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婭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這個詞不斷在我們耳邊回響。互聯網的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小了地域之間的距離,更方便了我們的日常。互聯網可以應用到任何領域,如教育、醫學、工學等。本文要講的是互聯網和老年文化的結合,通過剖析老年文化、我國老年文化的現狀及互聯網如何與老年文化結合這幾個方面,來闡述老年文化如何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老年文化;互聯網;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211-01
一、老年文化的理解
老年文化是指“凡適合老年人參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凡適合老年人參加的知識型、娛樂型的文化活動;凡以老年人為主要角色,反映他們生活的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凡以社會、家庭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質量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老年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古至今老年文化的內容不斷地在更改,受社會經濟水平、政治因素、社會氛圍、家庭條件等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當今社會的老年人對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進而會對感情、尊重和自我實現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進一步的要求需要與時俱進,和互聯網的發展結合起來,通過互聯網來給老年文化增添新的色彩。
二、我國老年文化現狀
(一)老年文化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
社區里面的老年健身設施是最常見的,一到天氣晴朗的日子,那些老年健身設施便會“供不應求”,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經常見到的是社區里面的麻將桌,一群老年人圍在一起,有觀看的,有自己打的,其它的比如老年舞蹈室、老年棋藝社、老年乒乓球等并不常見。這就造成了不會打麻將的只能去玩老年健身設施,而老年健身設施并不能打發一整天的時間,就使得有些老年人“無所事事”,缺少精神上的滿足。
(二)老年文化團體管理混亂
在社區,有共同愛好的老年人會自發組成一個團體,在一起交流心得。但是一個區域往往很大,由于沒有統一的團體,會造成這里有一個廣場舞愛好者團體,那里也有一個廣場舞愛好團體,有時候他們可能會因為各自團體的利益比如廣場舞場地的爭奪而發生沖突。
(三)老年文化產品“同質化”現象較普遍
文化通過一定的載體才得以體現出來,在老年文化產品中,部分產品缺乏創新,一直以傳統形式存在于社會上,時代發展了但是它們卻原地踏步,沒有對自身進行更新,沒有將時代先進的因素體現在自身上。
三、互聯網視角下對老年文化的思考
(一)加強老年活動場地的建設和老年文化的供給
老年文化活動的開展以場地為物質條件,老年人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重要使用者,政府應加強老年文化建設,將其作為推動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重視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要。互聯網的發展為老年活動場地的建設提供了便利,政府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多個多功能的活動場地,加大投影儀等先進設備的投入,并根據老年人的特點來布局場地,增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適老、為老功能,同時此舉措還可以節省建筑面積。此外,還需要增加政府、市場、社會公益和自發供給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強的對文化的美好追求。
(二)鼓勵老年文化產品的創新
一種產品要賣得“火”,需要創新及適銷對路。如保溫杯,從最初的塑料瓶到玻璃瓶再到各種材質及有保暖性能的材料;又如電腦,從簡單的配置到考慮人們復雜的需要而設計的配置。老年文化產品離開了生活就如同魚離開了水、樹木離開了土地,變成無水之源、無根之木。老年文化產品的發展首先需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從實際出發進行適老化設計,然后在此基礎上做出創新。政府可以結合互聯網技術,在傳統的老年文化產品中加入技術元素,使得老年文化產品更加生動、與時俱進。
(三)健全老年文化管理體系
社區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一個老年人管理平臺,建立健全各種文化社團,同時實行會員制,對加入社團的老年人進行網上管理。此外,還需要制定社團守則,老年人需要遵守相關規則,以此來規范老年文化團體的行為,為老年人營造一個秩序井然的社區。
政府還要圍繞“為了老年人的利益”打造好軟硬件設施,使得軟硬件設施各顯特色、相輔相成,打造本社區積極向上的老年文化氛圍,使得老年人不再“無所事事”,要使他們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便是去社區發展自己的愛好,進而實現老有所為的社區老年文化。再者,社區需要專門指定負責人進行管理,使各項措施落實、有成效。
四、總結
互聯網的發展給老年文化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它是一把雙刃劍,老年文化的發展面臨的不僅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需要打開國門,借鑒國外的老年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國內老年文化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寧鵬.淺談老年健康服務精準化對文化養老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9(19):270-271.
[2]張麗.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市社區老年文化建設路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05):78-82.
[3]陳昫.論“文化轉型”與老年社會工作創新[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5):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