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超
(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急診科,河南 安陽 455000)
食管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食管癌早期患者一般主要癥狀為吞咽不適或吞咽困難,隨著病情的發展,臨床癥狀會進一步加劇,甚至出現唾液和水的吞咽困難[1]。對于早期食管癌患者,臨床上多采用手術切除治療方法,而且越早治療預后越好。以前手術治療多采用開胸手術切除方法,這種手術方式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痛苦,而且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影響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2]。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胸腹腔鏡技術逐漸廣泛應用在早期胸段食管癌患者治療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3]。因此,本文對傳統開胸手術和胸腹腔鏡下手術治療早期胸段食管癌患者的效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入組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早期胸段食管癌患者68例,均符合臨床食管癌診斷標準。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35~71(47.75±2.04)歲;TNM分期:Ⅰ期44例,Ⅱ期24例。68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治療:指導患者取右側臥位,對其進行全麻處理;為了充分暴露患者的整體胸部,應在患者腋下墊軟墊,抬高其胸部;將常規消毒鋪巾置于患者胸部,在其左胸后外側實施25~30 cm的切口,切斷左側胸壁后外側肌群;有些患者需要切斷左側第6根或第7根肋骨;在確定患者食管癌變部位后,游離食管,并切除腫大的淋巴結,分開膈肌后游離胃并制作管狀胃;在管狀胃和口側食管吻合后放入胃管和營養管;在胸腔引流放置前關膈肌,然后逐層縫合、關胸[4]。
觀察組患者接受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治療。胸腔鏡下操作:對患者行雙腔氣管插管,使患者右肺在術中萎陷,單肺通氣;指導患者取左側90°臥位,從其右胸進入,分別在腋前線第4根肋骨、腋中線第3根肋骨、腋中線第7根肋骨和腋后線偏后第6根肋骨取套管孔;將肺拉向前側進行探查,剪開臍靜脈上下方胸膜,游離臍靜脈;沿著食管走向將縱隔胸膜剪開,游離食管病變段,用尿管提起上下正常食管段,清掃縱隔淋巴結,對食管床進行電凝止血。腹腔鏡下操作:指導患者取平臥位,頭高腳低,保持雙肺通氣;分別在左肋緣下、臍下方、右肋緣下和劍突下取套管孔;將腹腔鏡從臍下孔置入進行探查并分離胃大彎側的網膜組織;游離胃和十二指腸側腹膜,對腹腔淋巴結進行清掃;在擴大食管膈肌裂孔后將胃送入胸腔。腹腔鏡操作的同時進行頸部操作,游離頸段食管,將部分胸骨上切跡切除,將內鏡縫合切割器在胸腔鏡下從頸部切口放入,在患者胸內進行賁門部的離斷縫合,并將胃底拉至頸部和食管進行吻合[5]。
1.3 觀察指標記錄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記錄2組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情況;在患者術后6個月進行體能狀態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每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效果越好。

2.1 2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較對照組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圍手術期比較
2.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3 2組體能狀態評分、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體能狀態評分、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2組體能狀態評分、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食管癌主要是因為食管鱗狀上皮發生異常或腺上皮發生異常導致,是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食管癌是從食管不典型增生經幾年或十幾年演變而成的,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6]。對于早期胸段食管癌患者,臨床上一般采用手術切除治療的方法,且效果確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雖然有一定療效,但容易對患者造成較大損傷,特別是年齡較大患者或女性患者很難接受[7]。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非開胸手術治療逐漸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為廣大食管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了胸腹腔鏡下進行根治的治療方法,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比較,其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總發生率、體能狀態評分、術后生活質量評分等方面均具有優勢。結合以往報道,我們認為胸腹腔鏡下手術相較于傳統開胸手術具有以下優勢: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從而減輕了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提高了安全性,促進了患者術后恢復,也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精神和經濟負擔[8];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患者身心恢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改善了其體能狀態。
綜上所述,對于早期胸段食管癌患者,利用胸腹腔鏡進行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有助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促進患者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