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教育實習是高師音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關鍵一環。但是從實習現狀來看,無論是學校對于實習的安排,還是學生自身對于能力的把握,高校與實習基地的溝通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有必要轉變觀念,調整課程設置,建立高校與實習基地共同培養的模式。
【關鍵詞】音樂教育;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122-02
在師范類高校中,為了檢驗學生對于從教能力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對教師職業的認識,教育實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實踐環節,在這個環節,學生要進入中小學校,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進入真實的課堂,從中發現自己在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音樂教育專業也不例外。作為指導教師,筆者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實習狀況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分析,通過隨堂聽課、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
(一)實習的時間安排缺乏科學性
2004年,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其中明確規定了教育實踐環節的時間安排為10-12周,其中見習1-2周,實習8-10周。根據這一指導方案,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安排。但是在真正落實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教育實習安排的時間不合理。實習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教學能力的高低,檢驗結束后,應該對學生教育實習進行科學的評價,從而為學生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能力、彌補教學能力的不足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同時教育實習效果的好壞也直接反映出當前課程設置是否合理,進而對后續課程進行相應調整。通常,師范類院校把教育實習安排在第七個學期進行,實習結束后,學生面臨就業,常常奔波于各個中小學招聘現場。學校在畢業季也不會再安排任何課程。這就相當于把一個“半成品”直接投放到市場上,可想而知,這樣的“半成品”是沒有市場價值和競爭力的。
其次,見習環節執行不到位。雖然很多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都設置了見習環節,但是,真正把見習落到實處,在大學一二年級時,安排1-2周的時間把學生帶到中小學教學實踐基地,實地感受和了解教師工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導向,這樣的學校還是少數。此外,該環節還涉及學生的外出安全,以及中小學實習基地是否具備學生隨時觀摩和學習的條件等比較繁瑣的事宜,因此,有些學校直接取消了見習環節。
(二)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組織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
與普通文科專業相比,師范院校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較低。在四年的求學過程中,文化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是當學生在畢業之際,面臨著學生身份向教師身份的轉變,文化水平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就凸顯出來。如何設計一堂音樂課,每個環節應該如何做到承上啟下、環環相扣,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時如何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等等,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在考驗著學生的思維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應變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與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此外,由于專業特點,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感性思維比較豐富,而作為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之外,一堂完整生動的音樂課更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理性思維。由于以上能力的不足,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課堂紀律松散等問題尤為突出,此外,教學內容設計雜亂無章,教學環節設計比較生硬,教學語言的運用比較隨意和口語化,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備課工作不夠扎實和嚴謹,缺乏整體規劃,對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敏感度不高,導致本應生動的音樂課堂顯得乏味、無趣。
(三)高校與實習基地缺乏有效的管理、指導與考核
實習是檢驗師范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而很多院校往往忽略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進入實習季時,學生往往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前提下,就被匆忙送到了育人的講臺上。進入實習基地后,與校內相比,高校在管理和指導方面表現得有些松懈。由于實習基地學校較多,對學生的安排比較分散,不利于學校的管理與監督。有些學校偶爾會派教師進行短期指導,并未形成常態化的跟蹤、監測與指導機制,加之實習基地對于實習學生缺乏正確的認識,只是單純地為學生提供實習資源,忽略了自身應當承擔的指導任務。因此,學生遇到教學問題時,不能及時得到解答,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學應有的敏感性被逐步削弱,追求高質量教學的欲望也會大大降低。此外,高校與實習基地在聯系與溝通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中小學校各方面條件有限,加之對音樂課的認知度不高,因此對音樂課缺乏足夠的重視,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實習時教其他學科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實習結束后,由于監督和指導不到位,高校與實習基地無法對學生進行客觀、正確的考核與評價,導致學生很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實習的改進措施
(一)轉變觀念,建立高師與實習基地共同培養的模式
2017年11月,教育部決定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提出了“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核心理念。作為師范類院校,課程的設置應以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為中心。因此,師范類高校應主動加強與實習基地的交流與合作,建立高師與實習基地共同培養師資的新模式。高師主要負責音樂教育學的理論學習,如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心理等,以及專業的音樂技能類學習,而實習基地要安排經驗豐富的音樂教師作為實習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如備課、聽課、上課,以及藝術活動的組織等,幫助學生了解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趨勢。針對學生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進行相應的指導和解答。同時,還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學、嚴格的教學實踐能力考核辦法,避免部分學生在見習和實習的過程中態度不端正。
此外,合作培養的時間也要進行相應調整,高師與實習基地之間有必要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學生在大一至大三時基本上以校內的理論學習為主,雖然有些教育教學類課程會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機會,但是,由于學生較多,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的實踐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進行教學實踐類課程時,學生的試講對象都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對于在真正的音樂課堂中,中小學生所表現出的反應是無法把握和應對的,因此校內的教學實踐往往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只有在大四的時候,學生才會走上真正的講臺面對真正的學生。大四的學生面臨就業,其心態有些浮躁,而選擇此時才讓他們進入音樂教學的實操環節,無疑“為時已晚”。因此,見習、實習應分層次、分階段貫穿于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涯中,使之真正參與到常態化教學中。大一時,通過見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初步了解音樂教師的工作,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大二時,開始第一次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意識到自身在教學實踐環節存在的不足。第一次實習結束后,他們會帶著問題更積極、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并且對于大三開始的第二次見習也更加充滿期待。由于經歷了一次實習,因此,大三階段的見習與大一時的見習相比,學生的關注點會發生很大變化,他們自然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細節方面,比如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語言的組織等,把自己的教學過程與資深音樂教師的授課過程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差距。
除此之外,還可以聘請中小學骨干音樂教師走進高師院校,從基礎音樂教育課程的設計、組織、規劃等方面進行細致講解,使學生對音樂優質課的標準與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學校通過學生的教學實踐環節也要不斷檢驗自身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從而清晰把握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脈搏,為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優秀的師資。
(二)見習、實習應建立一套嚴格的考核辦法
見習和實習作為教學實操環節,目前還缺乏一套嚴格、科學的考核辦法,學校安排學生見習的目的有沒有真正達到,在見習過程中學生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否熟悉和了解,這一切都應該做到可監督、可評價,而且,評價要及時。學生在見習時的所思、所想、所學,應該及時得到指導教師的評價與反饋。對于學生實習的考核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要求學生準備一堂完整的音樂課,由高師教師和實習基地教師共同擔任評審,對學生的教學能力進行總體考核;二是通過答辯的方式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是否對音樂教學進行過深入、認真的思考,以及與音樂教學相關的方方面面進行提問,考查學生在教學實踐能力方面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
(三)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進行調整
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因此,音樂教育類課程應該是音樂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而在目前的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中,與音樂技術類課程相比,音樂教育類課程的比重仍然有限,大部分只開設了音樂教學法這一門體現教育性質的課程。因此,有必要增加音樂教育類課程的比重,課程建設應以培養學生從教能力為主,建立一套系統、科學的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并作為專業主干課程來開設,包括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心理、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中小學音樂教材分析、音樂教學方法、音樂教師口語、音樂教學設計。
除此之外,由于高師院校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不高,因此,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普遍較薄弱,這一點在學生學習音樂技術類課程時體現得并不明顯,但是在面對音樂教學實踐類課程時就會凸顯出來,如試講時的詞不達意缺乏邏輯、對教材理解淺薄、教學方法運用單一等。究其根源,是學生不注重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因此,高師院校有必要為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增設相關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如《大學語文》《中國文化》《人際溝通與交流》等,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提升,進而把這些能力運用到他們的教學過程中。
參考文獻:
[1]張杰.新課標視域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策略[J].大眾文藝,2006(15).
[2]王陳芳.從音樂教育專業基本功比賽透視我國音樂教師教育發展[J].中國音樂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