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B站”作為非區域性的言語社區不僅突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新的網絡言語社區。社交媒體不受地域限制,很多人質疑是否構成“言語社區”,正是因為這是一個發展性的理論,更需要將言語社區非區域性言語社區的研究深入探究。
【關鍵詞】言語社區;網絡;社會語言;社交媒體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210-01
一、網絡言語社區發展狀況
網絡語言的建構由于大量的新語言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構建言語社區的要素之一,地域要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普通話隨之普及開來,這樣民族本身的相互精神聯結就形成了;另外一個因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不再使用電視機了,而是用電腦、手機客戶端來觀看視頻,有的網站如這次討論的B站,就是一個例子。這些觀眾來自五湖四海,這是地域要素不具備的條件,受年齡、教育程度、經濟條件等因素,但是它確實又形成了一個新的言語社區。
二、新媒體對網絡言語社區的影響——語碼轉換
(一)語碼轉換的動因
語碼轉換的動因有很多,在B站使用語碼轉換,有心理上的幽默的表現,引用別人說的話等;下面將分析幾個例子。彈幕網流行了幾年了,彈幕網不像其他的視頻網只能被動地觀看節目,彈幕網可以自由地表達想法,然后這些留言會出現在視頻上供其他觀眾觀看。久而久之,彈幕網也形成了一個語言社區,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術語和語言習慣。
有些語碼轉換有一些特別的用處,可以起到令人愉悅的感受??吹揭欢我曨l,覺得很好笑,一般人會留言“哈哈”或者“呵呵”等,但是我這里所說的彈幕網,一般會發“23333”,或者留言“紅紅火火恍恍惚惚”?!?3333”這個我無從考據,因為有好幾個版本的源頭,現在還沒有找到源頭。“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等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這是“HA HA HA HA HA HA HA HA”的首字母縮寫。當輸入“HHHHHHHH”,電腦會出現“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和“紅紅火火恍恍惚惚”,這部分觀眾使用了后者,有一種強調笑得不行的感覺。這就是一種想要獲得幽默的感受。
(二)語碼轉換使用的場景
B站特有的語碼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情況需要分場景。
1.語碼的使用不當會造成誤會。很多時候,語碼轉換是需要分場合的,上一分鐘還在看B站彈幕網,正在發彈幕,“23333”,下一秒,班級群傳來了一個笑話,這時候,大部分人會發出“哈哈哈”的表情包或者“哈哈”的文字,而不是使用“23333”。這里的使用場景的轉換,并不是要體現自己的地位不同,也沒有去刻意尋找共同愛好的人,而是怕發到班級群里,大家看不懂“23333”的符號,從而因為被忽視而感到尷尬。
2.當一種語碼缺乏某一表達手段的時候,觀眾就會尋找另外一種語碼。彈幕網主播問:“大家能不能聽到我說話,可以聽到的扣1。”然后彈幕就會出現許許多多不同的人打的數字1。這里的1表達了一種贊同,就是“收到、可以”的意思,和數字意義無關,只和1這個符號化有關。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反應文字可以回復“收到”,但是通過語碼轉換,1使用的效率顯然是快于“收到”兩個字的。只需要打出數字1,再按出空格鍵,一共兩個步驟,相對于拼音輸入法打出“shoudao”加空格快了6個字母。這時就強調了收到的迅速,超出了漢語本身的收到的含義。如果面對面交流時,對方問你能不能明白他的意思,你脫口而出回答數字1,對方肯定以為你答非所問。
三、B站言語社區的組成要素的變化
言語社區的要素可以分為五個要素,分別為地理、人口、心理認同、生活方式、公共設施。然而B站的言語社區是抽象化的言語社區,但是整體來說集中在中國,使用人群地域上集中在上海、重慶、北京等地,這可以是一個變相的漢語言的地域分布。其次,選取B站作為視頻網站,說明有共同的審美情趣,本身也是一種精神的聯結。公共設施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桌椅板凳,而是首先說是網站,網站的氛圍環境、彈幕等組成了“公共設施”。此次調查中,對于生活方式并沒有進行調查,只能從幾個側面反映出每天使用的該網站的網民為47.21%,1-2天使用會登錄該網站的比例為23.18%。
四、結語
分析言語社區,必然不能脫離時代的背景。既然形成了新型的言語社區,我們是不能回避的,它是隨著新的時代潮流演化出來的,所展示出的言語社區理論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從新媒體的角度展示新語言變體,來探討是否因為B站構成了新的言語社區,從一個新的視角對言語社區進行補充,而并非是一個生硬的附和。語言變異有人認為是一種對漢語純潔性的損害,干擾了漢語標準化的應用。個人認為不必過于擔心這種語言變異,漢語體系博大精深,一些像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等詞語并不是從前就有,而是順應潮流的發展產生的。隨著時間的考驗,這些詞語經過沉淀而來,不會阻礙漢語的發展,而會更加豐富我們的語言系統,使漢語更加繁榮。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1997.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2]夏歷.農民工言語社區探索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1):94-101.
[3]于翠紅.語碼轉換動因探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1(1):43-44.
[4]“微時代”與“裸貸”: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的媒介文化癥候審思[J].蓋琪.探索與爭鳴,2017(02).
[5]施玉錦,王薇,王倩穎,趙倩,黃爽,舒華.新媒體對新言語社區的建構與影響——以微信微博為例[J].語言文字應用,2017(5):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