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艷,朱 眉,唐志敏,代鳳娟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河南 鄭州 450061)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組以嚴重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為特征,并由此導致各種條件性感染或腫瘤的疾病。近年來,非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關性腫瘤,尤其是肺癌的發病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1],而且已成為HIV/AIDS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晚期驅動基因陰性的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仍是化療,未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化療報道較多,但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相關的化療研究報道較少。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是未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的常用方案,本研究分析了該化療方案在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經病理學證實的43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力狀況評分均為0~2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均正常,無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其中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觀察組(21例),未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對照組(22例)。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均已行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沒有明確機會性感染。
1.2 方法2組患者的治療方案均為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方案,具體用法:多西他賽75 mg/m2,靜脈滴注1 h,第1天。順鉑75 mg/m2,靜脈滴注,第1~3天。同時給予患者抗過敏、止吐、補液等對癥治療。21 d重復1次,共2周期。觀察組患者化療的同時繼續行HAART治療。
1.3 療效評價指標所有患者均在完成2周期后進行近期療效評價。近期療效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 1.1分為:完全緩解(CR):所有病灶消失,沒有新發病灶;部分緩解(PR):病灶最長徑總和減少≥30%,沒有新發病灶;穩定(SD):病灶縮小未達到部分緩解或增大未達到進展;進展(PD):病灶最長徑總和增大≥20%或出現新發病灶。以CR+PR計算總有效率,以CR+PR+SD計算疾病控制率。化療不良反應按照WHO化療藥物急性及亞急性不良反應的分度標準評價。

2.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TNM分期、病理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1)為t值
2.2 2組近期療效比較2組患者總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n(%)
2.3 2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腹瀉、口腔黏膜炎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n(%)
AIDS患者罹患惡性腫瘤的風險較普通人群明顯增加,目前惡性腫瘤仍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AIDS患者發生的惡性腫瘤分為AIDS相關惡性腫瘤( AIDS-defining cancer,ADC)和非AIDS相關惡性腫瘤( non AIDS-defining cancer, NADC)。前者主要包括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宮頸癌。后者主要包括肺癌、肝癌、結直腸癌、肛門癌等。HAART治療廣泛應用后,ADC發病率有所下降,但NADC的發病率卻有所上升, 尤其是肺癌的發病率近幾年呈現顯著上升趨勢。
HIV/AIDS患者肺癌的發病率為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主要原因可能為:吸煙、自身的免疫缺陷、頻繁的肺部感染,慢性炎癥等[2-3]。確診時多數患者為中晚期,Ⅲ~Ⅳ期患者占53%;男性更常見;病理分型以非小細胞肺癌居多,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是腺癌(30%~52%),其次是鱗狀細胞癌(19%~36%),預后較一般患者差[4]。
目前, 對于HIV/AIDS合并非小細胞肺癌沒有明確的治療指南,治療方案是參考未合并HIV感染肺癌。晚期驅動基因陰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仍是化療,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是常用的化療方案之一,該方案在未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臨床數據已十分完善,但關于該方案在HIV/AIDS合并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目前報道仍較少。本研究以未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對照組,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觀察組,比較觀察2組患者的近期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顯示: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方案在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獲得了與未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相當的近期療效。
本研究還發現,化療的主要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異常、口腔黏膜炎、脫發等,觀察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腹瀉、口腔黏膜炎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發生率較高,考慮其原因可能為:1)HIV可感染骨髓祖細胞,抑制其造血功能或降低其對造血生長因子的增殖活性反應;HIV亦可感染骨髓基質細胞,導致集落刺激因子減少、活性下降[5-7];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化療和HAART聯合治療方案,骨髓抑制為HAART的主要不良反應之一,尤其是在一線HAART方案中,HAART藥物與抗腫瘤藥物之間可能產生藥物毒性疊加效應[8]。觀察組腹瀉的發生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腹瀉在HIV/AIDS患者中較普通人群中更常見,其主要原因為HIV感染可導致胃腸道黏膜結構損傷、免疫功能嚴重受損以及腸道內微生物失調[9-10]。HIV特異性攻擊CD4+T淋巴細胞,腸道內CD4+T淋巴細胞的大量耗竭,使黏膜滲透性增加,黏膜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炎癥因子增多,腸道黏膜出現持續的低水平炎癥反應,且HIV感染時間越長,腸道炎癥損傷越重,越容易出現腹瀉。HIV感染患者中腸道內微生物的組成結構也將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導致腸道內菌群失調。有研究[11]顯示:HIV感染患者乳酸菌、真細菌、糞球菌和布勞特氏菌數量降低,而埃希氏桿菌、彎曲桿菌、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數量升高。因此,我們分析觀察組中腹瀉發生率較高的原因可能為HIV/AIDS患者本身即存在腸道黏膜損傷、免疫功能受損、菌群失調,化療藥物可能會進一步加重上述腸道改變,導致腸道黏膜更易受損、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腸道機會性感染風險增加。口腔黏膜炎為該化療方案中相對較少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糜爛、潰瘍等,常合并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HIV感染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口腔上皮組織的通透性增大, 易受細菌、真菌、病毒等的感染。有相關文獻[12-13]報道,70%~90% HIV/AIDS患者均可在疾病發生的不同階段發生口腔病變,最常見的為口腔潰瘍。
綜上所述,針對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是一個可選的化療方案,近期療效與未合并HIV感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相當,但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口腔黏膜炎、腹瀉等不良反應相對較重,化療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案,必要時可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另外,HAART藥物與抗腫瘤藥物之間可能產生藥物毒性疊加效應或藥效降低效應,因此化療時應充分考慮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建議腫瘤專家和HIV專家聯合制定出更合適的抗腫瘤及HAART方案,以最大限度增加療效和降低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