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方 馬召偉
關鍵詞 邊疆民族地區 法學 “雙師型” 教師
基金項目:塔里木大學專業綜合改革項目(220101606);塔里木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2201029089)。
作者簡介:羅云方,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法學教學與研究;馬召偉,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法學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99
邊疆民族地區培養的法學人才主要還是為邊疆民族地區服務,為基層服務,因此邊疆民族地區法學人才培養目標更多還是培養應用型的法律人才。塔里木大學作為邊疆民族地區的一所綜合性高校,雖然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培養的人才85%留在了新疆,68.5%扎根于南疆。培養的法律人才也大多數留在新疆南疆,充實到新疆南疆兵團的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國家機關及法律服務機構中從事法律職業工作,為新疆的穩定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法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要培養出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獨特的法律思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大學生,教師是關鍵,試想如果教師僅僅只是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功底,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法律應用型人才。因此對法學教師的要求不僅局限于較強的理論功底,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業務能力。因此作為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法學來說建設一支既具有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功底和獨特的法律思維能力,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強;既精通法律專業理論知識又擅長實踐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就顯得尤為必要,以滿足實現邊疆民族地區法學高素質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需要。
(一)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不夠,意識欠缺
邊疆民族地區一般地處偏遠,環境惡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交通信息相對閉塞,高校培養的人才要適用,接地氣,能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顯著效果,培養技術型、應用型、適用型人才更受歡迎,這與邊疆民族地區所處環境相適用。因此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在學校整體規劃,專業結構設置,招生規模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重農科理科工科輕文科現象。
邊疆民族地區法學學科發展相對滯后,大部分學校有法學專業但沒有獨立的法學院,這對學科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在學校整體規范發展中往往由于沒有自己獨立學院,受重視程度往往不高,在各種發展規劃中往往排名靠后,甚至受到忽視。塔里木大學作為邊疆民族地區高校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在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同樣存在重視程度不夠,“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意識欠缺。這種重視程度不夠隊伍建設意識欠缺不僅僅體現在學校學院層面,在系所辦公室甚至法學專業教師自身都存在這一現象。
(二)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人才流動性較大
邊疆民族地區法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來源相對比較單一,對“雙師型”一般不做要求。在教師隊伍引進時主要重點考察專業是否對口,是否985、211高校,政治審查是否過關,身體條件是否達到健康,面試授課是否達到教師授課的基本要求和水平等,對是否有實踐經驗不做具體明確要求,塔里木大學也不例外。因此他們雖然具備較為扎實的理論功底,較好的前沿知識,最新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但普遍缺乏實踐經歷,基層工作經驗,以至于往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利于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邊疆民族地區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高學歷高層次教師欠缺,具有司法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不多,甚至個別課程開設都比較困難。以塔里木大學法學專業為例,法律系現有專業教師14人,他們來自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云南大學等多所全國知名高校,絕大多數都是走從學校到學校工作路線,往往缺乏實踐經驗和經歷,導致理論授課教師較多,實踐授課教師較少,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比例偏低。就拿法學來說,14人中有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有8人,具有行業經歷的教師共5人(其中1人曾從事過審判實務,4人為兼職律師),這5人中有2人從事辦案較少,實踐經驗較為欠缺,因此嚴格意義上算得上“雙師型”教師隊伍就3人,占專任教師比例為21.43%。這離與教育部規定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合格線50%相差甚遠。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比例嚴重偏低,將直接影響法學人才培養的質量。
邊疆民族地區法學教師隊伍人才流動性較大,具有司法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流動性更大,人才流失嚴重。由于邊疆民族地區學校區位劣勢,總體環境影響因素等影響,再加上對法學教師隊伍,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重視程度不足;大部分學校有法學專業但沒有獨立的法學院,種種因素疊加,無論是對專業的發展空間,還是教師個人自身發展空間和個人收入水平都極為有限,很難留住“雙師型”教師隊伍。塔里木大學法律系教師流動也不例外,尤其是高學歷高層次高職稱和“雙師型”教師流動性較大,法律專業設置至今整整20年,前前后后離職的教師就有13人之多,嚴重影響了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三)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配套機制缺失,缺乏激勵機制
邊疆民族地區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配套機制缺失,要想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如果沒有一套科學、合理、規范、可操作的良好的配套機制那就只能是空談。塔里木大學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并沒有明確的硬性要求,在績效考核、年度考核評優、職稱評定等方面都沒有特殊的考量,缺乏明確的配套評價機制依據。在這種以績效考核、年度考核評優、職稱評定等指標分數為指揮棒的考評模式下,以至于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課題申報,科研論文寫作,教材專著出版,教學科研成果申報評獎等能為自己各項績效考核評價爭分方面,哪里爭分多、爭分快、爭分容易就把精力投向哪。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各項績效考核評價中卻得不到體現或傾斜,勢必影響教師精力的投入。
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沒有激勵也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也就沒有積極性和創造性。塔里木大學同樣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限制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缺少政策導向性和激勵性,缺乏提高教師自身建設的能力和積極性,勢必影響教師潛能的發揮,從而影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一)提高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程度,轉變意識
法學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學科,在注重基本理論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學生法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法學培養面向邊疆,服務基層的應用型人才更應該如此,這就對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首先,要求學校學院層面轉變意識,確立法學“雙師型”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程度。其次,要加強與實務部門的聯系與合作,為法學教師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提供良好條件和保障。最后,完善實踐教學基礎設施,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力度,保障法學“雙師型”教師實踐教學有序開展,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水平。
(二)加強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留住現有人才
加強邊疆民族地區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雖然有許多途徑和辦法,總結起來大致三個模式即“引進來,走出去,請進來”,其中走出去,留住現有人才是關鍵。
“引進來”模式是學校在進行人才引進招聘的過程中直接將具有法學“雙師型”資格資質的教師引進來,不僅可以直接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而且還可以通過“傳、幫、帶”效應指導部分年輕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進而推動法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這種模式需要改革當前人才引進制度,適度放寬引進條件限制,就能起到良好效果,對內地高校來說比較實用,但對于邊疆民族地區來說由于區位劣勢,總體環境影響因素等,導致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進非常困難也是不爭的事實,唯有高薪引人,以情引人,留住人才。
“走出去”模式就是教師通過到公檢法及律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進行掛職鍛煉,更好更直接接受實踐鍛煉,豐富自身的閱歷,提升自己實踐技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完美融合,增強靈活運用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是最為有效最為穩定的模式,也有利于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穩定。為此學校應建立教師培養長效機制,為老師掛職兼職創造條件、提供方便,形成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渠道的良性循環。學校可以加強與實務部門的合作關系,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法律事務辦案操作實踐,定期選派部分年輕教師到實務部門接受實踐鍛煉,親身接觸法律實務,有利于教師積累經驗,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司法實踐能力,提高教師處理案件能力及指導學生的實踐能力。
“請進來”就是聘請業內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到學校做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學術交流、重大熱點案件討論,從事實踐性較強課程的講授,不僅豐富了法學教學的形式,而且還暫時彌補“雙師型”教師不足的困境。塔里木大學法學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中就有《審判實務》《檢察實務》《法律談判》《法律診所》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就目前專業教師來說很難勝任,這就需要聘請兼職教師來授課。前期已經聘請了部分實踐經驗豐富的法官,今后還需要聘請部分實踐經驗豐富的檢察官和律師。一方面他們可以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實踐知識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與實務部門的溝通聯系,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建立健全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配套機制,完善激勵機制
加強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要建立健全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配套機制,完善激勵機制。制度是風向標指揮棒,起著導向作用,沒有建立健全的配套機制和完善激勵機制做保障,很難實現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因此要從法學“雙師型”教師合理考核評價體系,管理機制,激勵促進機制等方面加強制度設計,制度設計要具體可操作可量化。教師特別看重職稱評定、績效考核、年度考核評優、酬金分配等方面,學校可以在這些方面向“雙師型”教師給予政策傾斜,不僅有量化指標量化分值,而且還要體現政策導向。用制度來規范保障“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導教師自覺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調動激發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的積極性,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維.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2).
[2]李娜,張彤,徐冰.論應用型本科高校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2).
[3]李娜.應用型本科高校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7(1).
[4]李霞.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與路徑分析[J].法制博覽,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