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實現我國承諾在2020年的減排目標以及長江經濟帶低碳發展戰略,分析長江經濟帶對外直接投資對區內碳排放的影響有利于對外直接投資與碳減排協調發展。本文采用 2004—2017 年長江經濟帶11 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研究長江經濟帶對外直接投資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 長江經濟帶對外直接投資增加了的CO2排放量,即對外直接投資每增加1%,CO2平均增加0.0285%,與此同時,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對碳排放量均產生正向影響,技術水平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產生負向影響。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對外直接投資;二氧化碳排放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一)
引言
隨著人們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也上升國際層面,C02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對它的相關研究是關系人類持續、健康、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保持平穩發展,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1298.3億元。CO2排放大國的國際地位以及持續的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對我國國際直接投資與CO2 排放量之間關系的研究已成為眾多學者新的關注點。在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慮到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戰略地位,理清對外直接投資對資本輸出地碳排放的作用與影響,可以使政府與企業決策者在綠色發展的同時更好的制定對外投資戰略,因此,本文將研究分析長江經濟帶對外直接投資對投資地碳排放的影響,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和發展低碳經濟提供相關依據。
(二)文獻綜述
隨著全球環境情況的日趨嚴峻,國際投資的迅速增長 ,以及“污染避難所”假說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被提及與報道,國內外學者對外商直接投資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Peter Grimes運用1980-1996年期間66個國家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Muhammad Shahbaz利用1990-2015年期間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數據,表明外國直接投資導致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建議決策者應該制定全面的貿易和能源政策以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劉華軍的研究結果表示,中國FDI 通過規模、技術、產業結構效應增加了本國碳排放量。Talukdar使用來自44個發展中國家的面板數據,證明了FDI 降低了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劉夏 利用2006—2016 年中國 30 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研究結果發現全國而言,對外直接投資通過作用于產業結構,增加了國內CO2排放,但不同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對地區碳排放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劉秋雨運用2006-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國家的樣本進行研究,分析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并沒有導致東道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反而減緩了東道國的碳排放壓力。而對于這長江經濟帶針對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或碳排放關系的研究還比較少。毛琳(2015)以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對象,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碳排放技術效應、規模與結構效應,結論為負的總效應。汪靜(2015)構建了環境污染綜合指數,通過規模、結構、技術與環境規制效應來研究長江經濟帶 FDI 對環境的影響,結論證明,長江經濟帶 FDI輸入使這一區域環境污染加劇。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關于 FDI 的碳排放效應研究結果各不相同,大多數研究皆是基于全國層面,很難對區域層面國際投資及生態建設提供借鑒。因此缺乏區域層面對外直接投資的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二、長江經濟帶對外直接投資與碳排放現狀分析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在對外直接投資領域表現活躍,2004年-2017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保持持續上漲的趨勢,2004年長江經濟帶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213753萬美元,到2017 年該數額達到30606012萬美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7%,較2004年,增長了143倍。同時,長江經濟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雖然2013年較2012年有所減少,但總量仍然達到了338359萬噸。并且在之后的幾年增長率保持在2%以上水平,到2017年,CO2排放量已達到372747.11萬噸。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
lncit=β0+β1lnfdiit+β2lngdpit+β3lnesit+β4lntechit
i和t和分別代表省份和年份,lncit、lnfdiit、lngdpit、lnesit、lntechit分別表示 CO2排放量、對外直接投資額、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均通過采用對數形式以更好地控制異方差。
(二)變量選取及說明
本文選取了2004-2017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蘇、江西、上海、安徽、浙江)的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和各省《能源統計年鑒》中的能源平衡表。根據IPCC所提供的基準方法,CO2排放量=化石燃料消耗量(標準煤)×C02排放系數;選擇各省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作為對外直接投資測度指標,并進行匯率轉化,根據“污染天堂假說”,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將減少碳排放,故本文預期符號為負;地區生產總值,反映經濟規模效應,越大意味著工業化水平越高,能耗以及碳排放也會相應增加,預期符號為正;產業結構,反映結構效應,以該地區第二產業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第二產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高于一、三產業,相應的碳排放量就越多,預期符號為正;技術水平,反映技術效應,以單位GDP的能源來表示,預期符號為正。
(三)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1.數據的平穩性(單位根檢驗)
為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避免偽回歸,在模型估計前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選取LLC檢驗、Im-Peraran-Skin檢驗、Fisher-ADF檢驗及Fisher-PP檢驗。檢驗結果表明變量lnes、lntech兩個變量在四種檢驗方法下都是平穩的,lnc、lnfdi兩個變量在IPS、ADF和PP三種檢驗方法下是平穩的,lngdp在LLC、ADF和PP三種檢驗方法下是平穩的,綜上各變量皆為I(0)平穩序列。
2.模型形式設定
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確定使用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固定效應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1。
3.結果分析
根據表1,長江經濟帶對外直接投資對地區的碳排放效應顯著為正。與預期結果相反,考慮到投資于不同的產業會對母國的碳排放產生不同影響的前提下,可能長江經濟帶地區并非一味的將別國作為低端污染型產業的輸出地,“污染天堂假說”在現階段長江經濟帶地區不成立。從相關系數來看對外直接投資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平均增加0.0285%。經濟增長對碳排放量的影響顯著為正,即地區GDP每增長1%,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增加0.869%,這主要是因為產業結構和能源資源結構特征決定了經濟發展必須依賴能源消耗,粗放型經濟增長必然導致碳排放量增加。產業結構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關,但是并不顯著。從技術水平的系數來看,結果十分顯著,在本文中的tech的值越大,它所代表的技術水平就越低,tech的值每提高1%平均而言會增加0.991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政策建議
(1)加強國際產能合作。一方面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將高資源消耗的低質量產業轉移到具有市場潛力但仍需要通過工業化發展經濟的地區。另一方面,加強與技術先進國家的產業合作,學習掌握節能減排相關的先進技術,推動能源利用與消費技術向著清潔高效的方向發展,使對外直接投資的良性碳排放效應起主導作用,最終實現長江經濟帶經濟低碳化高質量發展。
(2)優化產業結構,增加低碳產業比重。研究結果顯示,第二產業比重的提升將增加地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此,一方面對第二產業的內部結構以優化為主,用節能高效等綠色產業替代高能耗工業,促進工業終端能源消費向低碳綠色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對產業間比重而言,要注重發展碳排放強度低、經濟附加值高的第三產業,實現資源依賴型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
(3)加強區域合作,將對外直接投資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相結合。長江經濟帶實施對外直接投資應突出自身區位優勢,在相關地區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時,應優先發展能源市場合作,并加大清潔能源的開發力度,形成健全的貿易投資環境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Peter Grimes,Jeffrey Kento. Exporting the Greenhouse: For-eign Capital Penetration and CO2Emissions 1980 - 1996 [J].Journal of World - Systems Research,2003,( 3) : 261 ~ 275
[2]Muhammad Shahbaz, Daniel Balsalobre-Lorente, Avik Sinh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O 2 emissions nexus in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 Importance of biomass energy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17.
[3]劉華軍,閆慶悅.貿易開放、FDI與中國CO_2排放[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28(03):21-35.
[4] Talukdar,Dand C. M. Meisner.Does the Private Sector Helpor Hurt the Environment?Evidence from Carbon Dioxide Pollution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World Development, 2001,( 5) : 827 ~ 840
[5]劉夏,代春艷,辜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什么會增加國內碳排放?——基于產業結構的分析與解釋[J].西部論壇,2019,29(06):73-83.
[6]劉秋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碳排放效應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9.
[7]毛琳.長三角地區FDI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應分析[D].東華大學,2015.
[8]汪靜.長江經濟帶 FDI 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5.
作者簡介:廖嬌(1996-),女,漢族,四川渠縣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學專業(國際金融與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