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偉 王永剛
摘 ? 要:管棚法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水庫工程的施工工藝,通過在工作面打入厚壁鋼管,以此防止水庫在排沙、泄洪過程中造成泄洪洞塌方,為工程建設提供增強地層承載力的支護方法。本文以水庫為例,探討其在排沙泄洪洞發生塌方時,采用管棚法的方式進行補救,具體工序包括回填和固結灌漿、管棚加固等。本文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簡要介紹水庫的工程概況,其次塌方后水庫處理方案,最后是管棚法施工工藝以及應用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管棚法 ?水庫 ?塌方處理 ?超前注漿
中圖分類號:TV51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2(c)-0013-02
管棚法工藝適用于底層較為軟弱且施工條件困難的底端,如塌方體、砂土質地層等,容易在工程建設中出現地層變形情況的場地。施工所用的基本材料有鋼管、水泥砂漿,其應用強度取決于鋼管的直徑、壁厚,以及水泥砂漿的配置原料等。
1 ?水庫概況
該水庫的用途主要供農業灌溉、工業和防洪泄洪,是大型的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容量、泄洪洞內徑、開挖直徑、洞長分別為10665萬m3、8m、10m、300.3m。
排沙泄洪洞位于傾伏倒轉背斜的倒轉翼上,巖層結構較為脆弱,并且巖類較為復雜,以Ⅲ、Ⅳ類為主,針對其斷層進行切割,發現巖層走向、洞軸線呈現平行的狀態,這些因素互相影響下,使得排沙泄洪洞的圍巖結構不穩定。同時經過分析發現,該部位的巖體在施工階段沒有采取必要的支護措施,從而出現了冒頂大塌方的情況,最長的塌方段達到85m,涌渣范圍達到105m,冒頂40m處出現的塌方呈現倒漏斗形,總體塌方量為1.5萬m3。針對水庫面臨的塌方情況,采取回填砂漿、固結灌漿、管棚法施工等處理方案[1]。
2 ?水庫處理方案
2.1 塌方搶險
當塌方出現后,針對上下游的塌方渣體進行封堵,材料使用2m厚的漿砌磚,通過這一方式實現臨時支護的作用,然后采用C15混凝土澆筑拱圈,寬度在3.2~6.4m,厚度為60cm,使得拱圈能夠從下游向上游推進,以涌出的渣體共同組成新的應力承載圈,以此降低塌方區的應力,從而發揮搶險施工部分的臨時支撐作用。
2.2 回填砂漿以及固結砂漿
在水庫塌方處的上游,采用C20的混凝土澆筑拱圈,塌落度范圍控制在18~22cm之間。冒頂處澆筑混凝土,應確保混凝土為一級配,塌落度為22cm。根據標記好的澆筑樁號,在相應位置鉆5處150mm孔,采用C15一級配混凝土回填鉆孔,塌落度為22cm,此過程的回填量為1378m3。
為了保證涌出渣體有效固結,在相應部位采取灌漿的方式解決,在泄洪洞上游和下游相應位置,以及檢修閘豎井平臺處,在這3個工作面填入水泥砂漿。灌漿由漿砌磚墻向塌方渣體的順序進行,首先安排輻射孔,為灌漿提供操作基礎。高程為2004.8m采用垂直孔的灌漿方式,自下而上10m范圍進行灌漿[2]。
塌方體外部,灌漿孔應采用梅花形進行布設,孔排距為3m,然后在其邊緣處鉆7.5m的垂直孔。灌漿順序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段進行,當灌漿操作在3m范圍內,那么應選用壓力為0.1MPa;當灌漿范圍在3~5m之間,那么壓力應提升至0.6MPa。中間鉆孔深度可以鉆至隧洞腰線,壁孔鉆探可以灌至洞底。同時要考慮塌方體上部劇烈蠕動引起的變形問題,以及巖體不慎不夠脆弱,采用水、水泥、砂同等比例的配置方案,配成水泥砂漿灌漿,上述操作完成后再鉆孔內插入兩根28mm的螺紋鋼筋,為了提升插入鋼筋的抗壓強度,還要在鉆孔處進行焊接。
為了確認灌漿的效果,在此工序完成后進行壓水和聲波探測試驗。試驗結果要滿足以下要求:壓水試驗透水率<3Lu,巖體縱波速度<500m/s,洞頂10m以下的最高速度應達到3190m/s。
3 ?管棚法施工
3.1 鉆具工作室
為了確保棚管安裝符合施工要求,操作空間在原基礎上要向外擴大50cm,然后在相應位置掛網錨噴支護。錨桿長度、直徑、間距、網筋間距、混凝土厚度分別為4m、25mm、1.5m、15cm、15cm。
開挖鉆具工作時,在靠近混凝土的部位采取光面爆破的方式,工作室的開挖量應在60m3,比起洞徑為10m的開挖方量,超挖18.3m3;比起鋼管棚架的超挖方量為7.9m3。開挖渣體應將其放置在洞軸線下部,然后利用裝載機均勻攤鋪在混凝土底拱上。第二次開發鉆具工作室,支護棚管的鋼管壁厚、徑向孔斜、間距、孔深、排距深分別為6mm、25°、40cm、5~6m、1m,采用I25b工字鋼,鋼管間距應保持在0.5m,完成上述操作后再在相應位置掛網噴混凝土。
在裝載機上安裝鉆機,然后共同運至工作室,采用兩臺對稱布置的形式,分別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順序,確保工作平臺可以分為3層,并且保證層高為2m[3]。
做好上述準備后,進行鉆孔操作,共布設7鋼拱架29個孔,孔距為50cm。在鋼管棚架的兩端安裝棚管,搭接長度保持在5m左右,鉆孔位置布置由內向外呈環狀錯開。為了保證較好的灌漿效果,要配備2種鉆頭,根據實際灌漿效果來選用,若是灌漿保持良好的灌漿效果,那么采用130mm的鉆頭,若為否則采用110mm的鉆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鉆孔徑向偏移的角度應控制在1°左右。
3.2 安裝鋼拱架
鋼拱架所使用過的棚管,要求壁厚在4.5~6mm之間,同時確保各鋼管的間距維持在40cm,單根鋼管長度保持在50~200cm范圍內,鋼管之間采用焊接的方法連接。安裝方法分為后裝法、跟管法以及二次工作時棚管安裝。
首先是后裝法,這種方法應用在灌漿效果好的區段,鉆孔操作完畢后再鉆入鋼管,每節鋼管至少4m,并且插入鉆孔后外露的部分達到1.5m。若是每節鋼管設置為26.5m,那么鋼管節數應設置為7節,采用不同長度的鋼管互相搭配。長度為4m的鋼管配5節,長度為3m、3.5m的鋼管各配一節。確認安裝材料后,將管節對準接口,要求在第一節鋼管焊上接管帽,以此為基礎布設4個25mm的排氣孔。
其次是跟管法,這一方法主要應用在灌漿效果不理想的情況,采用的鋼管壁厚為5mm,每一管節必須達到2m的長度,在管節出廠階段就需要配置好套絲扣,以此方便管節之間灌漿。
最后是二次工作時棚管安裝,采用壁厚為6mm的無縫鋼管,同樣在前端布設接管帽,并鉆入3個25mm的孔,然后利用鐵楔固定,首先使用速凝砂漿將管子、巖壁之間的縫隙進行封堵,當砂漿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進行灌漿處理。
4 ?結語
綜合上述,當水庫排沙泄洪洞發生塌方的情況,采用管棚法在事故發生時,采取積極的封堵措施,避免涌出的渣體過多造成更大損壞。做好臨時的支護處理后,再采用鉆孔、灌漿等措施進行補救,避免塌方情況擴大化。
參考文獻
[1] 趙杰斐,趙亞彬.管棚法超前支護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8(8):289-290.
[2] 肖松飛.水庫分層取水工程出口隧洞塌方處理及注漿管棚支護施工方案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6,44(9):109-112.
[3] 胡進文,朱發祥,許健,等.管棚法施工在引大東一干2~#隧洞塌方加固工程中的應用[J].甘肅農業,2014(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