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云紅
【摘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重要途徑,通過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來推進三產融合,實現農村的產業振興。
【關鍵詞】推進;三產融合;實現;產業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鏈條延伸、產業融合、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等服務業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新業態、新模式,達到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農業發展增添新動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一、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文中的一產是農業,二產是農產品加工業,三產是指農產品市場服務業)
當前,三產融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熱點,在部分地區已初見成效,但因農業產業和農村地區的特性,三產融合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
(1)第一產業多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新產業、新業態缺乏;存在重生產,輕加工;重產量,輕質量;重產品,輕品牌等問題,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創收增收能力不強,支撐作用發揮不明顯。
(2)第二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加工水平低、設施簡陋、工藝落后。農產品加工業多數是初(粗)加工,精深加工少,綜合利用加工也少,致使初級產品多,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資源浪費多;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短,名牌產品少;農產品增值不多,市場競爭力弱、帶動能力差。
(3)第三產業中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需求,影響農業農村的發展進步;農業消費性服務業比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起步早些,發展快些,但也存在設施差、檔次低、項目單一、服務簡單粗糙、游客體驗不佳等問題。
(4)真正實現三產融合的產業體系不多。有些項目僅僅是農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簡單相加或捆綁;有些項目僅僅是地域空間上的拼湊,屬于農業種植與工廠毗鄰而作;有些項目僅僅是農業文化旅游概念的炒作,收入主要還是靠種植業;還有些項目僅想到了農產品深加工這一條路徑,收窄了融合的路徑。
二、對實現農村產業振興的幾點建議
(1)因地制宜選好項目,找準三產的融合點。在農村選擇產業要慎之又慎,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的自然資源稟賦、傳統產業優勢、歷史文化資源等條件,充分利用區域優勢,選擇合適的產業,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漁則漁,宜游則游……如果不顧實際,照抄照搬別地的產業,容易“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可能會導致產業發展失敗。
項目選擇要堅持市場化、特色化、綠色化、新興化等原則。選擇產業不僅要考慮產品的未來市場情況,還要迎合人們求新奇、求健康、求環保、求文化、求休閑等消費潮流。建議圍繞“三品一標”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做文章。
項目決擇要嚴格按照決策程序,通過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環節,決定是否發展選定項目,不能搞拍腦袋決策。否則,可能會事與愿違。
(2)做“優”一產,夯實三產融合的基礎。做“優”一產,要借力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我國農業的科技貢獻率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提高農民的科技興農意識,進行科技創新,并將科技創新成果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
做“優”一產,要堅持農業發展的規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適度規模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方向。農業的機械化、智能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數量、質量和效率,也可以破解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和非農產業,農業勞動力缺乏的難題。
做“優”一產,要堅持農業發展的標準化和品牌標準化。當前,農產品要么是“養在深閨人未知”;要么是品質不優,想讓農產品脫穎而出,就必須走農業標準化、農業品牌化道路。通過制訂和實施標準,把農業生產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的軌道;通過創建、培育、打造、維護、升級等品牌建設活動,提高品牌的含金量、美譽度和影響力,最終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和品牌價值。
(3)做“強”二產,打通農業增值的關鍵。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中,農產品加工業是核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向上需要農業供給原材料,向下需要配套性服務業及支持性服務業提供各種服務,是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 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做“強”二產,要加大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力度。圍繞區域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提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加工技術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產品的品質和檔次,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綠色高效發展。
做“強”二產,要加快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轉型升級步伐。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的引進、研發、創新和示范推廣,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儲藏、保鮮、烘干、精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裝備條件,減少產后損失。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加大集成技術應用力度,加快技術改造升級,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4)做“活”三產,挖掘農業農村的新價值。農村新型服務業是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繁榮農村,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也是農產品價值提升的關鍵。
做“活”三產,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社會化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在產前、產中、產后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耕、種、管、收、貯、運、售等農業生產服務,解決農民“不愿種地、種不好地”以及農民“非農化、老齡化”等問題,為農業、農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無死角、全覆蓋的相關服務。
做“活”三產,要大力發展農業消費性服務業。利用農業農村的田園風光、鄉土風情、特色產業及優質農產品等優質資源,推進農業農村與教育、觀光、體驗、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農產品的產品屬性升級為服務屬性,擴展、放大農產品的價值,不斷提高農業價值,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