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濟民



摘 要:新經濟下,企業創新比大量生產更為重要。企業績效是評價生產經營、管理控制、生存運行關鍵活動。然而企業創新行為能否會發揮功效,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降低或加劇企業競爭風險程度,創新績效投入產出效率。因此,本文實證研究分析企業創新與績效關系,推動各層面和節點創新績效評估活動,研究表明:企業創新是企業總體績效主要因素,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剩余價值,為企業盈利提供可能,并且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和創新管理制度都對提高企業績效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從企業長期發展而言,創新管理對提高企業績效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鍵詞:企業創新 ?財務 ?績效 ?新經濟
一、引言
現代社會進入新經濟時代,創新比大量生產更為重要。縱觀國內,通過創新而占領市場地位企業數不勝數。騰訊通過創新15年內做到市值千億美元,位列和聯網四強,是其員工中超過一半都是研發人員,累計申請專利7000項,是大象企業中最執著于創新企業之一。中國制造業創新在新經濟時代中處于炙手可熱狀態。歐盟委員會公布的2018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中國438家企業上榜,占17.52%,其中華為以113億歐元研發投入排名世界地五。可見,中國企業在全球新經濟背景下已嶄露頭角,正實現“制造”到“創造”質變創新。創新已經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主題,今年中國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規劃30年后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尤其我國成立百年之時將進入世界科技強國。
新經濟時代到來給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社會經濟環境同時,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錯誤的創新方式或是沒有與時俱進而導致失敗企業不在少數。從柯達、Nokia、黑莓和Yahoo曾經都是行業巨頭,最終昔日輝煌地位被同行取締。同樣,春蘭空調多元化策略決策失誤最終失去市場主動權。由上企業創新失敗案例看出,創新是有代價的,須把自身置于風險之中。本文主要貢獻從實證分析企業創新和財務績效關系,企業創新是財務績效主要影響因素,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剩余價值,為企業盈利提供可能,并且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和創新管理制度都對提高企業績效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文獻述評
“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持續性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共同存在,以及經濟周期階段性特征淡化的一種新經濟現象。熊彼特認為創新是新生產要素和條件結合體,包括新產品、新生產方法、新市場、新原材料或供應來源和新組織形式。從新技術迅速發展看,華爾特·羅斯托將"創新"發展從“技術創新”,成為“創新”主導地位。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對技術變革和技術創新研究,馬奎斯和邁爾斯提出創新是技術變革的集合,是一個新問題不斷被解決,新項目得到實際應用過程。傅家驥(2015)從市場潛在盈利能力分析,在經濟利益目標驅使下,重新組織生產要素等條件考慮,將為構建效率、效能及節約成本的新組織奠定基礎。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財務績效是企業戰略及實施執行是否為最終經營業績貢獻。關于財務績效研究,學者朱乃平、孔玉生(2014)研究表明,企業財務績效與技術創新顯著正相關,董千里等(2017)認為企業規模對企業財務績效具有交叉關系。李博采、崔也光(2016)認為社會責任、創新研發與發展投入與財務績效呈正向關系,提升研發投入可顯著提高財務績效,則技術創新是提高企業財務績效不可或缺內容。Guth(1990)研究認為一是從產品、成本視角可以增加競爭優勢;二是,從拓展業務領域,可以聚焦新的增長點;對于研發密度多企業基于研發成本投入產出的滯后性特點,則行業影響到創新研發投入產出滯后期(Narin,Lev,1999)。因此,企業創新研發投入對企業利潤增長起正向影響作用(Mario、Seraina,2008)結論與以往學者研究結果相同。
關于研究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之間有正向作用、相關性不顯著,還發現二者呈負相關。陸玉梅和王春梅(2011)、楊敏(2013)等認為技術高新企業投入研發與盈利增長影響顯著相關,且企業R&D影響企業盈余有滯后性。同時企業R&D 投入與財務績效間關系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改變(張永海等,2006),對中小企業(科技型)技術創新與成長性是正相關,而中小企業(非科技型)技術創新與成長性相關性不強(馬鴻烈,2012)。國內外大部分學者研究顯示,企業創新對財務績效呈正向影響;有少部分學者認為,二者之間關系呈負相關作用,且影響有差異。因此,新經濟下創新成是企業發展核心要素,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基礎是不斷地獲得異質性資源,企業研發方面投資得越多,獲得異質性資源可能性就越大,越有利于企業提升財務績效。鑒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1:企業創新投入與財務績效有正相關關系。
四、研究指標分析
(一)研究樣本設計
研究樣本以2015-2017年滬上668家公司,剔除了上市不到3年企業,刪減了部分無法在國泰安數據庫中獲取企業研發投入及財務數據不全上市公司。通過篩選得到了有效數據1966個。研究中涉及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
(二)研究模型和變量定義
本文財務績效衡量指標基于市場指標相對會計指標是企業經營狀況實時反映,則本文采用市場指標托賓Q值作為被解釋變量,衡量企業財務績效,用符號CFP來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CFP=企業總資產市場價值/企業總資本重置成本
本文借鑒以往研究,采用研發投入強度來衡量企業創新投入集體指標,用符號R&D來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R&D=研發投入/營業收入
借鑒以往研究,企業規模(Size)、行業屬性(Industry)、所有權屬性(State)、資產負債率(Debt)、企業年齡(Age)作為控制變量。本文采用1或者0來反映行業屬性和所有權屬性這類沒有具體數值指標。各指標見表1所示。
為驗證假設1,本文構建以下模型:
CFP=C+β1R&D+β2Size+β3Industry+β4State+β5Age+β6Debt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表2描述性統計特征可知,托賓Q值均值為2.2845,與上市公司財務績效總體水平相符;研發強度最大值為0.8856,最小值為0.000000302,得出非平衡的創新成本,這些可能是從資源配置考慮,由于企業具有不同異質性資源渠道則投入費用也不同。此外,資產負債率均值為0.5038,總資產對數均值為23.0253,公司上市年限均值為15.3642。
變量相關性系數(限于篇幅省略表格),所有解釋變量間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小于0.5,說明各變量之間不具相關性;Probability數值除了研發投入強度(R&D)和企業年齡(Age)之間為0.191外,其他都小于0.05,說明研發投入與企業年齡之間相關系數沒有意義,這兩者之間相關系數沒有參考價值,由此可見,各變量之間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線性,選擇較為合理。本文研發投入強度(R&D)與托賓Q值(CFP)相關系數為0.1733,且在1%水平上顯著,假設1很有可能通過驗證;各控制變量與因變量托賓Q值(CFP)相關系數而言,資產負債率(Debt)、企業規模(Size)、所有權屬性(State)與因變量相關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行業屬性(Industry)和企業年齡(Age)與因變量相關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選取控制變量是合適的。
回歸顯示,研發投入強度(R&D)與托賓Q值(CFP)間回歸系數為5.1479,且在1%水平上顯著相關,這兩者間呈顯著正相關,驗證了假設1成立。控制變量與托賓Q值(CFP)間分析而言,行業屬性(Industry)、企業規模(Size)在1%水平上呈顯負相關;資產負債率(Debt)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企業年齡(Age)和所有權屬性(State)與因變量相關性不顯著。另外,R2值為0.2511,整個模型擬合程度并不好;F統計量值為109.4713,可見總體方差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模型模擬精度較高。
由回歸分析結果可得到回歸方程:
CFP=18.2578+5.1479R&D-0.6947Size-0.2374Industry-0.1474State-0.0016Age+0.1861Debt
回歸表明,企業營業收入相同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研發投入年能提高5.1479個單位財務績效。同時,提高企業資產負債率,也能增加企業財務績效(限于篇幅省略表格)。
六、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滬上668家研發信息披露公司分析結果如下:
(1)創新推進企業績效。尤其財務績效從企業研發投入和資產負債率關系顯著。其中表現更為顯著的是投入的研發力度;大企業財務績效小于小規模企業;而財務績效與年限和股權異質性影響不顯著。企業創新對財務績效起到了促進作用,說明了企業通過創新投入可帶來競爭優勢,從而提升企業價值。
(2)小型企業發展前景較好。企業規模越大,越會減弱創新投入對企業財務績效促進作用,小型企業通過創新來提升財務績效和競爭優勢機會更大。大型企業在市場上已占領一定地位,缺少創新階層實質性突破,大型企業即使加大其研發投入,也難以顯著地提升財務績效。而小型企業就能憑著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在幾年內迅速崛起占領市場地位。
(3)擴大創新投入。對于新經濟下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重要要素,因此,擴大資金投資,人力資源,營造創新氛圍,以此提高企業創新價值鏈,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4)加強高管培訓。人才是創新關鍵,對于中小微企業一個要與時俱進,學習國內外先進企業及經驗,并從資源配置等途徑上引入優秀人才,特別以智慧創新團隊為基礎,規劃企業發展前景,為實現和創建企業創新平臺奠定堅實基礎。
(5)建立創新交流合作平臺。小型企業資源有限,缺乏創新人才和資金,則建立創新交流合作平臺,節約創新活動成本;創新交流平臺建立一是可以支撐推動了技術創新實力;二是依靠政府引導和協調職能,促進企業各方面合作;三是促進創新成果應用;因此,企業從內涵和外延上真正提高創新發展的實力和動力,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樂,趙領娣.重點產業政策的新能源技術創新效應研究[J].資源科學,2019,41(01):113-131.
[2]馬國旺,劉思源.技術-經濟范式趕超機遇與中國創新政策轉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23):130-136.
[3]張路蓬,薛瀾,周源,張笑.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網絡的演化機理分析——基于中國2000-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證[J].科學學研究,2018,36(06):1027-1035.
[4]柳卸林,張可.傅家驥與創新管理研究的中國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11):3-12.
[5]白千文,張春燕.新古典制度均衡理論不能指導轉型實踐的定性分析與啟示[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08):69-74.
[6]付才輝.新結構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初探[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1(06):129-138.
[7]朱乃平,朱麗,孔玉生,沈陽.技術創新投入、社會責任承擔對財務績效的協同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014(02):57-63+95.
[8]董千里,王東方,于立新.企業規模、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2):23-28.
[9]崔也光,李博.企業社會責任履行、R&D投入與財務績效——基于我國主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8(02):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