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樹群 陳紫薇
【摘要】新時代,心理育人工作要求以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為背景,從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出發創新育人方法。而注重體驗、分享和表達,注重創造新環境來發揮團體動力幫助成員做出認識、反思和改變的團體社會工作正是一種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矯正性向發展性和提升性的轉變的創新方法。團體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入學、培養和就業三階段,針對不同目標側重不同的理念方法,設計與學生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如學習、交友、擇業、情感、情緒管理等實踐領域的主題活動,從而實現高校“育心”和“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團體社會工作
引言;
從2016年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到2017年4月《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再到十九大后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加強對青年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已經成為我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著力點。由于高校學生受到整體社會大環境改革的影響,其思想動態呈現出很多新特點,其中心理接收機制與自我認知層面就有很大不同。由于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既有統招也有單招類別,學生層次參差不齊,故在心理方面呈現的新特點尤為突出。因此,新時代,心理育人工作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以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為背景,從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出發,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矯正性向發展性和提升性的轉變。
已有研究和實踐表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課堂理論教學,輕實踐應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后往往采用心理咨詢辦法;或者部分高校通過開設團輔課完成團體心理輔導,但是大班課程中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以玩游戲結束課程,學生思考和提升的少。團體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注重體驗、分享和表達,注重創造新環境來發揮團體動力幫助成員做出認識、反思和改變。與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個別咨詢不同, 開展團體社會工作, 可在全校范圍內開展, 主題廣泛,可根據不同的人群開展不同的活動,這是一種發展性和預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團體社會工作應用于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已發展成為趨勢。
二、團體咨詢與團體社會工作的關系
高校心理育人要綜合運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平臺保障、預防干預等途徑,形成“五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其中咨詢服務就是充分運用心理咨詢技法發揮育人功效。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的來詢問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個別咨詢、團體咨詢、家庭治療共同構成了心理咨詢的三大主要形式與方法技術。團體咨詢也稱團體心理咨詢,團體咨詢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意在通過組員間有目的的互動互助,獲得組員個體和彼此之間態度和行為的轉變。根據團體社會工作目標差異,可開展不同類型的團體小組活動,如教育小組、成長小組、支持小組、治療小組、任務小組等。
從上述簡要概念我們可以進一步總結出二者的內在聯系。從高校施教者隊伍來看,隊伍建設上具有一致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要求從事此項工作的人接受專業訓練。面向的服務對象是在校大學生,都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層面。從方法和技巧上看,二者所營造的和諧環境與咨詢過程中帶給受教育者的親和力是一致的。從理論基礎來看,團體咨詢主要以心理學為依托,重在關注受教育者的內心感受,強調受教育者的感性認識和主體感受;團體社會工作除借鑒心理學方法理論,更多的以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為基礎。團體咨詢常采用認知行為互動團體治療方法,但是單純的團體游戲活動只會讓學生記住興奮和歡樂,類似于授人以“魚”而非授“漁”。團體咨詢更多的是一種問題介入后的補救式咨詢,團體社會工作的范圍更廣泛,可針對問題介入,但更傾向于實現預防性和發展性目標。
二者既有聯系又存在區別,在心理育人中,我們既要借鑒傳統的工作模式,同時要學會創新育人方法,結合大思政格局,充分發揮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科優勢,將傳統和創新相結合,利用團體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發揮心理育人功效。
三、團體社會工作在心理育人中的應用
心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社會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更多的時候高職學生面臨的困境屬于社會關系失調、學業、就業壓力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問題,而且在不同階段表現出的問題需求也有所側重,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明晰各階段心理育人的主要工作任務和總目標。具體而言,社會工作在介入過程應以“三階合一”(入學階段、培養階段、就業階段)為關鍵,層層深入指導,運用專業的技巧和方法,幫助他們認知行為、疏導情緒、積極面對生活和挑戰,促進自身能力和心理健康協調發展。
(一)入學階段;
大一新生,面對開放的校園環境、陌生的師生、自主的學習模式、數字化生活方式以及對社會快速變化的茫然、生命意義的失落感和無價值感、思維方式自我為中心傾向,使得大學生容易出現焦慮、苦悶、抑郁,茫然等負面心理,這些統稱為大學生的適應問題。入學階段,高校立德樹人心理育人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大學生“育心”,適應大學生活從而消除焦慮、苦悶、抑郁等負面心理以及重構心理平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新生入學時對新生做的心理篩查工作以及高效輔導員進行的個別談心談話為消除上述負面心理起到良好作用,但是為了確保介入效果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團體社會工作有獨特的優勢,優勢在于可針對類似負面心理或行為的學生組建小組,圍繞統一的目標設計一系列具有聯系性和發展性的活動單元。
具體而言,首先團體社會工作要系統的進行服務方案設計,第一步是根據學生的需求設定目標,目標并非一成不變,要根據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增減,例如,根據新生出現的負面心理困擾,造成的原因不外乎不適應大學獨立生活、人際關系、學習模式等,因此可圍繞這些因素設定具體目標和內容就,而總目標則為促進新生適應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二步,活動的組織實施階段,一般由專業的社工對輔導員、志愿者進行理論和實務的簡單培訓后聯合共同開展。第三階段是評估階段,評估環節是對每一單元活動的過程評估以及學生目標完成的效果評估、滿意度評估。團體社會工作應用于所有階段的基本流程是一致的,而運用這種方法介入高校心理育人,主要是著重評估好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從而設計好相應的主題活動。
(二)培養階段
大學生基本適應大學生活后,接下來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群己觀、成敗觀、得失觀,確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性觀,不段豐富內心世界,發現生命的意義,這個階段也稱之為“育心”。
培養階段,主要是針對大一下學期開始。在大學生培養階段,立德樹人心理育人目標體現為兩大方面:一是凸顯理想信念價值導向。高校立德樹人最重要的目標是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共產主義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豐盈精神世界,發現生命的價值意義。時下大學生部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正是由于缺乏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培育有利于解決學生心理癥狀的深層次問題。青年學生有了理想信念才不會在大是大非面前陷入迷茫和混亂,才能從容面對外界挑戰與誘惑,促理想信念轉化為外顯的行為。之所以選擇在大學生培養階段完成這項目標,是因為理想信念培養不是一蹴而就,始終貫穿整個大學生的生涯,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就業階段乃至以后的職業生涯可奠定精神基礎。
二是塑造學生道德人格。學生良好品格的養成與情感、態度、認知、行為等心理因素息息相關。培養大學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優良品格,是高校立德樹人心理育人的重要目標,團體社會工作的介入,重在通過設計人際關系、健康生活、快樂學習等方面的活動主題,讓學生在人際和諧中與社會接納中提升自我認同,進而塑造學生的道德人格。
(三)就業階段
就業階段體現了“育心”向“育人”推進。對于大學生而言,可謂年年上演“史上最難就業季”,高職學生由于學歷門檻限制、專業技能不夠硬等多諸多因素,導致其在求職季壓力巨大,甚至部分學生因求職壓力衍生為心理問題。據有關數據顯示,高校學生因就業難找不到工作所引發的心理問題的比例直線上升。基于此,就業階段心理育人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積極行為,抗挫抗壓。那么團體社會工作在此階段如何干預呢?
心理學和社工融合育人就需要尋找二者相結合的育人方法。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卡巴金教授創立的正念減壓療法便是其中一種有效方法。這是一種壓力管理的方法,也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心理訓練方法,目的是喚醒內在專注的能力,讓自己去嘗試做一些別人無法替代的事情,學習主動把握自己的生活,有意識、系統的去應對生活中的壓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和需求。正念減壓療法運用于大學生的優勢是非評判的教育理念易被大學生接受,多樣化的培養方式促進全員發展與重點干預相結合,體驗式的培育過程提高能心理育人時效。而對于處于求職季的學生,運用以正念為基礎的壓力管理療法,有助于減輕就業面臨的心理壓力并有效管理自我情緒。對于大學生而言,常以小組的形式運用此方法,團體中組員間的經驗分享、情感支持和相互討論的過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務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虹,潘玉騰.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05):86-89.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習近平教育重要論述研究闡釋項目:“團體社會工作視角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方法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xjpjyybxm01)。
作者簡介:曾樹群,陳紫薇,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民政與社會治理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