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含
【摘 要】本文通過對女中音聲部“民族化”進程中多種演唱風格研究,論證女中音聲部在我國走多元演唱風格與形式道路的科學性,應當立足于我國民族文化,以中國傳統歌曲為基礎,汲取西方音樂精華并加以融合,走多元化發展道路,為符合具有我國民族審美理念的女中音聲部進行一些探索。
【關鍵詞】女中音;民族化;多元;演唱風格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050-02
一、我國女中音發展概況
“女中音”(Mezzo-soprano)一詞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美聲唱法,音色具有醇美柔和、圓潤寬厚等特質,情感表達自然且真摯,細膩又深沉。女中音聲部在西方歌劇數百年的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于19世紀達到頂峰,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隨著國際之間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美聲唱法傳入我國,五六十年代,女中音聲部逐漸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我國早期的女中音歌唱家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只是翻唱了一些印尼民歌。20世紀60年代起,我國相繼出現了羅天嬋等一批受過西方專業聲樂訓練的女中音歌唱家,很大程度拓寬了我國女中音曲目的演唱范圍。80年代,我國藝術歌曲不斷發展,誕生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等優秀作品,在關牧村等女中音歌唱家的演繹下家喻戶曉,使女中音聲部出現了階段性繁榮。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建立了更科學的嗓音理論體系和完善的訓練體系,使我國女中音聲部得到了巨大發展,出現了如梁寧、楊光等許多走向國際舞臺的女中音歌唱家。
當今世界的文化充滿了交融與碰撞,我國的女中音聲部又該如何發展?筆者認為,我們既不能全部接受西方演唱方式,也不能完全排斥,這些一元論的觀點都違背了對“女中音民族化”探索的初衷,唯有對各種演唱方法的尊重和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是我國“女中音民族化”進程中多元演唱形式的重要理念。
二、“女中音民族化”中的多元演唱風格探究
(一)融合中國民族特色“金氏唱法”中的女中音
中國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通過學習美聲唱法,在繼承我國傳統民歌、戲曲等唱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套特色性與科學性兼具的系統聲樂教學法,稱為“金氏教學法”,培養出了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等一大批優秀的歌唱家。該方法運用了西方的歌唱訓練方法提高歌者身體機能,通過真假聲的混合拓寬音域,先解決聲音問題,再仔細雕琢民族特色與演唱者對作品技巧的把握、情感和韻味。金鐵霖教授強調“嘆到哪從哪吸,吸到哪從哪唱,保持吸氣狀態來歌唱。”這就解決了女中音在演唱中易出現的位置偏低、吸氣偏高、聲音緊張的問題。
(二)少數民族演唱風格中的女中音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歌曲更是具有與眾不同的韻律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諸多少數民族音樂中,蒙古族民歌對女中音的演唱風格有很深的影響。蒙古族人普遍身型高大,共鳴腔體天生較好,也使得蒙古族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女中音歌唱家。
蒙古族的傳統民歌分為長調“烏爾汀哆”“呼麥”等多種演唱形式,發聲方法與美聲唱法略有相似,都強調呼吸的重要性,要求演唱者真假聲結合自然,特別是在對呼吸要求較高的長調中。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不僅唱出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而且融合了一部分美聲唱法,使我國優秀的民族歌曲傳遍中國,走向世界。
藏族民歌中建立在真假聲混合之上的特殊發聲技巧,如“縝固”技巧的運用,即氣息和本嗓配合而形成的一種跳音技巧;“滑音”的運用增加了旋律的柔美與婉轉;來自藏族的女中音歌唱家降央卓瑪,用通俗與古典結合的作品風格,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風格多樣的音樂作品表達,為我國女中音演唱風格的創新做出了新的嘗試。
豐富多彩的民族歌曲種類與風格,如傣族風格民歌《月光下的鳳尾竹》、維吾爾族風格民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都對我國女中音演唱形式和風格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探索傳統少數民族唱法與現代女中音演唱形式風格的契合點和共同點,才是發展我國女中音演唱風格的根本途徑。
(三)“原生態民歌”中的女中音
原生態民歌往往帶有強烈而鮮明的地域風格,如青海民歌“花兒”,講究“眼里瞧,心里編,口里唱”,在勞動時把見聞通過歌曲的方式唱出來。原生態民歌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情感表達自然真摯,是勞動人民的杰作,是大眾語言文化的升華。
女中音的唱法和訓練方式講求嚴謹科學性,在規范的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空間。固定的演唱風格很容易造成固化演唱風格和聽眾的審美疲勞,“原生態民歌”中的淳樸真摯的情感與單純不加修飾的唱腔更容易觸動人的心弦。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教授認為:“對觀眾而言,歌曲的最高境界是感動,而感動的基礎是真實。”當今時代,多元化發展逐漸成為趨勢,在“女中音民族化”演唱風格發展進程中,對于一些含有女中音音色特點的“原生態”民歌,應當積極學習,吸收更豐富的演唱風格及特點,拓寬女中音演唱風格的廣度與深度。
(四)戲曲唱腔中的女中音
目前戲曲已有超過330個戲種,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聲腔演變而來,如,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京劇是四大徽班入京后吸收昆曲、秦腔中的部分曲調、唱腔和一些民間曲調演變而來的國粹藝術。戲曲的發聲以行當來劃分,每個行當又分為不同的派別,在演唱風格上存在差異。
戲曲文化中具有女中音音色的唱腔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如豫劇中“崔派”深沉厚重、“常派”高亢粗獷,在唱功上有著“字兒正、句兒穩、味兒濃、板兒準、腔兒圓、氣兒滿”的主要特點,這些戲曲的演唱技巧和曲式曲風都為豐富女中音的演唱風格提供了可汲取的營養;帶有戲曲風格的聲樂藝術歌曲作品如《越人歌》《千古絕唱》等,都要求演唱者具有極強的歌唱能力和對多種風格的駕馭能力。若能將戲曲和女中音的演唱風格和方法相結合,將豐富女中音的演唱體系,更科學地提升表演藝術水平。
三、兼收并蓄,開拓創新
對于一個來源于美聲唱法的聲部來說,要想立足于當今的中國,必須要走“女中音民族化”的道路,立足于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拓寬其在我國音樂文化中的發展道路。建國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審美水平日益提高,豐富的演唱形式與藝術表現力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訴求。對于女中音來說,在作品的選擇上,不必過分拘泥于演唱聲部的問題。在我國當代聲樂藝術的發展中,聲種的界限也在逐漸模糊。對于唱法的運用,應當建立在所表達歌曲的內容、主題和情感之上,能融會貫通多種演唱風格,全面演唱出歌曲要求的音色、音域和技巧的便是好的演唱者。
筆者認為,“女中音民族化”應當遵循“和而不同”的指導思想,在原有傳統唱法上開拓創新,融合多種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演唱風格,只有不斷追求多元演唱風格,重視個性化和多樣化,淡化聲部的概念,各種演唱風格相互滲透和借鑒,博采眾長,走民族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才能使女中音在民族化進程中脫穎而出。
四、結語
歌唱是實踐的藝術,我國女中音在民族化進程中應以民族文化為依托,將西方美聲演唱技巧與中國傳統唱法相結合,汲取二者之精華,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充分運用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演唱形式與風格,勢必會給女中音唱法和創作帶來更寬的發展空間,得到觀眾的認同,提升我國女中音聲樂作品的國際地位。現代文化是融會貫通的,追求創新與個性,“女中音民族化”進程中的多元唱法必將適應新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陳燕.女中音中國聲樂作品研究探討[J].中國音樂,2009(1).
[2]樊祖蔭.由“原生態民歌”引發的思考[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1).
[3] 趙玲.京劇唱腔與美聲唱法的藝術比較 [J].廣州大學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