肥深施8~12 cm,種肥距離達5 cm以上,可根據實際土壤狀況進行調節。做到不漏播、不重播、播深一致,覆土良好,鎮壓嚴實[8]。
病蟲草害防治方法與常規種植方式相同,用到的機械主要有各種植保機械,包括背負式噴霧機、機動噴霧機和噴桿噴霧機等,還有一些地區采用植保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
采用可在秸稈全覆蓋下進行苗期深松作業的深松機,在玉米小苗高度15 cm左右就開始深松作業,以提高地溫,促進苗期生長,為接納夏季集中降雨提前做好準備。
采用寬窄行模式進行播種,窄行行距≥40 cm,寬行行距≥60 cm,以不影響播種作業質量為宜。條帶淺耕作業適宜在秋季進行;如果春季作業,對土壤含水量比較大的地塊,應頂凌進行秸稈集行作業,然后在適宜的土壤含水率下進行條耕作業。條帶淺耕后土壤過于疏松易跑風,應及時鎮壓。
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時,要選用性能可靠的植保作業機具,確保做到不重噴、不漏噴,符合植保作業標準要求。如需要進行深松整地作業,采用單一深松機時,要配置鎮壓部件,以保證深松整地作業效果。
苗帶條耕技術模式適于平原區連續多年免耕播種地塊、低洼地或鹽堿地和積溫相對比較低的丘陵半山區等;風沙干旱地區不宜采用,干旱年景不宜采用。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耕地,實施保護性耕作是有效途徑之一。保護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強土壤抗旱能力,提高糧食產量;增強土壤抗侵蝕能力,減少土壤風蝕、水蝕,保護生態環境;減少作業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9-10]。
玉米秸稈集行全量覆蓋還田苗帶條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作為保護性耕作模式之一,適合東北地區現階段農業和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現狀,農民容易認知接受和愿意推廣應用。該技術模式有可能成為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技術模式之一,推廣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