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新的發展階段加強精準扶貧成為政府關注與探究的重點。本文圍繞精準扶貧方面開展了研究,對精準扶貧發展歷程進行了分析,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圍繞如何做好新形勢下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精準管理;問題;對策
新時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強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斷完善農村經濟發展機制,成為目前國家和政府探究的重點。所以加強精準扶貧工作需要從政策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分析與研究,并強化協同管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盲目性,減少資源浪費,最大限度降低風險,讓更多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面共享。加強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基本經驗與對策探究,具有重大的發展意義和社會價值。
一、我國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現狀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扶貧工作就非常重視[1],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與實踐探索,扶貧工作不斷推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具體歷史沿革與特征分析如下:
(一)扶貧初始階段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扶貧。20世紀80年代,東部地區逐漸出現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等新的發展理念,發展到90年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模式越來越成熟和穩定,形成特色性體系,并逐漸將國家扶貧工作與其進行融合。1997年隨著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出臺,扶貧工作正式走上了正軌,農業產業化形式趨于穩定,且經驗對扶貧開發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二)扶貧發展階段
該階段從2001年開始,發展到2012年。伴隨國家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的提出和實施,扶貧工作正式以理念的形式出現并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來進行研究和探索。在這一階段國家在中西部地區開展國家級扶貧開發縣鄉鎮的攻關,通過明確扶貧目標和范圍,更好地為扶貧工作的開展積累豐富的經驗。扶貧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造血優勢不斷凸顯。2012年年底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發生率下降[2]。
(三)精準扶貧成熟階段
該階段是從2013年開始發展到現在。當今隨著十九大的召開,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更加突出特色化和精準性,精準扶貧的理念從2013年提出以來相關的戰略思想不斷拓展,國家在精準扶貧方面形成了更為完善的管理政策機制[3],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大的支撐。從2013年到2019年年底,連續7年每年減負1 000萬人以上。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縣宣布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基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我國減貧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二、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基本經驗分析
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到現在,扶貧開發模式不斷優化,取得了很多成熟的經驗。
(一)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衍生產業不斷延伸
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各地區都在緊密結合國家最新的政策要求等突出主導產業的特色優勢,充分集合形成了規模效應,以期更好地實現收益最大化。同時伴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生態農業的發展,農村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向著更加規模化和產業化的方向延伸,越來越多的名優產品不斷推出,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旅游等文化資源的挖掘與產業發展等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二)貧困內生動力不斷激發
通過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圍繞產業扶貧,從如何激發內生動力的角度來進行貧困根源的挖掘,從扶智的視角通過扶持教育產業等更好地幫助廣大農村建設者增強農村建設的信心,提高農村發展的決心,學習更多的技術和先進的方法等,激發貧困內生動力,精準扶貧工作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實現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
(三)加強精準扶貧,打造更多的品牌工程
目前在開展精準扶貧的工作中,不同的地區都在積極探索新的扶貧發展模式,針對如何利用地理優勢、自然資源等進行產業扶貧特色的打造。在品牌文化產業打造的過程中,產業特色不斷凸顯,既為農戶帶來了更多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也為農村地區特色產業推廣等提供重要的機遇,消費市場不斷擴大。
(四)利益聯結體系不斷形成和完善
目前出現了多種類型的模式,比如“公司+農戶”模式、“合作社+農戶”模式等[5],各地區結合基礎發展模塊衍生出更多的模式,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等不斷加強精準扶貧體系的完善,強化利益協同,加強利益聯結機制的構建,從而更好地夯實基礎,提高綜合競爭優勢。
三、加強精準扶貧工作有效開展的對策探究
當然在看到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和經驗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目前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依然存在的不足
1.政府資金投入與產業發展融合之間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
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政府準確定位加強政策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但是目前政府在資金投入方面力度不夠,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另外,投資取向欠科學,沒有充分和地區產業發展需求結合起來進行體系化配套實施,政府資金投入與經濟發展融合之間兩者沒有實現有效的融合與協同發展,從而不利于發揮資金扶持優勢,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2.精準扶貧工作發展模式不夠多元化
目前在精準扶貧工作發展模式雖然進行了一些創新探索,但是整體上看精細化程度依然不夠,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發展管理模式依然比較粗放,相關的扶貧發展機制不夠健全,從而不利于推動區域有效融合,也不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縱深發展。
3.扶貧相關方利益不均衡
目前扶貧工作主要是對扶貧地區和人口來實施的,但是扶貧主體不一樣,整體上可以分成政府主導、企業主導以及政府與農戶共同參與三大模式,這些模式各有利弊。比如政府為主導的模式中存在政府干部權力濫用以及利益截留等情況,損害了貧困地區的利益。企業主導模式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不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可能影響效益的實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招工難等問題。
(二)有效解決精準扶貧工作存在問題的建議
1.加強政府對新形勢下精準扶貧目標進行深度探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政府的角度加強整體規劃,通過整體設計來實現激發和引導功能。
2.要加強分類管理和精細化探索,在政府參與的基礎上,探索更多的社會元素參與的機制,明確各級分工,加強農村土地等資源的盤活利用,發展農業扶貧園區等,提高規模效益。
3.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要從造血的角度進行分析,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打造利益協同共同體,提高綜合扶貧效能。
總之,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取得了很多的經驗,但仍需要結合實際加強深度探索,科學規劃、加強體系建設,強化利益協同和精細化管理,發展特色產業,構建衍生發展體系,才能更好地推動工作的有力開展,實現更大的效能。
參考文獻:
[1]彭瑋.我國精準扶貧的階段特征、現實困境與政策創新[J].農村經濟,2019(6)
[2]許旭紅.我國從產業扶貧到精準產業扶貧的變遷與創新實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7).
[3]楊艷琳,袁安精準扶貧中的產業精準選擇機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4]劉建生,陳鑫,曹佳慧.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6)
[5]王姣玥,王林雪.我國精準扶貧風險識別與模式選擇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7(8)
作者簡介:買買提依明·吾守爾(1965-),男,維吾爾族,新疆澤普人,副教授,本科,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