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林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本文主要從項目背景、概況、建設內容等多方面論述了勝天河綜合治理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利用原來受災受澇的低洼地區新建湖泊公園,既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又美化了環境。
【關鍵詞】水利發展;可持續
一、項目背景與建設必要性
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采取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修復措施,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優化、美化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改善當地的經濟社會條件。同時也是為了進二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1年1號)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新形勢新階段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新的《水土保待法》 (2010.12修訂)為新時期水土保持發展與改革的目標任務指明了方向。
根據《安徽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對生態省建設的區域布局和功能分區,滁州屬于江淮丘陵崗地生態區,該功能區生態建設與保護重點:實施水土保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退田還湖,從根本上解決江淮分水嶺地區易旱問題。
生態水系工程重點建設防洪排澇、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防洪保安項目,建設防旱抗旱、調節氣候、調節水源的大中型水庫等設施,建設保證城市供水和農村人畜飲水的清潔水源工程,繼續建設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濕地自然保護區項目、節水項目、氣象預測和氣象控制項目等。
二、區域發展背景及建設意義
(一)滁州市概況
滁州,安徽省省轄市,位于皖東江淮之間,與南京市山水相連,是南京“一小時都市圈”主要成員和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范區重要一翼。全市土地總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全市戶籍人口452.9萬?,F轄天長、明光2市,來安、全椒、定遠、鳳陽4縣和瑯琊、南譙2區。
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滁州正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我市提出的要求,著力打好區位、資源、環境三張牌,積極建設承接轉移的新型產業園、緊靠南京的城市新家園和吸引東部的魅力后花園,全力以赴打造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范區,努力建設長江北岸新型產業發展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基地、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向經濟繁榮、生態優良、社會文明的現代化新型城市邁進。
根據《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 )》,勝天河中游規劃為明湖調蓄水面,在明湖周邊建設區域會展中心、體育中心,打造皖東高端旅游休閑目的地。
(二)項目建設是是改善勝天河流域水環境的需要
河湖孕育了城市文明,水環境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漸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水環境是生活環境品位的重要體現,良好的水環境,讓人賞心悅目、心情舒暢。在保障防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打造勝天河區域優良的水環境,可展現項目區人水和諧的親水畫卷。
近年來,由于滁州市容量的增大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對排污配套設施建設投入不足,以前“清波粼粼”的勝天河演變成了目前的河水枯竭、雜草叢生、污水橫溢,不僅嚴重影響城市景觀和對外形象,人居環境也日益惡化。勝天河流域水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由于勝天河流域缺乏骨干蓄水工程,非汛期受河道坡降大、降雨少的影響,河道內水量很少,水環境較差
(2)上游河道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部分河道被新建道路侵占或填埋,部分河道雖己改線,但缺乏永久性的工程措施,遭遇大洪水時,兩岸土堤受洪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
(3)目前,城南新區、科教園區和高鐵站區等區域部分己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還有部分區域正在建設,沿路鋪設的雨污水管網尚未完全發揮作用,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兩岸現狀零散居住的村民,環保意識不強,生活垃圾就近倒入河中,沿河分布的養殖場的污水也流入河道,造成水質惡化,河道自然生態系統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功能喪失。
為了使滁州市在加速經濟繁榮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和諧、環境友好,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有必要對勝天河流域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
通過本項目建設,將顯著改善勝天河流域的水環境,形成區域性小氣候,由調蓄區蓄水后形成的寬闊湖面及規整后的河流平面形態構成項目區優美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實現防洪排澇安全化、河湖岸景生態化、湖水河水宜人化、環境家園化的目標。本項目將大力提升勝天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構建安全和諧的生態環境。
(三)項目建設是發展地方經濟,促使群眾脫貧致富的需要
嚴重的水土流失使表土變薄.水分、養分、有機質大量流失,土壤肥力減退,土地生產力下降,單位面積產量大幅下降,當地農牧業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制約。同時,由于大量水土流失和徑流沖刷,大片土地被溝壑切割的支離破碎,使土地變得越來越難以利用,當地群眾失去生存條件。加之受到當地社會發展水平較低,農民素質差、觀念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更進一步制約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恢復植被蓋度,增加林草的面積和質量,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林草產量,才能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改善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有效地解決困擾當地的貧困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繼康、穩定地發展。
(四)項目建設是是實施區域可持續發展、滿足居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要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們對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滁州市東陳圩生態國家生態濕地恢復項目生態特征突出、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居民開展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也是科普教育、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的基地,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舒適恬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好去處。
(五)項目建設是開展濕地研究和環境教育的需要
項目建設地點屬于勝天河流域,是重點濕地保護對象,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類濕地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該工程的建設,既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又是拓展城鄉建設之需要,同時,增加了植被覆蓋,有效的減輕了水土流失危害,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為顯著,為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為又好又快的建設群眾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社會政治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新家園奠定基礎。項目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工程實施后,通過對勝天河上游河道的梳理和整治,有效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時下游河道堤防的加高培厚,將顯著提高兩岸的防洪標準。
調蓄區的建設,將大力改善現狀河道的水環境,蓄水后形成的開闊水面將顯著提升周邊土地的開發價值。
通過對本項目的建設場址、建設規模、建設方案、投資估算、市場環境和經濟評價、社會評價等方面的論證,本項目經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顯著,項目建成后可有效推動滁州市市的經濟發展。并且近幾年滁州市市經濟運行良好,項目建設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有保證,具有可靠的還貸能力,該項目可行。
(二)建議
(1)項目建設應嚴格執行法人責任制、資本金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及竣工驗收制的原則,確保按期完成和工程質量達標。
(2)項目的建設必須執行“三同時”規定,確保環境不受污染和可持續發展。
(3)項目涉及的拆遷范圍較大,當地政府要做好社會穩定和維穩工作,防范工程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
參考文獻:
[1]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訂.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3]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4]安徽省“十二五”城鎮化發展規劃.
[5]安徽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3.
[6]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
[7]《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53號國.
[8]滁州統計年鑒.2014.