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楊
【摘 要】采茶戲是產生于江西南部的戲曲藝術形式,后來又發展與推廣到了不同地區,深受群眾歡迎。采茶戲來自于群眾的生產勞動活動當中,是群眾結合采茶活動的勞動特征,以歌頌勞動者生活的戲曲形式,所以采茶戲不僅有人們對生活的認知,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容,有著極高的傳承推廣價值。采茶戲之所以受到關注且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主要是因為采茶器的藝術風格非常獨特,其文化體系更是自成一派,在發展過程當中注意與其他多元文化進行融合,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新時期我們要對采茶戲進行更好的發展,既要分析其藝術風格,又要探究如何對其進行更好傳承,并且不斷創新傳承方法。
【關鍵詞】采茶戲;藝術風格;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032-01
采茶戲是地方戲曲,源于民間的燈彩,之后又融入了民歌、小調、鑼鼓戲等藝術元素,在持續吸納外來劇種精髓的過程中,衍生出了如今獨特的采茶戲音樂。在現代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過程當中,采茶戲開始打破過去的音樂文化約束,主動與其他音樂文化進行密切溝通和借鑒,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采茶戲的傳承和進步,擴大了采茶戲的影響力。不過目前采茶戲也面臨著傳承創新方面的一些問題,需要突破窘境,實現變革,以推動其傳承發展。本文將著重就采茶戲的藝術風格和傳承創新方法進行探討。
一、采茶戲的藝術風格
要對采茶戲進行有效的傳承創新,使其作為一種獨特音樂文化保存和傳承下去,就要認真研究采茶戲的藝術風格,進一步突出藝術特色。采茶戲的唱腔旋律特點主要指的是在音階、調式、旋法以及調性等方面所呈現出的共性。就中國傳統音樂而言,調性指宮音音高。采茶戲中運用的定調樂器是笛子,所以采茶戲音樂調式主要是六字調、尺字調、正宮調等。在確定調性的過程中,通常會結合演員與具體演出狀況而定,同時還會受當地音樂影響,很多情形下會有表演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采茶戲遵從了傳統音樂調式,把五聲樂調當作核心,也就是宮、徵、羽、角、商。采茶戲中最為常用的音樂調式是宮、徵。采茶戲在發展過程當中,特別注意與其他音樂進行溝通融合,盡管如此,并沒有在溝通中失去特色,而是一直保持著獨特風格,所以得到了人們的青睞與認可。
采茶戲使用方言演唱,體現出了地域特色,另外在演奏技巧方面也具有獨特性。采茶戲的演奏者均具備極高的藝術功底,讓采茶戲擁有了獨特創造力,還構建了倒把換位、持弓按弦等音樂表演體系。在采茶戲演奏當中,演奏者的持琴方法大多是右手拇指按住弓毛,左手拇指持琴,食指托住弓桿,手指短暫停留在弓上,演奏速度很快,整體表現鏗鏘有力。
二、采茶戲的傳承創新方法
采茶戲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當中不可忽略的構成要素,在我國戲曲藝術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值得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以便壯大與豐富我國的文化事業,促進戲劇文化繁榮發展。就采茶系當前的發展和傳承情況而言,必須對采茶戲保護傳承方法進行積極創新,使其不再受生存威脅。具體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根據觀眾的文化娛樂方式,選取現代化的宣傳推廣方案。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采茶戲的傳承推廣中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滿足觀眾文化娛樂需求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可以搭建采茶戲網絡平臺,在網絡平臺上宣傳推廣采茶戲,把采茶戲及其承載的民俗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使更多受眾了解和認識采茶戲,從而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在宣傳過程中也要利用好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利用這些傳媒工具的影響力強化觀眾的參與和互動,讓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采茶戲。
第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同時注重拓展市場。政府的支持是采茶戲得以大力推廣的基礎,也有助于提高采茶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奠定市場根基。比方說依托政府送文化下鄉工程,將采茶戲推廣到更廣闊的空間。在尋求政府支持的同時,走自主發展的道路。比如采茶戲劇團和景點、旅行社等進行合作,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表演服務內容。
第三,引進和優化培養優秀人才。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創新必須進行深度結合,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投入到采茶戲的發展和建設當中,并運用有效方法留住人才,保證人才穩定。
第四,增加經費支持,構建激勵機制,鼓勵創新創作。在創作采茶戲的過程中,要增加資金方面的支持,同時還需要構建激勵機制,鼓勵創作,完善評價與獎勵方法,調動創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采茶戲這種戲劇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雖歷經曲折,但始終沒有喪失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采茶戲所歌頌的是勞動者的價值,將廣大勞動者的生產生活融入到了藝術作品當中。采茶戲在發展過程中注意和其他多種音樂文化進行交流溝通,所以又進一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值得在當代進行傳承和發揚。就目前而言,必須對采茶戲的傳承與創新方法進行積極改革,運用多種推廣方法,增加采茶戲的宣傳力度和影響力,并在其他多個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參考文獻:
[1]馮正,張子凡.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J].藝術評鑒,2018,(9):144-145.
[2]羅濤.采茶戲的藝術價值及保護傳承問題研究[J].大舞臺,201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