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銀飾在歷史上也曾經受到很多民族的青睞。也正是因為這樣,銀器飾品也成了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這種載體,融合了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并且也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云南臨滄地區,生活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銀飾皆有自身的特點,并且都是經過很長歷史的沉淀。但是,為了促進這些銀器飾品的長久留存和發展,還需要加強保護。在本文中,就針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少數民族;銀器飾品;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J528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192-02
在現代社會,云南臨滄少數民族銀飾的設計特點也有了一些變化,雖然各個民族在銀飾的設計和加工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特點,但是卻不再只是為了單純地呈現該民族特有的藝術形態,而是具有混合性的特點。如今,這些少數民族的銀器飾品已經經過了幾百年歷史的發展,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以及精巧的工藝震撼了人們的眼球。不僅為人們呈現了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
一、云南臨滄少數民族銀飾
(一)概述
自古以來,云南就號稱“有色金屬王國”,涵蓋著十分富饒的銀礦資源。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也為云南銀器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云南地區擁有著十分豐富的銀礦資源,也具有悠久的制銀歷史。在云南當地,各個少數民族都會將制銀技術和銀制品大量用于生產生活中,尤其是裝飾方面,更是創造了燦爛的銀飾文化。當然,臨滄地區也不例外。曾經有人認為,云南臨滄地區的少數民族都是以全身上下穿金戴銀的方式來炫耀自己的財富。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誰能把財富背一輩子,誰又能把財富擁有幾千年。而他們展示的,也并不是財富,而是一種美,一種精神。他們身上的銀器飾品,也可以說是一種飽含民族追求、創造、信仰以及寄托美的信物。作為財富來說,銀是會被消耗、揮霍的,而只有銀飾代表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永恒。
(二)內涵
從實質上來說,云南少數民族飾品其實是每一個少數民族的重要標志。從云南少數民族的銀器飾品上,人們不僅可以一眼識別民族類型,而且也可以根據不同少數民族的款式、色彩以及斑駁絢麗的紋樣圖案等來了解不同少數民族所處的地域環境、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除此之外,作為少數民族的精神顯像和族別符號,云南少數民族的銀器飾品也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
而云南少數民族的銀飾,又具有十分強烈的藝術之美。并且在不同的少數民族中,千姿百態的服飾又與艷麗的銀飾搭配恰當,讓人不知不覺間進入到藝術的世界。除此之外,云南少數民族的銀器飾品與服飾款式之多,也是絕無僅有的,色彩艷麗,與銀器飾品搭配起來神奇、絕美。簡單來說,少數民族銀器飾品的藝術與民族服飾的搭配,是十分恰當的。
二、云南臨滄少數民族銀器飾品的美之所在
(一)以大為美
在云南臨滄境內,居住著佤、傣、彝、布朗、德昂以及拉祜等23個少數民族,呈現著一種多元化、多形式、多層面文化互通共存的局面。而在不同的民族中,在銀器飾品的加工和呈現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是,在云南臨滄少數民族中,銀器飾品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卻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女性頭飾的制作方面,更是十分明顯地體現出銀器飾品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
(二)以多為美
在云南臨滄少數民族中,銀器飾品呈現出“多”的藝術特征。很多少數民族在佩戴銀飾方面,都講究以多為美。包括耳環、項圈以及腰飾、腑飾等都悉數佩戴在身上,重疊反復,具有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現象,尤其是以苗族最為常見。但是,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其他少數民族也不難見到。比方說,德昂族的腰箍就可多達三四十圈,可謂是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從這也可以知道,追求繁縛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大多數少數民族皆是如此。
(三)造型之美
在云南臨滄境內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佩戴獨具特色銀器飾品的傳統。而且,大多的銀飾都是以花卉、龍紋、魚紋、回紋及各種幾何形態為裝飾圖案,而且種類繁多,比方說項圈、手鐲、腰帶、臂箍等,大多數的銀飾都是作為裝飾點綴而佩戴的。并且,玲瓏精美的民族銀器飾品,通常是男女皆有的。除了種類多,每一種的款式也比較多,例如手鐲和項圈,不僅有實心的,也有空心的、泡花的等,而頭花有鳳尾的、銀花帽的等。不同的少數民族,在銀飾的造型、圖案以及大小重量和加工工藝方面,都有所不同,保留著自身的特點。但是,總體來說,這些不同少數民族的銀器飾品在造型上,都具有大方自然、粗壯有力、生動突出、多樣統一和形象概括的民族特色。而且,這些銀器飾品所反映的內容也十分豐富。
(四)花紋之美
從實質上來說,銀飾的造型和花紋不僅充分反映了人們的文化涵養和生活習俗,而且也顯示了人們的高度藝術才能和智慧。民族不同、居住環境不同,那么銀器飾品的花紋在取材方面也會不一樣。具體來說,在云南臨滄少數民族中,銀器飾品的花紋大多取材于蝴蝶、花草、鳳凰、水族動物、錦雞和山雀等形象。比方說,龍和鳳的形象,就是大多數人都喜愛的紋樣,其紋樣不僅美麗,而且還具有吉祥的含義。例如,龍象征著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和莊稼豐收,而鳳則象征著美麗、和平以及自由。并且,作為一種具有很長歷史的民族民間藝術,銀器飾品的加工工藝通常也十分突出,制作者大都為民間工匠,并且全是手工制作。
(五)個性之美
從古至今,雖然時代在不斷變遷,但是云南臨滄少數民族的飾品,卻始終都是每一個少數民族的重要標志。作為云南少數民族的精神顯像和族別符號,云南臨滄少數民族的銀飾業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具體來說,云南臨滄少數民族銀飾的藝術之美,主要體現于其能夠與少數民族那千姿百態的服飾、鮮明艷麗的顏色進行有效搭配。云南臨滄少數民族的服飾顏色、款式之多絕無僅有,而且色彩艷麗、神奇絕美,但是銀飾卻能夠與這些服飾很好地搭配,并且呈現出民族個性的特色,展現出自身獨特的民族飾品藝術與民族個性的特色。雖然任何一種民族飾品藝術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個性特色,但是由于云南臨滄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審美觀念都具有獨特和豐富多彩的特點,所以銀器飾品藝術的民族個性特色也就尤為突出。
三、對少數民族銀器飾品加強保護的對策
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僅僅在云南臨滄境內,就居住著20多個少數民族。并且,這些不同的少數民族也都具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服飾與裝飾佩戴的工藝飾品。并且,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民族銀器飾品也都融進了特殊的文化內涵。一個民族的銀飾藝術,也是一座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的寶庫。其不僅具有不同的形象特征,而且也充分地體現了各個少數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簡單來說,針對銀器飾品的保護,更多的是指對銀器制作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合理地利用教育來進行保護和傳承
在現代社會中,有關云南臨滄少數民族銀器飾品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的問題,已經開始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而要想有效地保護銀器制作的傳統手工藝,那么也需要注重對民族民間手工藝的主體進行傳承與創新。
具體來說,銀器飾品民間手工藝發展的核心,必然是保護、傳承以及創新。在現代社會中,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復興傳統手工藝,也是完全可以的。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云南臨滄境內,豐富的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資源都在農村地區。而農村地區的孩子要么進入到高等學校學習專業知識,要么到他鄉打工,很少會有人去學習、傳承民間手工藝。所以,這樣也就導致了農村子弟在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方面沒有過多的意識。針對這種情況,當地政府就可以在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地區組織一些實踐性的學生集體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合理地融入銀飾文化的歷史、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操作等方面的內容,以此來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提高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認知水平。而這對于銀器飾品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保護與傳承來說,都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二)積極創新
如今,時代在大力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民間手工藝人不著眼于人們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在圖案、工藝以及造型等各個方面加強創新,那么必將無法吸引人們的目光,并且無法促進銀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加強創新也是勢在必行的。但是,銀器飾品的材料是無法創新的,工藝的創新空間也很小,所以唯一能夠創新的就是飾品的造型和紋樣。在銀器飾品的制作工藝流程方面,大多數少數民族銀飾的傳統工藝都是鏨刻、花絲以及焊接等,這些工藝都是在數代手工藝人反復不斷地實踐中積淀傳承下來的,意義極大。而要想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銀飾工藝,民間手工藝人就需要根據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選擇一些新穎的紋樣或者是積極地探索和創造新的銀飾造型,以此來使得古老的銀飾文化在現代化的潮流中得以長存和發展。
(三)通過相關政策來予以支持
針對云南臨滄少數民族銀飾的保護和弘揚,其實也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但是,這一工作十分艱巨。其不僅意味著少數民族的銀飾文化環境要保持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且也需要其在現代社會中進行創新和發展。因此,這就需要更多的保護。為此,政府就應該針對這一情況來制定相關的政策文件予以支持,積極地建立起相應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法律法規保護體系,調動人們積極性,使其積極參與到文化保護工作當中,從而促使廣大民眾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覺。
四、結語
總而言之,加強對云南臨滄少數民族銀器飾品的保護,對于民族民俗人文科學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來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情況中,就應該注重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對這一藝術的保護。例如,合理地利用教育來對少數民族銀飾進行保護和傳承、積極創新設計與制作方法、通過相關政策來予以支持。
參考文獻:
[1]高天星,李杰石.民族銀飾文化的傳承與弘揚[J].美與時代(上),2019(02):8-10.
[2]王小波.民族地區銀飾業及其專利現狀分析[J].山西農經,2017(19):129-130.
[3]黃玲.苗族銀飾的現代境遇:兼論貴州少數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發展的轉換路徑[J].美與時代(上),2017(08):40-41.
[4]張莉.現代產業背景下民族金屬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以云南大理鶴慶銀飾銀器制作為例[J].藝術科技,2016,29(11):136+103.
[5]楊蓓.少數民族銀飾文化的符號學意義——以苗、彝族銀飾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6(02):107-110.
[6]梁永華. 白族銀器手藝傳承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